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改稿的感触(散文)
近日纯自发地大言不惭的替朋友修改文稿,感触颇深。
现在有许多青年文学爱好者,都跃跃欲试的充满创作冲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光大必然要靠这些后辈。但是,这里有时候也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仅拿我这位朋友来说,一有时间就忙于笔耕,在他的“博客”上零零总总的写了许多,可谓勤勉。我耐心地读了几段,文体一律都标作“杂谈”,而实际上,无非只是杂乱无章的材料堆积。从这个朋友的“博客”来看,他日积月累地随笔把一些感兴趣的东西,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所谓事无巨细的“杂”是具备了,但是至于那个更为要紧的,关及文章精神、灵魂的“谈”字,竟视而不见。
所谓“杂谈”,乃是“散文”的一种形式,林贤治说:“散文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直接的语言文字形式。……失却精神,所谓散文,不过是一堆文字基础,或者一个收拾干净的空房子而己。”究其缘由,还是我的朋友忽略了写作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写作并不像牛羊吃草那般随意,也不是具体生活的直截翻版,它是有其必备的相应要素的,它要通过观察,对日常生活的积累进行分析,以特定的思维方式,运用文字语言的技能技巧缀句谋篇,它是一个观察——分析——表达的复杂过程。没有合适恰当的主题,手中、心里的那些素材和细节便孤立而零乱,无法凝炼和集中。如果硬去构思,结果只能是罗列生活的“流水帐”;兼之没有一定的理论常识和表达能力,则更可能是一堆不伦不类的文字,就像我的那个朋友的“博客”,只能是力不从心,难得要领。
有志向有理想这当然值得称道,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但性急吃不得热粥,凡事既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也要有过硬的上层能力,这样才能如愿以偿。大家都知道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若不花大量难耐的时间练习那些看似枯燥无用的基本功,难道他一上来就能画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么?
当然,写作也并不难,生活充满智慧,是一部百科全书,只要耐心练就基本功,世事洞悉皆文章。我们读过《游褒禅山记》,本是一次令人懊恼的不成功旅游,如果只是“现场直播”,自然就不可能起色,但是,有了方家的大手笔,便妙语连珠,道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表象,悟出了“志”、“力”、“怠”的辨证哲理,既圆转流利,挥洒自如,又风骨遒劲,笔力挺拔,意境深远,成为记叙文体中精辟议论的不朽名篇。
面对生活,有理可议,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当然不会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烦恼犯难,生活是孕育情感和思想的土壤,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但生活的本身并不等于文章,我们要学习写作就必须学会体验、感悟生活,加强和提高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分析、审美、想象等写作方面的能力,“悟”“导”结合,头脑日益丰富,目光日益远大,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从而才能进一步放飞思维,合理取舍,正确、新颖、深刻、巧妙的立意,成就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写作同理。年轻人精力充沛,应当把握好“志”、“力”、“怠”的关系,不吝气力足踏实地修炼其扎实的基本功,耐心的循序渐进,万不可刚刚会爬行就要跑步,得不偿失。读书学习能提高和加强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生活阅历的宽厚宏博能提供如何生活的经验,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能磨练作者的眼光,这是滋生好作品的黑土地,是培育佳作的温床,是青年文学爱好者成就理想的基础。所谓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