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游明蜀王陵地宫(散文)
游明蜀王陵地宫
苏周堂
清早,我们出成都十多里,就进入了成洛大道。沿成洛大道行进到十陵镇明蜀王陵站下车,就看见了高大的明蜀王陵的牌坊。牌坊下面有一个大牌子,上边介绍了明蜀王陵的具体位置。眼前就是正觉山,明蜀王陵就围绕山体排列。说是山却不像山,并没有那么高大,只能算作丘陵了。但在成都平原,它的确就是山啊。这里是以僖王陵为中心散布的10余座明代蜀府诸王及王妃墓葬,形成了一处类似北京明十三陵的著名王陵墓葬群胜迹,是明代帝王蜀藩王家族陵墓群。明蜀王陵的发现,对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寝制度以及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史书记载,明王朝在近三百年间共封了13位蜀王。明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发掘于1979年。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为中心,围绕其四周及邻近区域已形成最为集中的僖王赵妃墓、僖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墓、怀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边坟郡王墓等十个陵墓,分布在十陵街道南侧正觉山麓及山前的青龙埂等地。而其所在地龙泉驿区十陵街道就因此而得名。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明蜀王陵,是僖王陵和昭王陵两墓。昭王陵原址位于今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洪河片区白鹤村附近,是在修成洛大道时候发现的,现在这个地宫是迁移过来依据原样恢复的。据介绍,僖王陵于1979年经考古发掘清理,出土了500多件彩釉兵马俑、舞乐俑等珍贵文物。地宫全长28米、宽8.96米、高6.59米,仅恢复后的阶梯就达14米。其后殿正壁中心镶嵌的圆形镂空描金彩釉双龙盘堪称明代艺术珍品,昭王陵中一对仿朱元璋之人头龙为全国之绝。而西陵较王建墓(永陵)更显雄伟,较北京十三陵更为精美,其雕刻之精美,书法之刚劲,地宫之富丽,陵墓之集中,被誉为中国古代帝王陵中最精美最集中的地下宫殿之一。
我们沿台阶而下,便是深埋地下九米深的地宫。地宫门高大雄伟,帝王之气彰显无疑。三道墓门高大而厚重,墓室宽敞,四周墓壁彩绘雕刻精美,在灯光的映衬下精美无比。地宫精美华丽,极尽豪奢,其平面呈三进三重殿四合院布局,门、窗、柱等皆用石仿木做楼空雕刻,整座墓室俨然墓主生时所处的王宫。
明蜀王在成都历十世十三王,死后分葬凤凰山、天回山等地,而以正觉山一带最为集中。皇室墓葬集中一地,自唐始至明,已形成定制。陵墓选址和墓群布局更是注重风水,所谓陵寝以风水为重。蜀王府是明代大藩,建藩于成都,四川古称天府之国,蜀王府占有成都平原十分之七的良田,是明代最为富足的王府之一,故历代蜀王的陵墓建筑,都极尽奢华。十陵中现已发掘出来的僖王和昭王墓,距今已超过五百六十年;其中蜀僖王陵的墓主是明蜀僖王朱友埙,朱友埙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一个儿子蜀献王朱椿之嫡孙,(朱椿也是明朝第一代蜀王),僖王生于1409年,永乐二十二年册封为罗江郡王,宣德七年袭蜀王位,为第三代蜀王,僖王孝友纯朴,宣德九年患风疾病驾薨,享年二十六岁,在位一年零九个月。
昭王陵是昭王和他的正妃的夫妻合葬墓。昭王陵整座墓室是按蜀王府的地面宫殿木结构建筑修建的。这对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寝制度以及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大门而入,依次为前庭、前殿、中庭。因为是合葬墓的关系,中庭后面分为左右正殿、后庭、后殿及棺室。昭王陵整个墓葬内到处都是浮雕壁画,红墙绿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左右棺室中央就是昭王和王妃的须弥座棺台,两位恩爱夫妻的长眠之处。最为奇妙的是,在两个棺床间还有一道隔墙,墙的中间有一门,据说这是为了方便夫妻两人在阴间的联系。
史料记载,蜀昭王死于正德三年(1508年)。王妃死于正德十四年,前后相隔十三年。从墓的建筑结构来看,在造墓之初,就事先作好了将来夫妻同葬的安排打算,可见这对夫妻生前相处和睦,感情深厚。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原来连皇室中人也是生死相许啊。
昭王陵中还有一个神秘的盘龙石碑,而上面的龙竟是人头龙身。据说是仿明太祖朱元璋之头像。明朝历代的蜀王都算得上贤德之王,历代帝王对蜀王都是恩宠有佳,特别是在朱棣"靖难之役"中,蜀王曾助朱棣夺得皇位,自朱棣后的明朝皇帝也都对蜀王恩赏不断。僖王陵的81颗门钉,五爪金龙图。昭王陵的人头龙身像。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恩赐啊。大明王朝的蜀王们真是该感谢天子的皇恩浩荡。
明蜀王陵之所以围绕正觉山修建,是看准了这里的风水,他们头枕正觉山,脚登青龙湖,就是想把自己的龙脉永远保持,但历史是无情的,当一个皇帝无德无能的时候,就会引起人民不满,水能载舟已能覆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