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牛耕年代(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牛耕年代(散文)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57发表时间:2019-08-26 17:44:15


   随着耕田机(铁牛)在农村的逐步普及,耕牛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现在,走在农村的田野上,即使在最繁忙的午秋二季,也很少能看到耕牛了,那悠远的牛耕年代已渐行渐远。代之而起的,是收割机的轰鸣和耕田机的忙碌。
   牛耕是中国古老的农耕方式。我虽不知其源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说,牛耕文明历史悠久。过去的农民靠什么生活,一靠田地,二靠耕牛。说起耕牛,我们这一代人以及父辈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只要是在农村生活过,就一定和牛打过交道,对牛有很深的感情。而现在的孩子,对于牛的印象,除了在课本上,电视上偶尔所见,很少有亲眼见过牛是什么样子吧,更不用说对牛的感情了。
   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牛背上度过的。那时候,喜欢骑在牛背上的感觉,喜欢听牛的哞哞的叫声,喜欢瞧牛儿悠闲的甩着尾巴,喜欢听牛打着很响的喷嚏……
   在孩子的眼里,牛俨然是个庞然大物。牛很通人性,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两只警觉的耳朵。最神奇的是扎在头两边的牛角,弯曲而坚硬。牛懂人语,认识自己的主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农村可谓“一穷二白”。那时,我家姊妹多,劳力少,家里相当困难。一天三顿吃玉米糊、红薯粥,很少能吃上白米饭;穿的是粗布薄衫,往往是缀满了补丁;住的是泥墙草屋,一到雨天,四处漏雨。艰难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直到分田单干时,家里的生活才有了一些转机。
   在农村,牛是宝贝,是农村人的命根子,农村人是要靠牛吃饭呢。还在生产队大集体的时候,队里养了几十头牛,还专门成立了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的“老牛队”,在繁忙的午秋二季,专门犁田耙地碾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那阵阵嘹亮的吆喝牛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那在晨光中夕阳下,在田野里拉着犁行走的牛和手拿鞭杆的壮汉们的身影,形成了农村特有的风景。
   单干了,我家分了一头大牯牛。它很健壮,是家里生产的好帮手。牛对我家的贡献真大:犁田耙地少不了它,碾场拉车需要它。一说起犁田耙地,我的心里就不禁涌起一种悲凉。那时,父亲在外地,家里没有男劳力,犁田耙地全靠母亲一人。土地承包到户,生产只有靠自己。那时,我们姊妹都还小,为了生活,母亲只好自己学起犁田耙地。犁田耙地要有力气,要扶稳犁把,站稳耙上。母亲气力小,一开始降不住老牛,犁把东倒西歪,困难重重,为了这,母亲不知道流过多少眼泪。有时天凉,还要在水田里犁地,母亲的关节炎就变得越来越重。但母亲很坚强,常常是咬紧了牙,不吭一声,终于学会了犁田耙地。她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我们这个家。后来,姐姐们渐渐大了,也学会了耕地播种,倒替母亲减轻了不少的负担。
   用任劳任怨来形容老牛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你看,那么多的土地需要老牛一步步的拉犁,一步步的耙平。它和母亲一起起早贪黑,辛苦的劳作。夏天的麦场上,老牛拉着沉重的石磙子,顶着烈日,喘着粗气,一遍又一遍的转着圈,碾压麦秸,直至麦粒全脱;秋季的打谷场上,老牛也总是不知疲倦的拖着石磙子碾压稻把子。那时,稻把子、麦把子需要用平板车拉到场地上,老牛也流了很多汗,陪着主人一趟趟运送。有时,一个忙季下来,老牛也像人一样,瘦了整整一圈。看着牛的辛苦,母亲觉得老牛可怜,于是,对它格外关照,常常在它劳动后,给它加点黄豆补充营养。牛吃的是草,献给主人的却是苦力。
   那个年代里,像我一样年纪的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过放牛的经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可我们只是人们眼里放牛的穷孩子而已。
   春夏草木茂盛,是放牛的最好季节。放牛时,村里的小伙伴常常是结伴而行。我们是小孩子,个头小,要想骑到牛背上,必须先让牛低下头来,攀着牛角上去。老牛很听话,你一唤它,它就俯首听命。骑在牛背上,老牛像个将军,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将你的身子左右轻轻晃动,感觉舒服极了。放牛的孩子很顽皮,偷红薯,扒花生,烤麦仁……记忆里最有趣的怕是烤麦仁了,把那颗粒饱满的泛着青色的麦穗,放在火上慢慢的烤,待烤熟后,再放在手心轻轻一搓,圆滚滚香喷喷的麦粒就成了我们的美餐。那麦香,在清风的吹拂下,会在空旷的原野弥漫开去,飘散得很远很远。
   有时我们带着干粮,到几里地外的山里去放牛。一路上,骑着牛,唱着歌,浩浩荡荡,还真有那么一点气派。到了草场,我们将牛散放在上面,或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或躺着眯着眼睡上一觉,或打扑克,抓蚱蜢,抓蝴蝶,打打闹闹,开心得很。接近傍晚时,老牛吃得饱饱的,我们就又骑着它优哉游哉的往回赶……
   放牛也有危险的时候。我的三姐有一次放牛,骑着牛下了水塘,可是,到了水中央,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滑了下来。那里水很深,三姐又不会凫水,在手忙脚乱中,她猛地抓住了牛的尾巴,硬是爬上了牛背。老牛很通人性,在三姐落水后,它待在那里始终没有离开,否则,三姐就危险了,现在想来,多亏老牛救了三姐一条命。
   大概在2000年以后,农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许多家庭有了耕田机,直至后来有了收割机、旋耕机,于是,牛就渐渐的退出了耕作的舞台。
   时代变了,农村的牛耕时代也走向了终结。我们在感叹机械化生产高效率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那曾经伴着我们的父辈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功臣——牛。我们怀念牛耕时代,但我们不愿倒退到那个时代。
   历史的车轮将永远在前进的路上……
  

共 21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牛耕是中国古老的农耕方式,历史悠久。耕牛无疑为农业化生产做出了杰出贡献。作者作为农村娃,与牛经常打交道,对牛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在那时候的贫困岁月里,牛是宝贝,是农村人的命根子,农村人是要靠牛吃饭。那时候,生产队都饲养着几十头耕牛,作者提到“在繁忙的午秋二季,专门犁田耙地碾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那阵阵嘹亮的吆喝牛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那在晨光中夕阳下,在田野里拉着犁行走的牛和手拿鞭杆的壮汉们的身影,形成了农村特有的风景。”在后文中,作者更深一步讲述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作者一家人与那头大牯牛相依为命点点滴滴的故事,耕牛为家庭生产劳作奉献了自己,一家人也对它疼爱有加,人与畜生的和谐相处令人触动。时代在变,农村的牛耕时代也成为里历史,但在作者心目中,依然充满对牛的深情和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一篇厚重的散文,佳作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9-08-26 17:47:06
  牛耕时代是农业生产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从这篇文章由此可见,关于耕牛的生活记忆已经根植在作者的生命里,婉约成了一道美好回忆的风景。令人触动和怀念。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无一念        2019-08-26 18:29:41
  儿时记忆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娓娓道来,情深意切。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乡村田园生活是一代人的记忆,美好温馨、越旧越久。
回复2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8-26 18:56:32
  谢谢老师点评和关注,祝您愉快。
3 楼        文友:高令亚        2019-08-26 18:55:40
  感谢老师的编辑和点评,祝您愉快。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