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理论和实践,孰轻孰重?对立还是合作?(杂文)
本文是基于对下面一段话的回复:
我特别想引用来自我市最基层的校长一段话表达对于那些高大上的看法:“对于咱们国家的教育而言,好像,不缺批评家,不缺评论家,也不缺辩论家,缺的是更多的,更广泛的更基层的,有着教育情怀,锲而不舍地去实践的人。”
——题记
一切理论、理想,最终都需要脚踏实地地践行,但前提似乎是应该方向正确。如果南辕北辙的话,越努力,距离正确的目标就会越远。
我就是最最基层的普通教师,我看到的,是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起早贪晚兢兢业业地实践着。为了考试排名,为了零点几分就可能相差一个名次,教师和学生几乎拼了命,在校时间完全突破了法律法规的限制。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考试分数排名直接与教师奖惩挂钩,学生奖状也一样。我不知道这样实践下去的具体后果是什么,但大致可以想象。尤其对照特级教师魏勇的《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我们更可以想象这一代、下一代……
我的思绪开始到处乱跑……
我曾经喜欢看杂文,但我知道写杂文的人(包括杂文家),绝大多数都是发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人,但他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擦亮了我的眼睛。明白了方向,再去实践,效果可能事半功倍,起码不会南辕北辙。
同时我又想起:屈原是否可以不跳江?谭嗣同选择先离开中国等待时机再回国变法会不会比慷慨赴死更有意义?
似乎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改革,都是思想先行,而后才是实践,否则必定多走弯路。只是,敢于思想先行,不管在什么时代,都需要承担风险。
当然,改革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思想的先行者,只要一部分人引领在前,大家认可并支持,然后按照正确的思想方向去实践就好。但问题是,我们是否允许这部分思想先行者的先期存在,我们是否认可他们的引领作用。
我们读书叙事群就曾有人质疑:你专家有本事下来给学生讲节课!有本事咱们俩把班你教的考试分数排名比我高!
我不明白,清华北大的教授博导真的需要试试教小学要比现在的小学老师教的分数高吗?分数不高就说明他们的水平比小学老师低吗?就说明他们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吗?
这个社会由各种各样、各个领域的人组成,甚至最底层既需要工人也需要农民,农民中既需要养猪的也需要种地的。种地的不能用养猪的标准衡量,养猪的也不能因为他没种地就说他没资格讲养猪。
同样,教育行业,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实践的,当然也有理论实践都擅长的。一个学校,有适合当班主任做学生工作的,有适合做行政管理工作的,还有适合做后勤工作的。就算都是普通教师,也有人适合做学生工作有人适合抓考试分数。陈景润作为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却被任职的中学拒绝上讲台,乃至最后“退货”,他的“实践”何在?但他研究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对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会因此而变小吗?
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并完善理论,但未必一定要一个人做全套。互相借力,互相合作,理论和实践就会越走越远,教育就会更好地向着更加良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