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凤凰台上忆吹箫(散文) ——---节选自<<父亲、母亲和娘>>十七
总揽父亲一生,终归一个读书人;但他读的书,多为古籍。在写作上,偏爱诗词,且对填词情有独钟。我因外出求学,较早地离开了他,可惜没有留心收藏他的亲笔文字,我现在手头上竟有的一点点父亲的诗词作品,还是大弟从三叔的遗物中留心寻觅出来馈赠于我的,而且多为词作。
词的基调偏重言情,父亲晚年的词作,就将一切憋闷在胸中的心绪,他都在词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一切深藏在心中的情感,他都在词中致力于表达得缠绵悱恻。
我的父亲、母亲,透过一个世纪的滚滚烟尘,他们的情缘,宿命天定,无所谓缘深缘浅。自从若干年前父亲瞒着母亲,在外娶了另一个女人之后,我的人生中就另添加了个“娘”,但母亲隐忍,仍有一时明艳的美好,内在却潜存着酷烈的伤痛;这些曾经的悲欢合离,演绎了我的父亲、母亲和娘他们自己的天性和天命,注定了他们三人交织一世的悲情。
母亲的整个青春年华,都在30岁以前浓缩盖定;30以后,骤然转身,情如止水,遁入空门,将心皈依。此后几十年,父亲只能远远地看她,似乎远远地失去了天地,他只能远远地悔恨一生、眷恋一生!
后来,我从父亲的诗词中,才得悉父亲的心已由深深的眷恋趋向痴迷。我读到父亲的<<龙山氏词稿别裁集>>的首篇,即是:
清平乐
----1976年秋
仙乡路断,
人在尘埃岸。
苦海茫茫长夜漫,
竟似云边孤雁。
悟凡悟圣难成,
老来独念仙卿。
回首归期已误,
凄凉怕有蝉声。
父亲痴恋母亲一生,直至临终,还在那里空茫迷醉填词;母亲究竟是何魅力吸着父亲一辈子如痴如魔、神魂难安地恋着呢?其实,母亲自十七岁嫁入尹万顺,并不是国色天香,也算不得楚楚佳人。只因母亲在娘家自幼有良好的教养,入嫁后德、言、容、工又得以丰化,加之母亲内在的贤淑温婉、刚强独立的秉性,这就决定了母亲一生的精神品位。母亲“上善若水”,积德于道,有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人格魁力,这是父亲梦魅寐以求的女性。
母亲年轻时出生于殷实家庭,又嫁入商贾之家,处在家庭较殷富的境况下,但她生活从不奢浮。初为人妇,母亲在那样殷实的家庭里,仍执意要父亲打造两台织布机与姑子勤俭持家,巧手织出全家上下享用温暖柔和的绵织品。母亲认认真真做着一切家务,不仅自己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而且总是把她份内份外的事做到极致。母亲在20几岁时,祖母生下了第5个儿子,比我还小两岁,母亲见公婆无乳汁抚养,于是强忍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吃米糕、喝稀粥,母亲也要怀抱小叔子开襟哺乳。父亲看在眼里,对母亲的贤慧善举十分敬重,打心眼里钦佩之极。母亲在家是长媳,但对姑子和几个叔父均十分地爱护,并以德管教,赢得在叔父们中有“嫂娘”之称。即使后来母亲带着只有几岁的幼小儿子,苦渡八百里洞庭,千里寻夫至湖南。当她长途跋涉走进长沙西泰岭公馆,见到父亲又娶了一房人时,母亲当时只有20几岁,却能隐忍变伤痛为镇静,智慧驾驭人生。母亲在后来的岁月里,十分善待这位湖南潇湘妹子,竭诚以姐妹相待,这是我这位娘的幸运,也是母亲宽宥恕道品质的体现。母亲当时在长沙水陆洲只有两年的日子,尽管只有两年,但母亲仍然舞出了豁达美妙的生命节奏,人世刹那一瞬,佛祖亦可拈花一笑;瞬间也可囊括母亲毕生的精华。白乐天两句诗说得好:“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这是母亲当年显露禅思的绝妙写照!母亲隐忍在长沙水陆洲,度过了她独立行爱两年的情爱生活,牵手与父亲登上岳麓山取悦了自己的一生,浓缩了与父亲的今世情缘。这才导致了父亲在母亲皈依佛门那一刻,在<<苦炼静修寺>>大殿主持海修大师面前长跪不起、哭天撞地、求佛慈悲还我妻子的悲摧的一幕。
母亲一向对父亲体贴入微,直至心灵的抚慰;我从小就发现母亲是位拥有懂爱入情、有很高的爱的能力的女性,可惜父亲年轻时没有珍惜。后来父亲不只一次地对我谈起母亲这种纯美的真情;现在看来,这种逝去的,在父亲心中未必不是一种永恒难再的美好,是故,母亲骤然转身,在父亲若干年后的笔下,顿成绝唱!
在母亲毅然离去的半个世纪中,父亲始终在经年的岁月里,在他诗词文字里哭泣,成了今天留存在世间的断章绝唱;父亲恨自己当时糊涂,怎能让你去佛门皈依呢?当时没尽心力挽狂澜,如今悔那没未雨绸缪何用?心上人早去了仙山,插翅也难挽回终身的憾!三生石也好,山盟海誓也罢,如今全都尽付东流,已成千古遗恨!父亲词笔临终,更是情思荡漾无边,留下不尽的拳拳心、眷眷情,一阕<<凤凰台上忆吹箫>>,成为他传世咏流传无可替代的经典!
<<凤凰台上忆吹箫>>
(癸亥暮春三月作“春思”书此)
春去春来,花开花谢,都来莫非闲愁。
怕惹相思起,懒做春游。
休向桃源问渡,迷去向,枉负渔舟。
归来处,凄凉满目,万事悠悠!
休休,此情不尽,纵梦绕高唐,也是浮沤。
似狂澜未挽,空费绸缪。
忍看蓬山远阻,难插翅,飞上层楼。
叵耐三生石上,缘薄浅,折翼中途。
千古恨,山盟海誓,尽付东流!
这阕词写于1983癸亥年暮春,父亲特意命题为“思春”,也许起笔就含有双关意,因为母亲名“春玉”。分离几十年来,父亲一直思念着“在河之洲”的母亲,这种恋情,在父亲的系列诗词中展现出无限缱绻,难以释怀。他的十二首隐情抒情诗,还是在三叔的<<大兄诗词集>>遗稿中发现的。其一:回想当年忆旧情,偶来汉地遇贤卿;天涯咫尺徒相望,水月镜花愁煞人。其二:旧恨新愁总未忘,遊仙枕上梦黄粱;重圆破镜知何日,无那相思淚两行。父亲的这些诗词隐情都是昔日对远在湖南衡阳三弟的倾诉,实则是用文字在哭泣;这哭泣,恐怕只有在这些诗里才能听到,确实写得衷肠委婉、洞拆心扉,还有那<<蝶恋花>>:“我念卿兮卿念我”……这些诗词永远印证着父亲对母亲的心魂有千千结,堪称穿透灵魂的绝唱!
<<蝶恋花•忆旧>>
(一)
我念卿兮卿念我,
事到如今,
两地闲愁过。
记得乐昌分镜破,
何时才得重园箇。
我念卿兮卿念我,
怀想当年,
错种前因果。
一念之差真为祸,
悠悠岁月如流火。
(二)
我念卿兮卿念我,
深感贤明,
使我将身躲。
避却重婚无犯过,
更生自力勤操作。
我念卿兮卿念我,
女嫁男婚,
全靠卿掌舵。
凡百耐心多稳妥,
精粗细巨双肩荷。
父亲这些诗词是辞世后才从三叔的遗物<<大兄诗词集>>中发现的;若将他对母亲的这些眷恋的隐情诗词,拿来对照父亲的癸亥<<思春>>词,不难看出,父亲一定会想,三十多年前的结发妻子,带着女儿皈依了佛门,作为曾经的丈夫,情知无法挽留,当历史已成为过去,离恨别苦自然难以尽述。所以此词写出了他悔恨和相思的痛苦心情,曲折婉转,满篇均是情至之语,一片肺腑之言。
<<蝶恋花>>
1983年3月17日
往事如烟频记忆。
无限凄情,
瞬息眉头聚。
最怕花笺题锦字,
柔肠婉转供憔悴。
双凤朝阳成泡影。
人面桃花,
不似当年意。
幽梦欢缘未可继,
相思惟有枕边泪。
从上诗中用典来看,均表明了父亲当时对母亲的相思之苦,一腔哀怨,“凄凉满目,万事悠悠!”的深憾疾首之情。后来又发现前一年年终雨中,父亲早已相思卧床,情不自禁,填词一阕,挥洒了他无边荡漾的情思:
<<蝶恋花>>
(壬戌腊月十七、八阴雨连绵,卧床两天,枕边看书,心绪所至,偶赋一阕。)
欹枕观书神易倦,
一霎朦胧,
已入阳台梦。
云外依稀神女顾,
醒来又是佳期误。
为问三生缘在否?
破镜难圆,
只含相思苦。
金凤钗钿无觅处,
欲归已隔蓬山路。
这是父亲至死迷恋母亲的思绪,我记得父亲只要单独与我相处时,都会谈及母亲是他心目中痛失的淑女。记得父亲曾在我参加工作第一年,与我见于“首义烈士陵园”时,湿润着眼对我这个儿子背诵陆游的那首《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当时父亲泣诵到“错错错”时哽咽地连续重复了几遍。其实父亲的这些隐情诗词就是他赋得一世悔的最好印证,这简直是岁月留痕的最大父憾!
太行飞剑
1. 人民日报海外版bnuzhangpengyu@163.com
2. 甘肃工人报副刊gsgrbfkb@163.com
3. 安徽工人报hw4026@163.com
4. 太原晚报tywbblr@163.com
5. 浏阳日报411902461@qq.com
6. 牛城晚报niuweihe111@163.com
7. Tete6915@126.com
8. 繁荣报fanrongfukan @163.com
9. 成都商报副刊chengdu101@qq.com
10.中国能源报副刊nengyuanren@126.com
11.中国质量报副刊部zhiliangminsheng@163.com
12.陕西工人报副刊grbfkb2008@163.com
13.四平日报副刊sprbfkb@163.com
14.作家天地zjtdsanwen@126.com
15映山红散文丛林yshsw2011@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