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有爱才有教育(散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反躬自省,想到两年前,自己曾尝试着唤醒一个女孩的灵魂,不是在昏睡的课堂上,而是在凶狠的死神手里。
小李是我们班的一个普通女孩,看上去乖巧可爱,实际上刁钻古怪。一次,小李犯了错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刚批评几句,她就小声抽泣起来。我以为是女生的自尊心作祟,正好借此灭一下她的威风,就没太在意。没想到她哭着哭着,竟浑身抽搐起来。我马上联想到开学一个月来她对我的针锋相对,便怀疑这是“狡猾”的她想到的逃避管束的伎俩。心里的愤怒被她满分的“演技”填满。无可奈何,便挥手示意她赶紧出去。
当我调整好情绪准备回班时,发现小李正瘫坐在走廊的一端,身体抽搐得更厉害了。我赶紧跑过去,扶着她一起踱回了教室。明明是她有错在先,明明我只批评了她几句,她的反应未免太过强烈,于是带着一头的雾水安抚好她的情绪之后,我急忙向其他同学询问原因。
学生们偷偷告诉我,小李有精神问题,只要受到刺激,就会发出这样过激的反应,而这种症状已经持续了几年,早就不再是秘密。我一边警告孩子们不许胡说,一边告诉自己要给予小李更多的关注。直到有一天,数学老师的一句“这道题你会做么?”再次触动了小李脆弱的神经,她开始在教室里颤抖起来,我才恍然意识到,“抑郁症”原来真的离我很近。
那是小李第一次向我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忧郁。也是那一天,我看到了小李亲手用小刀和圆规刻在手臂上的深深浅浅的伤痕,看到了她在qq空间里上传的那些鲜血淋漓的割腕图片,一并感受到了她每晚在“自杀”群聊中,与诸多抑郁病友一起探讨死亡方法的决绝与无助。
原来小李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和学习,父母感情不睦,学业止步不前,加上小时候受过其他孩子的欺辱,总之,那些其他孩子用一块糖就能忘掉的烦恼,她都无法释怀,最后积压在一起,成为她无法消解的愁苦。
学校建议小李休学治疗,小李的父母却拒不答应。毕竟没有哪个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而且农村家庭微薄的收入,也不足以支付心理医生的高额费用。然而这就意味着小李这颗“定时炸弹”一旦在校出现意外,伤人或伤己,我这个班主任或多或少都要为她负责任。
抱怨过,也指责过,然而“麻烦”却始终坐在我的教室里。偶尔小李请假,望向她空荡荡的座位,我心里不但没有解脱,反而更担心害怕。我发现比起怕担责任,我更害怕这个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凋零。“责任”二字固然冰冷,注入了“关爱”就温暖了许多。于是,我们共同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与抑郁症抗争的生活。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小李,我号召全班同学善待她照顾她,玩她想玩的游戏,聊她想聊的话题,让她做最轻松的班级劳动;为了让小李在情绪失控时接触不到尖锐的物品,如非必要,绝不允许其他同学携带小刀、圆规到校。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李,努力不让她感受到丝毫的委屈。
为了保证小李在家的安全,我再三叮嘱她的父母要收好家里的刀具和药品,关好门窗,不让小李再想到轻生时伤害自己。大概是我的诚意终于感动了小李的父母,他们终于愿意带小李去看心理医生。一次两次三次,大概是费用实在太高,懂事的小李不想让父母为难,就谎称自己已经痊愈,不再去医院治疗。我只好又苦口婆心地劝说,无果,劝说……
初三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李的基础又不是很好,因为白天的课程自己没有学会,晚上就胡思乱想彻夜失眠;因为课堂上总是忍不住睡觉,所以一天下来又什么都没学会。小李彻底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而我每天的工作又多了几项,就是去教室、操场、食堂看她,班里的其他同学也尽职地承担起了帮我照看小李的任务,一旦发现小李有什么不对劲儿,就马上报告给我,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重复着。
为了安抚小李糟糕的情绪,我会给她讲很多很多我的小秘密,讲我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的彷徨我的忧伤,告诉她每个人都是这样;一旦她出现情绪波动,家长农忙不能接她,我就买些水果零食送她回家;我会为她准备生日惊喜,买带有她偶像明星的礼物,会大过年赶八九十公里的路去陪她过生日;小李喜欢穿汉服,我就陪她穿上我的民族服装,一起去公园里迎接别人的异样眼光……
渐渐地,小李的状态越来越好,我也终于明白没有什么真正的“抑郁”,只不过是缺“爱”罢了。就这样,在班集体爱的感召下,这个两次写过遗书、多次自杀未遂的姑娘,情绪日渐稳定,即使偶尔悲观,内心却充满活下去的力量。
我时常在想,如果小李当初休学回家,父母把她的情绪全当成矫情,对她的病情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也许小李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我总是庆幸,当初虽然心有顾虑,却很快能调整自己坦然面对,然后发动全班的力量,将小李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而不是推她一把,是一件多么值得庆祝的事。
也许今后我还会再遇见像小李一样的学生,但毫无疑问,我一定会成为比两年前更好的老师。在祖国母亲七十华诞来临之际,作为千千万万个普通老师中的一员,我愿向祖国郑重承诺,永远无愧于心,关爱学生,让有问题的学生再无问题,让平凡的工作不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