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韵】夏日随感(随笔)
虽然说浅夏悠然,却也有了暑天的炙热。昨天见一首诗里写到“童年,是与妙曼雪花一起旋舞的感觉”,觉得真美、真爽。不禁思念起了晶莹如玉的雪花,向往自己也能和雪花一起曼舞。可转念一想,“不对,若是冰天雪地时,思念的该是温煦的春天、灿烂的春花了。”不由哑然一笑。
人的感觉真是奇妙,见惯了浩瀚的大海,便向往高山的巍峨;置身绿浪翻涌的草原,便想着有灵动秀水的江南;一边研读韵律整齐的古典诗词,一边还想品品散文的轻松、休闲,或许有时更想读读情节跌宕的小说。
不是说“众口难调”、“见仁见智”吗?可事实证明:同一个人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也会出现各种莫名的“奇思异想”,有时竟连自己也感到吃惊、感到费解。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初代着文科,却想着教理科该多有趣啊;后来教着理科,却想着代文科多浪漫啊。没办法,最终,只能安慰自己:其一,都喜欢,都不想放弃。其二,见异思迁,日子久了,视觉疲劳、思维困顿,需要调节一下。
类似情况很多。曾有段时间,我忙了家里,再忙单位,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感觉既疲惫,又抑郁,迷惘极了,也沮丧极了。“活着究竟是为什么呢?”真想打破眼前这种低迷、死气沉沉的平静,甚至想到要出走。后来,私下和朋友交流后,知道这不是个例。在朋友的劝说下,我出去旅游了,逛了几个地方的名山大川,共计十几天的时间,每天丰盛的视觉大餐让人生出了饱腹感、负重感,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想回家了,想回到那两点一线的平静中去。可见,调节很重要,一层不变会让人乏味。
正如矛盾《白杨礼赞》里写的:初见“黄土高原”,非常震撼,但时间长了就觉单调。后来,突然发现那高大挺拔、笔直向上的白杨,一队队哨兵似的站立在高原上,瞬间惊呆了,叹为观止。
无独有偶,著名画家吴冠中《人生小品》里,有篇文章也包含同样的意思,大概说的是: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初见竟颇感壮观。不过,极目一片碧绿蒹葭,密不穿风的,久了,让人有压抑、甚至窒息感。这时,在两岸单纯、鲜绿的背景下,现出一座石桥,便如同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构成鲜明对照,让人顿时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可以看出,人的日常思维也好,文学艺术也罢,有时候会不谋而合:不喜欢单调,不喜欢一层不变的固有模式。
前几天,拜读了东方老师的《感受散文之美》,文章赏析了秦羽墨的《水上的脚印》、孙莱芙的《丽娟》、周作人的《初恋》。东方老师运笔娴熟、情感充沛,敏锐、精准地捕捉到了三篇文章中最细腻、最能软化心灵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能让“小小的心激起无数波澜”),评析了人生最初萌动的、最生动的小恋情;赞美了“如春天发出的嫩芽”般懵懂、青涩的小美好。说它有着自然和大地的清新,是人生中的绝版,珍藏于心间,永生难忘。
太精彩了,经不住诱惑,我格外多读了几遍。很受启发,也很想点评几句,可是,那种“无所希求迷蒙的喜乐”美到不可方物,我竟半天失语,所以只能一任配乐在脑海中回旋、在心田里流淌。呆坐良久,感到自己是多么无助啊!内心的触动竟无法言传。
现在想来,能有那样美好的想法,并诉诸笔端,大概就是常说的“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眼睛正是心灵的窗户,不难想象,美穿窗而过,在心中安营扎寨,从此便“心中驻着美”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或许有的人更细腻,更动情。只要“心中驻入美”,春花秋月,是值得留恋的;冬雪夏绿,更是不愿舍弃的。读诗词,吟咏不已;读散文,爱不释手;读起小说来,津津有味。当然,每“一道风景”面前,驻足时间长了,不免会感单调、枯燥,并伴随有视觉疲劳、思维困倦。不过这是无需担忧的,也是无伤大雅的,仅需花费些时间去调整而已,何况有缺憾,才有追求,才有生活和文艺的多姿多彩。
相信吧,人生的每一个转角处都会有靓丽的景致呈现,生活中处处有生机,时时有转机,诗和远方在召唤,我们对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止步: 追求大自然的美,追求生命的美,追求情感的美……
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时,这些美都可以体会到,并且更深刻、更让人动容。作家林平说:“文学里的风景最美丽”,不错,文学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大师们的引领下,我们的审美水平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愿希望不老,时光不老,青山不老,绿水不老,许你我情怀不老、尘心不老,才思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