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理论和实践,孰轻孰重?对立还是合作?(杂文)
【编者按】“互相借力,互相合作,理论和实践就会越走越远。”喜欢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是一位“有着教育情怀,锲而不舍地去实践的人”,所以,有了对基层校长的“一段话的回复”。无论是看到的: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起早贪晚兢兢业业地实践着,还是“思绪开始到处乱跑”,想到“写杂文的人”、屈原、谭嗣同,“都是思想先行,而后才是实践”,至此亮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思想先行,不管在什么时代,都需要承担风险。接下来的实证令人耳目一新,一是反证“清华北大的教授博导真的需要试试教小学”?二是辩证:“农民中既需要养猪的也需要种地的。种地的不能用养猪的标准衡量,养猪的也不能因为他没种地就说他没资格讲养猪。”三是实证: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对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其目的很是明确:让教育“更好地向着更加良善的方向发展。”推荐阅读!【编辑:孙彩文】
1 楼 文友:灯之芯 2019-09-18 15:21:06
学习,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郑昌军 2019-09-19 08:52:25
谢谢!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生活!
2 楼 文友:郑昌军 2019-09-19 08:51:16
谢谢用心编辑和点评!教育中有很多悖论,但被强调的,却往往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被自动忽略。我喜欢求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教师。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即使身陷沼泽泥潭,我依然爬行着找寻真正的教育。
3 楼 文友:孙彩文 2019-09-25 13:43:21
会思考的芦苇,是不会随风倒的,它会在枯黄的时候依然直立。枯黄是生活的另一面,是悖论整体的一部分,是美的元素之一。在绿色盎然中发现枯黄并不难,在枯萎中保有春意才是悖论整体的价值。感谢作者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