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湖畔无声(随笔)
好在有一个《茶馆》。这是老北京的生活,老舍把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作为人艺院长的曹禺预感到可能是一部天才之作,老舍也很兴奋,立即着手去创作,结果果然还是那个原理,第一幕和第二幕由于反应的是旧社会的内容,老舍轻车熟路,他杰出的语言天赋以及对老北京生活的拿捏自如,活脱脱地出现在观众面前,然而到了第三幕写新时代内容的时候,他又显得不适,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出了这点,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个评价,但老舍自己也没有办法,好在即便这样,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有这样的一个作品出现,不亚于是一个奇迹。
这还得感谢周恩来,很多主管领导对于《茶馆》是不认可的,理由就是那么一条,政治性不强,周恩来看过说,可以演!也就演开了,演红了,演成了国际友人爱看的话剧,把老舍演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剧作家。
奇迹只是奇迹,奇迹是不会长久的。如前文所说的,面对写作,老舍真的恍惚与乏力,他是那样的热爱新生活,然而,他却不大懂新生活;他是那样地想主动融入新时代,成为新公民,然而,他的作品总是很难在新时代面前合格。他选择了下乡体验生活,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居然是《陈各庄上养猪记》,其实,这哪里又是他的强项呢?
他真的不应该那样紧贴当时的主流圈子,我知道这样的想法有些消极,却很实用。尽管,别人也会遭到批斗之类,但很有一部分人自己始终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相信结局并非如此,所以他们能撑下去,比如聂绀弩、季羡林等等,而如老舍这一小部分人,他是那样的紧贴时代,却也被那么轻飘飘地挪开,他们对于自己产生了怀疑,他们会觉得自己可能真是错了,真是不合格的,于是,路也就越来越窄了。
如果在那时候,家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停靠的话,结局又不一样,事实上没有。我不想给我敬重的人描绘太多未必真实的东西,我只讲几个确凿的事实。老舍离开济南之后在重庆有一个女同事——优秀温婉的女画家和剧作家赵清阁女士,两人有过不少共同的创作,居住的地点是在同一幢大房子里面。当他的夫人胡挈青带着三个孩子找老舍的时候,老舍让她们等了二十多天,后期老舍出洋,经周恩来通过赵清阁的书信让老舍回国的。赵女士一生未婚,家里悬挂着一副条幅““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对联当中藏了女作家的名字,落款是老舍。
不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件事给胡挈青的打击很大。一种说法是胡絜青举报了老舍与赵清阁有过婚外恋,至少,因为这件事老舍的夫妻关系以及他理应享受到的家庭温暖是打折扣的。8月23日晚上,老舍应该是在家待了很长时间,如果他的家人能更一步体察入微的话,如果……只是从来没有如果,而且,我也不大认为必须因为这件事去怎样横加指责胡絜青,只能说这是一个悲剧,胡絜青晚年过得很好,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看过她的一篇文章,不大不喜欢,相对而言,我倒是觉得胡絜青比老舍的适应能力更强。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批老人离开了,一段历史依然是半遮半掩,包括老舍葬身的太平湖早已不再,湖畔无声,一切都化成了记忆。由于对于老舍的喜爱,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老舍应该获得了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的故去才给了川端康成,这只能是个善良的愿望,与规则相去甚远,姑妄信之吧!
得不得奖对于一般的普罗大众来讲,没有什么意义,我倒是觉得,老舍有意选择的太平湖倒是让我们好好咀嚼一下,他是个有意思的人,对于文字和语言有着天生的敏感,包括“太平”二字,恐怕也是他临终的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