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闲话蜘蛛(随笔)
我从小就很不喜欢蜘蛛,树木间、菜地里,抑或是屋子里、房檐下,到处可见它们布下的网,再好的建筑或风景,只要它们布下了网,那里就显得破败而没了人气;它们不管猎物对它的居住环境有益还是有害,抓到就吃,甚至残食同类,完全是个“六亲不认”的家伙。
我最同情的是蜻蜓,那轻盈的身子,飞翔的翅膀,还有圆圆的、亮晶晶的、好似带着头盔的脑袋,总让我产生一种幻想,梦想自己能像她们那样飞向远方!(据说直升飞机的设计就是受了她们的样子和飞行能力的启发)当我得知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时,我更加喜欢她们了,一旦见到被蜘蛛网网住了还活着的蜻蜓,我就会帮助她们脱困,并当场毁掉那张网;而如果当时能看到那只作恶的蜘蛛,我一定会帮蜻蜓报仇泄愤。
我不喜欢蜘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那丑陋凶狠的面容和张牙舞爪的样子,它趴在蛛网上或墙壁上,张开霸道的肢体,露出尖利的獠牙,瞬间就咬破了猎物的身体,饱餐一顿后就潜伏起来,躲在暗处准备着下一轮的攻击;特别是当它悄悄趴在我头顶的蚊帐上时,那样子会让我惊悚万分。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在电视里无意看到了一档介绍南美洲丛林里蜘蛛的节目。节目中一只幼小的蜘蛛通过学习织网、残食猎物成长为了一只巨大的蜘蛛;有的蜘蛛还能在空中飞翔,对别的动物发动攻击,那些凶残的样子当场吓得女儿躲进了我的怀里。一直到女儿长大,她都记得那画面,见到蜘蛛脸上就露出惊恐状。后来的一天夜里,在故居的老房子里,女儿看到一只巨大的蜘蛛静静地趴在墙上,当场惊叫起来,待到弄清情况,父亲拿起一把扫帚去扑打那只蜘蛛,它一下子就躲进了墙壁缝隙里,女儿整夜不敢入睡,父亲就点燃一个火舌伸进那缝隙里,那只蜘蛛被吓得逃了出来,父亲当场将它打死了。
据老人们说,蜘蛛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成精,夜里还会来迷惑睡着了的人们,让人做噩梦。这一说法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把蜘蛛当成了邪恶的化身,后来在《西游记》里果真看到有对蜘蛛精的描写,尽管那是神话小说,但我对蜘蛛代表邪恶的看法就没有改变了,所以不止是父亲,我也若干次取过蜘蛛的小命。
蜘蛛是有毒的动物,一些书上把它与毒蛇、蜈蚣、蝎子并列,可见其毒性之强烈。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了蜘蛛是益虫的说法。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说法,我又查阅了很多书籍,得出的结论都是如此。百度显示,蜘蛛在维持农林生态系统稳定中的作用无可取代,蜘蛛网可用于高强度材料等,其残食同类也是为了更好地繁衍。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对蜘蛛的看法和做法都有失公允。
一个恼人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蜘蛛,你既然是人类的朋友,为何面容要表现得那么狰狞?
一日我因说话的语气不妥得罪了母亲的医生,我本来的好意却被误会和反唇相讥,我们在好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这事耿耿于怀。我在反思这件事情时,联想到蜘蛛被我的错误对待和它们实际的好处,竟然发现我们人类自己很多行为竟与蜘蛛是那么的相似。这里再举几例。
事例一:父亲和母亲总是会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通过仔细地聆听和分析,我才发现很多次争吵的起因都是因为相互的好意表达不当。比如母亲考虑到城市里生活更为方便一些,便劝父亲一起进城生活,但父亲就是不答应。情急之下,母亲的声音就高了起来,责问父亲:“你到底要我们怎样才能改变你的态度?”父亲一听也来了气,反问母亲:“我不进城,你想把我怎么样?”两人这下开始真正吵闹起来。我理解父亲不进城的根本原因是不想加重儿女们的负担,这样才能保证多病的母亲在我们并不宽松的条件下得以颐享天年,但他和母亲都没有文化,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两人交流的结果往往都是不欢而散。
事例二:有一对老伴,丈夫很喜欢用卤菜下酒,妻子知道卤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便时常阻拦他食用。有一天,这举动惹恼了老爷子,他故意买回去一大包卤菜,好长时间都吃不完,那情形有点像与老太太宣战。老太太也来了气,将那一包卤菜直接扔在了地上,两人大动肝火,男人绝食了两天,女人甚至住进了医院。
事例三:一个父亲正在指导孩子的学习,说着说着言辞就变得尖利甚至刻薄起来,那孩子先是觉得委屈,而后开始抵触,最后父亲甚至动了粗,而孩子也就更加不听他的话了。
事例四:一友兄弟姐妹较多,对母亲的赡养事宜时常意见相左。一日大家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气。老人先是叹息,说:“对不起,是我拖累了你们。”见情况没有得到改变,又生气地说:“早知如此,我就不该生下你们。”一个性急的儿子说:“哪个叫你生下我们的?”一个性急的女儿也说:“你把我们生到世上来受罪,你就是罪人,怎么不死了去?”老人听见这话,一个人默默走进了自己的屋子里,夜里竟然吞下了鼠药自尽。
事例五:一朋友喜欢麻将,其妻甚是反对,无可奈何之下找一个至交劝诫。没想到至交是个急性子,几句话没有说完,他就有了教训的口吻,说:“你这人怎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那人一听也翻了脸,回说:“我的家务事,关你卵事!”两人因此断绝了来往,再后来,麻友妻也提出了离婚。
事例六:一朋友为了儿子的工作托人相助,结果没能如愿。两人在事后交流时,那人毫不客气地道出了孩子的诸多问题,没想到引来了朋友的反感,朋友心里想:“你没帮上我,反来说了一大堆不是,哪里对我有什么诚意?”两人的交情从此大打折扣。
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时常可以听见的抱怨话就是“好歹不知”,以及“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还有工作中,领导严厉训斥下属、下属背后片面议论领导等事例也屡见不鲜,长此以往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性中的“蜘蛛属性”。
蜘蛛还有一个问题让人反感——在弱小的昆虫面前,它显得极其强大,而在真正强大的对手面前,它就只有逃遁,甚至送了小命。这正如地球上有的国家,在弱国、小国面前滥施淫威,一旦遇到真正的对手,它也只有接受失败的命运。
有一幅对联是这样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本也没有错,但联想到蜘蛛和人类自己,我又在想:“苦口良药为何遭人忌恨?逆耳忠言为何不被人欢迎?那么,良药何必苦口?忠言何须逆耳?人类既然是命运的共同体,霸权绝不可取,善意必不可少。但善意也应辅之以善的表达方式,否则,其结果难免沦为蜘蛛一样的命运,对别人和自己都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