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开放式叙事探究:喷(散文)
教师进行叙事探究所面临的困境是,经验研究被认为是“软性的”、“主观的”,而将“人”客观化的研究又是偏重理论的,常常是穿衣戴帽,而不能与实际教学融会贯通。
如何在“人文”与“科学”这两种研究模式的交锋和转换中进行叙事探究呢?
我们在进行国家级“大阅读”课程研究。曾尝试进行“论文讨论课”,课程形式十分简单:参与者是一个研究团队的全部成员,由专家、课题引领人、参与人9人左右促成。一般每月一次,开题、中期汇报、结题阶段每周一次。每次讨论先由团队其中一人写论文,提前一周发至公共邮箱,大家事先阅读,课上进行研讨。
研讨是开放式的,可总结为一个字:喷。
“喷”,本义是从狭隘口中冲出,后来也常指网络盛行的一种喷词打法。在我们这里指“闲谈聊天”,但比聊天更豪放,聊得更过瘾。喷的对象,包括论文的理论内容,论证结构,作者呈现的故事内容,叙事方式、顺序乃至用语措辞。作为报告者,你能够期望的,就是回去对论文进行全方位修改。我们相互的尖锐抨击就是视角转换的最好方式。
叙事与讲故事,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话语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我们相信,教师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教育不仅赖故事而生,而且教师是故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推动者。进而,我们还相信,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共同经验的故事特征。这样,“故事”就有了分界,一类是经验故事,是教师自己特有的;另一类是阐述性故事,这类故事,不仅依赖于教师特有的经验方法和原则,而且要勾画理论源头,对故事研究给出简明的描述,接近理论,给出读者教育意义。
近日,在“文采飞扬”编辑组退稿中,读到一篇文章《真正的朋友》,作者是文佳老师。文章叙写了儿子和同学浩闹矛盾后母子对话,最后儿子笑了。故事情节紧凑,结构规整,是一篇很不错的经验叙事。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放学了,在学校门口,文佳碰到了儿子的班主任。告诉她体育课上她儿子和浩发生了矛盾,原因是学习篮球“三步上篮”时,她儿子想投个好球,可是做的动作不对,作为监督队长的浩指出错误并制止了他投篮,她儿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当场大哭起来。班主任老师让文佳好好开导开导,告诉儿子别记恨浩。
文佳这样描述见到儿子的情景:
当我在食堂见到儿子时,儿子哭成了个泪人,脸上泪水、汗水混在一起,就像一只大花猫。看到我过来,儿子委屈地诉说着一切,眼睛泪汪汪的巴望着我能替他“出气”,还放下狠话:“从今天开始,我要和浩绝交!”我没有说别的,只是平静地说:“先吃饭,吃完饭再说。”儿子气呼呼地吃着饭,恨不得一口吞下一个包子,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在怨恨我没有帮他指责浩。吃完饭,回到宿舍,我让儿子洗了脸,把他叫到旁边,来解决他的问题。
故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笑”了。
孩子的“笑”让我释然,然而,总感觉缺少些什么。
我在想,孩子的心仿如一张白纸,假如文佳或是班主任老师在这张“白纸”上按照“情绪”弧线画上一个框,从此,孩子的心可能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样,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将是教育的悲哀!
她们没有,一是班主任老师及时提醒。说“及时”,因为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二是文佳的等待与悬置。她将心比心:我没有说别的,只是平静地说:“先吃饭,吃完饭再说。”一句话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三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我们来看儿子的心路历程:
1.儿子委屈地诉说着一切,眼睛泪汪汪的巴望着我能替他“出气”,还放下狠话:“从今天开始,我要和浩绝交!”
2.儿子坚定地点点头:“是的!今天吃饭我就没和他在一起,哼!”
3.儿子不服气:“他指出我的错误,不让我投篮,这算什么朋友?”儿子的泪又来了。
4.儿子的表情明显缓和了许多。
5.儿子笑了,说:“浩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聆听,对话!”这是母子交心,故事改变的力量源头。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想什么,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有同“感”,而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是内心唤醒的过程。
想起读过的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的作者李跃儿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教育行为时,她不惜花几年时间等待孩子自然发展,还孩子童真。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大声呵斥、立即制止、帮助完成,我们失缺了“等待”的智慧,也就没有了“对话”的机缘。
我们与孩子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空间,就如盒子里的两个肥皂泡,当一方压力大时,另一方就会自破。而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使孩子在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在挫折中使灵魂受到洗礼。当我们有能力把孩子的天性捧在手心,让他变得勇敢、坚韧,他才能放出光芒。
而我的这些想法,一定是需要故事来呈现的,这样的故事就是“阐述性故事”。这是老师们叙事中欠缺的。我们做课题研究,需要在“探究”层面尽情地“喷”。因为,故事事实是承载历史的时间手段,教育历史在本质上是研究时间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是开放的。开放研究一个大前提,首先是自我开放。开放的自我具有包容性,而非“软性的”、“主观的”。
文佳老师的叙事,是她的,更是儿子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