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韵】桃花源行思(散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读书人更是如此,不管以何种形象出现,在其内心世界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理想国,正是他们精神家园的起点。
七月,正是江南的丰水季节。雾蒙蒙的小雨下起来了,站在桃源山高处被称为“潇湘一阁”的水府阁登高西望:沅江西来,烟雨洗翠,江天辽阔。黄浊的河水溢满宽阔的河道,被两岸苍翠的树木簇拥着汤汤东行,在水府阁前弧形转向北方,绕过桃源山,又不舍昼夜向东行去;沅江南岸,秦溪蜿蜒而来,平静汇入沅江,溪上桥梁起伏,桃源古镇高楼林立,一派现代景象;沅江北岸,被沙洲分割后分流的支河重新汇入主河道,河岸上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田边是白墙红瓦二层小楼围成的村庄。青绿色的稻田,苍翠的树木,黄白色的河水,红白一体的建筑,共同组成一幅令人心醉的沅江烟雨图。
一
桃源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树林茂密,古树参天;又有沅江西来,北折东行,绕山远去,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早于西晋末年,桃源山就被道教相中,在山的东侧建起了桃源观。桃源观后被毁于战火,重建后改名桃川宫,香火历来旺盛,被称为江南一宫。
不止桃川宫,从西晋开始,一直到晚明,各种建筑多次遭遇战火又得以重建,桃源山的名山胜迹依存,名声越来越大。游山玩水,是文人墨客的所爱,陶渊明就成了桃源山的游客。流连于桃源山的山水风景,沉醉于桃花山桃花的落英缤纷,向往自由生活的陶渊明,终于留下了他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诗并序》。
雨停了,太阳露出头来。从桃源山下来,穿过五柳湖中间的石桥,我们去往与桃源山隔湖相望的桃花山。
五柳湖岸边路南,山脚下就是桃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真的很美。桃树上接满了桃子,无人看守,也无人采摘。可以吃的,随便摘,过往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说,怡然自乐的表情,欣欣然有古风。
没有去摘桃,我们沿树林向里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林向上是方竹亭,亭子右侧有泉水流下,溪流淙淙,鞠之清凉,洗一把脸,满身暑气尽褪。我们沿溪流拾阶而上,山势陡峭,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光线,没有草木的石阶上尽是青苔,溪水的两边不时冒出几棵高大的芭蕉,房子高的枝干举着几个硕大青翠的叶子,让整个山谷一下清亮起来。
离开溪水,沿西边的台阶攀登,山有小口,弯腰钻进洞中。主洞之外,有几个岔口,我走的是一个岔洞,洞内清爽但光线晦暗不明,几只蝙蝠在洞中擦身飞过,前后无声,不知洞有多深,心中有点忐忑,但知道不会有危险,赶紧勉力前行,终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出洞口,就是豁然台。山下的秦人村,“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祭祖的奉先祠、敬神的傩坛,隐蔽在高山深壑的绝境之中,与外世间隔,正是《桃花源诗并序》序里的情形。
陶渊明的理想国还要美好得多,“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得到的东西,只能到诗中去追寻。
郁郁不得志,陶渊明多次罢官归隐,“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只希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天气晴朗的傍晚,在桃源山水府阁看沅江上的夕阳西下,白鳞洲的洲尾把沅江江面自然分隔成了两个水道,江水的落差形成了两个折射点,水中同时出现两个太阳的倒影,“三日同辉”的美景,陶渊明应该是看过了,所以他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其实,对国家、对官场失望的陶渊明想过的就是一种隐士生活。
二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不是在武陵的群山中,说法不一。但陶渊明来过武陵桃花山,把桃花山写进文章中,把自己的愿望揉进文章里,才有了《桃花源诗并序》吧。桃花源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却寄托了怀才不遇、归隐山林陶渊明们的理想。
《桃花源诗并序》、《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成了隐逸文化的代表。
五柳湖的湖水清深,把自己平静成一面幽邃的镜子。陶渊明也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止是陶渊明,据统计,三分之一的古诗都出自各朝隐士笔下。远离官场,潜心学问,读书人更有做隐士的心态和本领。写诗作文,著书立说,天文地理,医药卜筮,隐士多是通才,他们能更好地与下层群众打成一片,即安顿了自己,又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道教是主张出世的,隐士的思想也是如此。但古代中国的读书人,都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少人天生愿意做隐士,只是在君昏臣乱、朝政黑暗,无自己立身之地时才不得已退身山林。陶渊明正是这样,祖父曾任太守,父辈小有遗产,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有为国效力干一番事业的猛志,却性情宁静,喜爱丘山,不入俗流,也有道教的影响在心中。就是这样矛盾的性格,导致其年轻入仕,辞官,再入仕,又辞官。晋朝是没落了,也不愿与刘宋的新朝为伍,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成为中国最早的田园派诗人,归隐派师宗。
与世无争,隐逸文化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心中本有道教文化的影响,当陶渊明遇到桃源山的时候,终于用诗并序的形式给自己的理想世界找到了一个出口。
五柳湖边的芒草长得旺盛,质地坚韧,用来编草鞋,织箔都是不错的选择,在道教的圣地,我却忽然想起戚继光来。明代的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被调去北方戍边后又让北方边境一时安宁下来。当时是严嵩把持朝政的年代,没有对这位以贪著称的奸臣的利益输送,很难当官做事。戚继光把在历次抗倭战斗取胜后的战利品送一部分给严嵩,其余都做了军饷,分给了手下将士,自己则分文不取。除满屋的藏书,戚继光去世时,别无遗物。买一个报效祖国的机会,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边防事业,还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
如果陶渊明不满戚继光“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指责戚继光“摧眉折腰事权贵”,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戚继光毕竟凭着芒一样的韧性,以一种看似委曲求全的方式隐于朝堂之上,实现了自己报国为民的理想,这应是一种进取的隐逸吧,是一种更具智慧的大隐。洁身自好,保持节操的隐,是文人的隐。戚继光毕竟接近于通达者的不拘小节,哪能再吹毛求疵,求他做个道德完人呢?
三
陶渊明当然不会去指责戚继光,积极入世的儒家也有自己的退隐方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的思想里,也留了归隐的退路,只是不如道教的归隐来的彻底罢了。
有本事也得有缘份,还要会变通,才能“达”。生不逢时,陶渊明是做不到了,古今文人真能通达的,诸葛亮应是个代表,学而优,仕而能;能文能武,文治武功,近于帝王,还保留了自己清廉自守的好名声。
“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旧社稷心”,不像陶渊明的退隐,元好问的诗,更符合儒家思想的为官进取之道。“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话,体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刚强的一面。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隐逸避世,是知识分子心灵深处柔弱的另一面。这两面,都会在适合自己的机缘出现时而占上风。连诸葛亮都有隐居茅庐待时的时候,陶渊明们的心也一直在挣扎,只是一直没能等到合适的机会罢了。
得时时积极进取,成就一生功业;势失时隐归林下,不毁一生英名,说的是范蠡和张良吧。范蠡辅佐勾践建立了强大的越国,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全身而退;张良帮刘邦平定了天下,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自请退归山林。进取之后的隐逸,成就了施展平生抱负后的安享晚年。正面是儒家的进取,反面是道家的隐逸,进取而不张扬,隐逸也不消沉,共同组成一枚完美的人生硬币,他们的一生放在千百年前的古代,已算是完美的了。只是可惜了陶渊明,生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君王只以保命为目标,让一个个有志向的人终生抱负难伸,归隐田园,看似安逸,实则遗憾终生。
五柳湖的一个角落里,荷花开得正盛,一个游客脱离了队伍,一个人背着手在湖边的小路上踱着。虽不是晚上,但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一下冒出脑海,“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先生真是个高明人,既能适应现实污浊的世界,又能在现实的不堪里享受心灵的自由,在污浊中寻得一片净土,一时间就做到了进取和归隐的结合。
带着对陶渊明生不逢时的感慨,我们要结束桃花源之行了。再留恋的回看一眼,到处皆是如画的美景,秦溪清澈,远山如黛;五柳湖北岸桃源山顶上的水府阁和南岸桃花山顶的高举阁遥相呼应,共同筑守着“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的美景;村庄统一建成古色古香的青色楼房,和外边的世界一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麻之属”到处都是。陶渊明的理想变成了现实,桃花源沉浸在一派宁静祥和里。
如果生活在现在的中国,陶渊明和朱自清先生一定会无比高兴:完全可以尽情施展所学,只怕你本事不够大,谁都不用去做隐士。国家富强安定,充分享受自由,人民生活富足,到处都是桃花源,完全可以用余生受用这无边的桃源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