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舞】再拜桐君(散文)
去桐庐游玩必定要去桐君山,不光因为桐庐的名字源自此山,更因为此处是中医药的鼻祖圣地。今年五月,我和夕云社的朋友去桐庐时,专程去桐君山拜谒桐君。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桐君山时,有一位老者跟我讲桐君山的故事,足足讲了两个小时,用纯粹的桐庐方言讲,我用上海方言听,只能听个大概。在我印象中桐君就是个悬壶济世的民间医者。
后来几次再来桐庐,桐君已经被人们称为中医药鼻祖。
在祖国医学中,可以称得上鼻祖的不下十位:尝百草的神农氏、《黄帝内经》的主人公黄帝(前2717~前2599)、与黄帝一起讨论医术的岐伯、奠定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而被称为“脉学之祖”的扁鹊(前407~前310)、首创全身麻醉施行手术而被尊称为“外科鼻祖”的华佗(145~208)、确立辩证论治原则而被奉为“医圣”的张仲景(150?~215?)、编撰《针灸甲乙经》而被尊为针灸鼻祖的皇甫谧(215~282)、编撰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之大成的《千金要方》而被奉为“药王”的孙思邈(581?~682)、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而被称为预防医学导介者的葛洪(784~364)、编撰《小儿证直诀》而被奉为儿科之祖的钱乙(1032~1113)、编写《洗冤集录》而被尊为法医之祖的宋慈(1186~1249)、编写明代以前药物学总结性巨著《本草纲目》而被奉为“药圣”的李时珍(1518~1593)、编著《瘟疫论》并创立瘟疫学说的吴有性(1582~1644),等等。
在医学正史中,似乎没有桐君的一席之地。为此,我倒很想去桐君山一探究竟。
去桐君山需要乘游船,上得码头,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塑像,这便是此山最早的主人桐君老人。《方舆胜揽》云:昔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指桐为姓,故山名桐君,县名桐庐。
在我国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桐君的记载,但对其所在时代却莫衷一是,有的说是神农时代,有的说是唐尧时代,最多见还是说他黄帝时代的,还是黄帝的大臣。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桐君住在长江以南,要与黄帝见上一面都不容易的,更别说要去当大臣做事了。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桐君是黄帝时代在桐庐一带采药救人的民间医者。他虽治病不收钱,但他自己也不是大富翁,所以他只能向大自然要求药材。他不但采集百草,而且还对动物、矿物的药用价值进行研究,并将所见所思记录下来,形成了《桐君采药录》,其所定处方格律沿用至今。他的研究范围超出了草药的范围,被奉为中医药(而不是中草药)的鼻祖。
走进景区,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园子,看似许多普通的杂草和一些高低不同的植物参差不齐地排着,散发出清淡的草药味,这就是所谓的种植中草药的“百草园”。
向山上走过二百多级石阶,基本上就到桐君山顶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掩映在树木丛中,这就是四方药局。“四方药局”是指四川的桐君阁制药厂、杭州的胡庆余堂、杭州第二中药厂、杭州民生药厂四大药厂联合在此设点销售,意指这里是中药文化的发源地,弘扬国药文化,济世救民。在四方药局的门前是一对“龟鹤同春”铜像,鹤头龟身,龟体上有13块龟片,刻有13种不同书体的“寿”字。
走出四方药局,前面一座白塔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座白塔叫桐君白塔,是一座七级实心塔,最早建于什么年间没有考证。据《桐庐县志》记载,宋景宗元年(1260年)曾修过这个塔,明朝、清朝也曾几次修葺。从前桐庐县城内有三座古塔,呈等边三角形互相呼应,另外两座在文革时被毁,现在仅剩下这一座,成为了桐君山、也是桐庐县城一处标志性景观。
在白塔的旁边是一口“百令钟”,是四川桐君阁制药厂敬献的,每到除夕之夜或者新年的第一天,此钟便会敲108下,意指去除人类的108个烦恼。现在游人随时可以撞钟,敲一下一元。
山上的桐君祠是为了纪念桐君老人而建造的,祠内正面塑像就是桐君,四周的雕塑群像共分两部分:前面两组为第一部分,根据史料中记载而塑的“指桐为名”、“桐荫问道”的史实;第二部分是以历史年代为顺序,塑出卓有成效的华夏中医药大师。他们依次是创“望、闻、问、切”四诊法的扁鹊、“医圣”张仲景、“外科鼻祖”华陀、晋代修道炼丹的抱朴子葛洪、唐代“药王”孙思邈、宋代针灸学家王维一(987~1067)、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最后一位是我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解剖学家王清任(1768~1831)。
这些医药大师都把毕生精力放在了研究医药医术方面,治病救人,不图回报,是中华医德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我早年上桐君山只是旅游活动的探究和猎奇,那么我此次再拜桐君则完全是一种灵魂上的归附,我愿像桐君一样心悬世外而隐居于市,研究学术而回报社会,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