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陪着母亲回故里(散文·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陪着母亲回故里(散文·家园)


作者:夏如花 布衣,21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087发表时间:2019-09-07 11:01:32

【八一】陪着母亲回故里(散文·家园) 盐城,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可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盐城郊区,叫“盐都楼王”的一个小集镇上,那是母亲的第二故乡,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整整十年。
   这天,开车到盐城化工厂附近看望了母亲的同学,已经是晚上七点了。
   我叫“舅舅”的那位同学,留下我们母女吃了饭。天色已晚,母亲怕去盐都的路上没有路灯,便草草吃了饭,与“舅舅”告别赶往楼王。
   夜色早已降临,天空上有少许的星星,月亮并没有露面。
   虽然是盐城的北面倒也有那么热闹,小区旁有一小堆人在跳着广场舞,清一色的老大妈。马路边,超市、小卖部,一个连着一个,范围都不大,看上去也没有多少人流量。路灯旁,三五成群,有的端着个碗,边吃边聊,看年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很少年轻人。有人已经开始了“筑长城”活动,普通百姓的娱乐,麻将桌上的笑声倒也亲切。
   汽车开过小区后,便来到了大道上。青年西路的路面很宽,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倒也与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
   远远地看到“楼王”,楼房林立,灯火辉煌。“快看,楼王集镇的一圈还有霓虹灯呢?”母亲似乎有些激动。“没想到呀,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我侧了一下身,看了母亲一眼。母亲的脸上有了激动后的光彩,见我看她,有些不好意思。“你别看我,好好开车。”
   车子已经到了目的地,母亲看了看四周,感觉不对,然后让我导航去新村。
   这是楼王的中心地带吧,明显人气很旺。对面是餐馆,这边是小吃店。马路两旁店铺一家连着一家。
   我将车子停下,却不见有人来接我们,本来说好的在“文昌桥”上等的,也许我们没有到达目的地。向前开,看到一座桥,大约五六米宽、二十来米长的样子。名字倒很好听,谁家孩子满月时,抱着婴儿在此桥上走一走,以后读书一定有希望,“文昌星”下凡吧,讨个吉利也不错。
   可是还是没人。母亲打了十几个电话,始终是正在通话的状态。也许老人不小心碰到手机的什么键了。
   顺着四周,车子已经开了几个来回了,楼王小镇也就那么大。
   母亲突然想起,打了南京“干舅舅”的电话,让他联系一下家里。
   然后母亲下车,独自走向“文昌桥”找去。此时,我也看到了“干外公”,拉他上车,打电话给母亲,母亲说,她也找到“干外婆”了。
   干外婆、干外公,这称呼,听上去怪怪的,但是确实应该这么叫,因为那是我母亲的干爸和干妈。干外公,是母亲中学时的教师。
   他们都是耄耋老人,干外公已超过八十了,干外婆也接近八十了。他们精神特好,特别是干外公,脸上很干净,没有一丝老人斑,皮肤也不松弛。细腻白皙的皮肤,根本不像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也许是做了几十年教师的缘故吧。看他走路,也就七十岁的样子。干外婆很瘦,不像我前几次看到的那种胖胖的壮壮的样子。全身瘦了,脸上的皮肤也就松弛了。加上她小时候出痘时留下的疤痕,显得一脸的皱纹。不知这几年,她遭遇了什么事,一下子能瘦成一道闪电,让人看上去有些心痛。他们连忙向我们解释,干外公早先在北师大的同学打了个长途电话来,一下子说个没完,根本断不了。
   母亲拉着干外婆的手,就像一对久未谋面的亲母女,说着,笑着,聊着家常。我坐在一边,饶有兴趣地听着母亲那些的故事……
   干外婆干外公的家,是新买的,全套家具成色还新。百来平米,足够老俩口居住。
   这是他们自己拥有的首套房。以前一直住在中学分配的宿舍里,那里不大,环境也差些。但是他们很满足。
   农村的生活很单调,一些大型的娱乐场所,晚上是没有的。
   我只能改变自己晚睡的习惯,早早地陪着母亲睡觉。
   第二天醒来,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平时我也习惯在这个点起床的。
   吃了饭,找不到事做,我就玩了一下午的电脑。
   累了,看窗外,家长带着孩子放学归来。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坐在父亲或母亲的自行车后面,要坐四十来分钟的,小学离家远。
   一晃,自己早已长大,母亲也老了。干外婆和干外公更老了。
   我正出神呢,干外婆来了,找我聊天,说了好多话。
   突然话锋一转,转到麻将上。干外婆说,她有二十多年没玩麻将了。不是没人玩,而是人家来钱,她不想来。
   于是,我们赶紧吃了饭。七点刚过就到楼下,开始麻将。
   他们的麻将还有“吃”,而我们没有。为了陪老人开心,按照他们的习惯来。
   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看着他们盯着麻将的神情,我想笑,但是笑不起来。
   母亲不喜欢打牌和麻将的,但她努力做出喜欢的样子,也许她这是在尽孝吧。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说实说,我还没有陪过耄耋老人。家里的长辈们都走得早,还真有点不知道怎样与老人相处呢。
   “胡啦”,干外婆的一嗓子,将我的思绪拉回。真没想到,她难得胡一牌,竟是那么大。我们掏出朴克牌给了她相应的数字。她笑了,脸上的肉一颤一颤的,眼睛鼻子好像也挤成了一堆。
   时间过得很快。我悄悄地看了一下手表,已经是半夜十二点多了。两位老人没有一个人开口说“休息”,我和母亲只能继续。
   看着母亲疲惫的样子,不停地打着呵欠。再看看两位老人,他们的精神可好着呢。
   一点已过,老人们还是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我与母亲互相换了一个眼神,笑了一下。
   干外公思维有些乱了,老是做着“相公”,他不止一次地随意伸手去补牌,被我母亲笑着轻轻打了一下手背,说是不行,大家笑着他。但是到他抓牌时,母亲说:“补牌吧”。他抬头看了一眼,确定这次不会被打,才伸手补了一张,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干外婆虽然不认字,但是说话很幽默的。大家都在笑,而我却听不懂盐城土语,经母亲翻译才明白,他们笑停了我才笑。有些字词句的,母亲也不懂。不是她忘记了,而是这些土语,实在是太土了。也许当地的小孩子也不会明白的。能保持着地方语言,看来也只有年龄稍大的一些老人了,好多小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是说的普通话,全国各地都一样。如今苏州,小学里都有学习苏州话的课程。重视地方语言,不是一句空话。
   时针指向一点半。干外婆用右手握着拳头敲打着左肩,她说:“肩膀有点酸,否则还要来下去。”
   我的天,耄耋老人玩起来,精神也是蛮大的,不得不服呀。
   干外婆念叨着:“二十多年不玩了,真带劲。”脸上带着笑,看来今晚的六个多小时,她是尽兴了。平时家里也只有老俩口,没其他人来陪他们玩。“常回家看看”,倒是老人的需求。
   锁上车库门,外面飘着毛毛细雨。也许干外婆的心里,也应景似地下着毛毛细雨呢,滋润着她的心田。
   母亲的头痛越来越厉害,没办法,只能提前回家。
   告别两位老人时,我在想:到我老了,能有他们的身体么,能有他们的精神么?到了这个年龄,他们能有如此开朗的性格,过着满足的生活,亦是不错的。
   “常回家看看……”路边坐着的老人中,不知谁的手机铃声响起,母亲笑了笑……
  

共 27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记事散文。“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一度红遍了大江南北。盐城郊区的一个小集镇,是作者母亲的第二故乡,母亲曾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年。文章描述了作者陪着母亲回“盐都楼王”的一路见闻。再回故里,面对着似曾相识又有些陌生的楼王小镇,母亲似乎有些激动,后几经周折,总算见到了干外婆、干外公。农村的夜生活,依旧比较单调,母女相谈甚欢。第二天,有些无聊的“我”,被干外婆拉着打麻将。陪着老人开心就好,没想到年近八十岁的老人,直到夜里一点多还精神十足……正如老人所念叨的,“二十多年不玩了,真带劲。”老人如此尽兴,其意透着老人的心思。这是因为孩子回家了,因为晚辈陪着老人!文章简笔乡景,浓笔亲情,脉络清晰,文笔流畅,情感饱满,寄意深刻。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推荐共赏。【编辑:墨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19-09-07 11:07:29
  问候老师!文章描述了回乡的一段情景,文笔流畅,情感饱满。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回复1 楼        文友:夏如花        2019-09-16 13:32:36
  谢谢老师精彩的编按,谢谢您精美的留言。谢谢老师,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闲妹        2019-09-07 15:24:15
  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亲情在陪伴中享受天伦之乐,为作者美文点赞!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夏如花        2019-09-16 13:32:52
  谢谢老师,谢谢,谢谢,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19-09-10 12:29:03
  亲切自然,朴实无华的真情暖文。祝老师秋安快乐。
小小莲儿
回复3 楼        文友:夏如花        2019-09-16 13:33:15
  谢谢老师,谢谢支持和鼓励,谢谢。问好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