
【文采】“少林”与“武当”(杂文随笔)
早晨一上班,教导处来安排代课,说六年级老师有事请假半天,要我和同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各代一节课。我第二节,另一位老师第三节。我突然间多了点儿小心思,就干脆把两节课都要过来,另一位老师还高兴。
第二节上课铃响走进教室,我说:“好几年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给大家讲点课本以外的知识。”我在黑板上写了两个词语:少林,武当。
我问:关于少林和武当,你们都了解什么?有的学生说,少林寺有和尚;有的说,少林寺有少林功夫。问到“武当”,全部哑火,都没听说过。
我讲解道:少林与武当,是我国两大武功门派。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嵩山,是佛教圣地。武当就在湖北武当山,是道家圣地。
在武功方面,两大门派都是内外兼修,但相比来讲,一般认为少林稍偏重外家功夫,武当偏重内家功夫。为了证明自家的功夫更胜一筹,两大门派的弟子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甚至水火不容。今天我们就看这样一个故事。
鼠标一点,《少林小子》开演。
因为这个影片有100多分钟,两节课肯定不够用,只能连大课间都用上了。大课间休息时电影都没暂停,需要上厕所的,只能快去快回。有的学生连蹦带跳,“嗖嗖”用上了“轻功”。我嘱咐:千万别摔跟头!
整个观看期间,学生注意力都特别集中,还不时迸发出笑声。我适当插播讲解,需要快进的部分,我也用语言进行衔接。
结束的时候,离第三节课下课还有大约5分钟。我做了总结:
“喜欢看这种片子吗?”
“喜欢!”
“之所以让你们看武打片而不是动画片,是感觉你们的年龄是可以看武打片的。平时你们忙于学习,下课都很少有时间运动,你们变得太老实太安静了,胖子和近视眼也越来越多。我在二年级教你们语文的时候就告诉过你们:人生有两大任务,一个是读书学习,一个是运动健身。小学阶段每个人应该至少培养一两项体育方面的爱好。不管学习多忙,都要坚持锻炼身体。练武术可能不具备条件,但跑步跳绳打乒乓球还是可以的。通过今天的电影你们应该明白一点,扬善惩恶是需要能力的,光有心不行,学习也一样。你们现在的学习,只是为将来高考做准备,现在的考试分数没那么重要,反倒是锻炼身体更重要。到初中,尤其到高中后,一天十几节课,七八科的作业忙不过来,连上厕所都得跑着去。如果现在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锻炼出一副好身体,将来根本承受不了初、高中紧张的学习。我们这里第一届到县城上初中的44名学生,不到两个月就回来大约10个,他们都不上学了,因为每天十几节课太累受不了,有的连拉带吐。而高中比初中更紧张。为了你们的健康,更为了你们的未来发展,希望你们从今天开始,努力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将来健健康康上大学,而不是倒在高考之前。”
下课。
学生跑过来问我:“什么时候再看电影?”
我说:“你们班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能两节课连起来上的时候,就来找我。”
给六年级代课,我却让学生看了一场电影,而且是武打片。但是,我有我更深层的道理。
在教育局期中、期末都抽考的今天,上课看电影是很冒险的,尤其看这种武打片。上课前就有老师提出过异议,说给这帮“笨蛋”看电影一点用没有。我知道他们说的“没用”指的是什么。但我从来不认为看武打片没用,我那个时代的孩子都是看着武打片走过来的。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热血、激情和正义感是最大的缺失。一个民族缺失了这几样东西,骨骼就会缺钙,灵魂就会疲软。作为一个副科老师,我真的起不到太大作用。但正如吴彦超老师说的:努力减少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我能做的,就是枪口能抬高一寸,就尽量抬高一寸吧。
我曾不止一次给我教的四年级学生放电影。跟六年级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看电影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激情热情、喊声笑声,甚至边看边比划手舞足蹈,似乎比六年级更突出一些。六年级学生,即使想笑,都尽量压抑着,声音能小一点就尽量小一点。难道这就是多接受两年教育、多学两年知识的结果?
少林与武当,各有擅长。影片中武当剑与少林棍互相借鉴,威力更强大。
学校教育中我这样认为: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为应试而学习)是练内功,锻炼身体是练外功。内功和外功,也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转化的——强大的身心是内功,不断的学习是外功。内外合一,学生就会成长为完整的、强大的人。
这两节课包含有与《教学勇气》有关的内容(可能说不清楚,只是我潜意识中感觉):
自身认同,但不完整;
战胜恐惧——我不想分离;
教与学的悖论,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融合,只是程度太浅;
不管是否说得清,“伟大事物”就在身边,它能促进自身认同,给我勇气敞开心扉战胜恐惧和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