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微雨芙蓉楼(散文外一篇)

编辑推荐 【流年】微雨芙蓉楼(散文外一篇)


作者:彭晓玲 布衣,44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81发表时间:2019-10-07 10:20:39

到达黔城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水缓缓绕城而过。远远看去,淡淡的雾气笼着浑浊的河水。当终于站在古黔城的水河畔时,莫名的酸涩与欣喜,猛地涌上我的心头。再转过身来,我惊讶地发现,竟然面对一座座白墙青瓦檐角高翘的老房子,笼着淡淡的忧伤与落寞。不由自主地,我流连于,奔流不已的河水,与沿河蜿蜓的老房子之间。今夕何夕?我的思绪早已缓缓滑向“诗家天子”王昌龄。
   其时,黔城还称龙标县,王昌龄便是龙标尉。当时热烈的拓边政策,使得他的思想因此激昂与清醒,自24岁起便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边塞漫游时期,热切地思索着安边宁民之策略。其实,他是以一种英雄的态势在漫游,他的身上放射着英雄主义的熠熠光环,他挥笔写下了一篇篇豪迈的诗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回溯遥远的盛唐时代,王昌龄站在月光朗朗的边关,在月光下徘徊,在月光下思想,进而慷慨激昂地吟咏,激昂之声穿越时空一次又一次地敲击人们的感慨。可在辛苦的征途之上,王昌龄步履越走越远,他的思索渐渐地深刻沉重,乃至叹息声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于是,边塞战士的命运牵扯着王昌龄,揪得他心酸心痛,他决心走科举进仕之路,以自己“贤良”的才德去实现安边宁民的理想。他也果真于唐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走向穷奢极欲已走向昏庸,阴险狡诈的政坛人物李林甫已然崛起,王昌龄“轻举随鸿鹄”之志不但无法施展,还于唐开元二十六年被贬岭南。之后,王昌龄也曾试着在江宁任上振作,可天宝七年以“不护细行”之罪他再次被谪为龙标尉。
   龙标县自是偏远之地,群山环拱,交通阻隔,乃唐代又一贬谪之所。王昌龄得到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念及曾经安边宁民的理想,情绪竟高昂起来,悠然前往龙标。天宝七年(748)九月左右,王昌龄带了一株和妻子共植的芙蓉上了船,沿长江到洞庭,溯沅水去贬所上任。从秋天走到第二年春天,据说在沅江过黄狮洞险滩时,官船被打翻,险些葬身鱼腹。他抱着两只装书的木箱,在冰冷的水中不知飘了多久,才被几位渔民搭救,捡得性命。
   江宁虽然只是担任县丞,但较之龙标,应是人间天上。昔日的龙标,今日的黔城镇,仍然只是一个简陋的小镇,仿佛还没有从古代的梦中完全醒来。镇上年深月久的窄街小巷,多用苍苍的青石铺成,写满沧桑,而猛一拐弯,或许还能听到王昌龄当年吟哦的回声。时至今日,当我站在芙蓉楼上,只见近处的氵舞水和远处的沅水在楼前流过,依然不舍昼夜。在秋日楼头,断鸿声里,我抚今追昔,怀古之幽情不禁油然而生。
   唐天宝九年(750)夏天,遭贬湘西的陶副使来访旧友龙标尉王昌龄。陶副使为王昌龄旧识,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曾作《别陶副使归南海》一诗。今陶副使贬湘西,王昌龄闻知,便以《寄陶副使》寄之安慰。陶副使来到龙标,因龙标公务清闲,王昌龄得以时刻陪同。时当初夏,二人在芙蓉楼内,幽篁深处,携春酒,唤歌姬,于琴棋之余、歌乐之间,相对欢饮,兴致颇浓。王昌龄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春山明月不曾空。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时而旷达,时而幽怨,或许这才是王昌龄此时的心情。旷达的背后可能是更深的忧伤,但也可认为旷达就是旷达,旷达的背后还是旷达。天宝十一年(752)的秋天,他的友人魏二,乘船前来龙标访友。二人在龙标境地,游山玩水,饱览大好河山,对五溪的山山水水,赞不绝口。魏二在龙标游玩了一个月后,准备回到遥远的故乡,与王昌龄依依惜别。王昌龄为之送行,挥笔写下著名的诗篇《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遥想当年,王昌龄在龙标城东为送客而建的临江楼,不知道宴饮过多少次、送走了多少人。他送了魏二,送了张四,送了程六;送了狄宗亨,又送柴侍御;送了薛大赴安陆,又送朱越;送了李棹游江东,送李十五;送了崔参军往龙溪,又送吴十九往沅陵。让他的送别诗名扬天下的,却是芙蓉楼送辛渐。
   既是来到昔日的龙标,我禁不住在旧城辗转找寻。突然友人却在前方呼唤,快来,芙蓉楼快到了。我奔上前一瞧,却是一座碧绿的园子。走进园子,满眼都是绿色,有浓郁的柚子花香幽幽袭来。转过一丛青竹,但见翠绿的庭院之间,点缀着几座亭台精致的楼阁。微微细雨里,如一株出水的芙蓉,芙蓉楼风姿绰约地临江而立,温和,洁净,神秘。我急切地往前奔去。
   当我站在芙蓉楼上,四周一片寂静,但见灰灰的天空,缓缓流淌的江水,还有对岸默默的青山,山脚下疏疏的农舍。遥想当年,王昌龄寂寞于偏远之地,理想依然无从舒展。多少次,他站在楼上,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直至青山挡住了他无奈的视线。
   当然,一个文人,王昌龄本身是脆弱的,无力的,但他毕竟有思想有抱负。出于安边宁民的思想,他,一个北方人,就平和地留守在南方龙标,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还有阴雨连绵更兼湿热沉闷的气候。辛渐,相伴王昌龄多年的朋友,现在要离开他,回到北方的洛阳。把酒话别之时,寒雨潇潇而下,笼罩着江水,笼罩着芙蓉楼,今日离别何时才能重逢?一夜秋雨,连江入吴,更添离愁别绪。当天色微明之际,站在凄风苦雨的渡口,王昌龄与友人执手相看泪眼。终于,帆扬起来了,船渐行渐远,王昌龄依然孤独地站在渡口,一动不动。友人就此离去了,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了,伫立在江畔空望流水逝去,却没有归期,不由黯然。
   而今,当我站在江边,送客亭之侧,暮色悄然自四周笼了过来,有冷风袭来。江还是那江,江上却无帆。仿佛依稀间,自历史的深处,谁的吟唱渐渐清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贬到龙标时,正是年过50的壮年岁月,他在重重雪峰山脉重重阻隔之下,行吟泽畔,泛舟氵舞水,建芙蓉楼,植古柏树,日子倒过得张驰有致,活色生香。无苦么?无;无怨么?无;无悲么?无;报复心么?无;无贪鄙心么?无;无重回长安去钻营之心么?无。这,就是一片“冰心”吧。
   可龙标四周的群山如插翅难飞的囚笼,软禁了王昌龄的壮年岁月。天宝末年,安史乱起,两京沦陷。唐至德元年(756),唐肃宗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而大赦天下,此时,曾经为“一时之秀”的王昌龄已经垂垂老矣,终得以离开龙标。可就在他路经亳州(今安徽亳县)时,竟然被刺史闾丘晓杀害,一代巨星,遽然殒灭!这位手持彩笔的“诗家天子”,沉于下僚的仕途三十年,却有二十年是迁谪的岁月,最后竟然不幸屈逝于恶吏闾丘晓之手。
   再一次深深地张望芙蓉楼,仿佛依稀间,王昌龄依然衣袂飘飘地站在楼上。身在龙标,心忧天下呀!不由分说地,王昌龄满腔的赤诚,穿越历史的云烟,执着地萦绕在我的周遭!我徘徊又徘徊,心绪时起时落,无言地眺望着滔滔的江水。也许,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的苦难打磨着一颗颗坚韧的灵魂,使之高贵使之坦然,比如王昌龄,比如辛弃疾,比如陆游。浑身已然伤痕累累,心灵却那么坚贞那么坦然那么执着。
  
   庙山坞,与黄公望相望
  
   正午过后,依然是阴阴的天,初秋无边的凉意四处漫溢,我的内心浸润在可贵的宁静里。我喜欢如此下午时光,也喜欢如此心境。
   当车驶入庙山坞时,凉凉的气息更醇厚地席卷而来。路是土路,林是绿林。我缓缓放下车窗,便见一丛丛绿涌过来,涌过去。绿,重重叠叠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团团地掠过。我微眯着双眼,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依稀之间,那绿的曼妙身姿,在天地间缓缓蹁跹。最好能变成一只翠鸟,任我飞过丛丛绿树,留下串串清脆响亮的啼声。
   也看到了路边干涸的溪底,躺着些干巴巴的石头。我有些了伤感。曾几何时,当黄公望踏进悠长的庙山坞,那些清澈与活泼的泉水,应深深地打动过他。这位老人大半生浪迹江湖,晚年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乃至结庐隐居于庙山坞。黄公望老人深爱此地,以为富春山水才是他真正的心灵息地,最终得以安放灵魂的理想之地。庙山坞自是欢欣鼓舞吧。
   那是个云淡风轻的日子,还是阴雨绵绵的日子?却是富春江最好的初秋,年已79岁的黄公望,就在小洞天的南楼,展开一张淡黄的宣纸,宣纸的幽香如水漫来,泉水的流淌之声则声声入耳。一种深切的激越席卷而来,泪水漫了上来,他恨不能一笔横扫过去,让富春江水自天际流淌至他的笔墨之间。于是,笔墨起伏之间,富春江水在流淌。可如此画过几天,他又背起简单的行囊出发了,他得去踏看,他画里的富春江,与真正的富春江,在精神气韵是否相合相融?他得再次走近富春江,从滔滔江水里,获取滔滔不尽的灵感。
   小路应是蜿蜓于青山之间,只是黄公望时期,一路上应遇到不少在静静行走的僧人及道人,宁静的坞里其时建有几座庙宇,而他的小洞天就藏在坞底。当然几百年之后,在此薄暮时分,我走在进坞的小路上,宁静越来越深厚,小溪却不知什么时候转至了左侧。下得车来,一眼便看到清亮的泉水,还有水边一些高大蓬勃的绿树,还有一树繁花。我想,小洞天应是不远了。果然,没走多久,眼前便豁然开朗,前方有一座圆弧形的山,依着后面的青山,自是卓尔,飘逸,从容。友人告诉我,此山有点象一只反扣的筲箕,俗称筲箕肚皮,庙山坞的溪流就发源于此。就在山顶,还有黄公望的墓地。我深信不疑。而在左边的湾里,溪流之滨,便是小洞天。走过木门楼,三座简朴的木屋,各具情态地静立于树林里,自是绿阴匝地。此时,天有些暗了,游人们只是静静地看,静静地游走于庭院里。关于“小洞天”的来历,黄公望在80余岁时,曾画过的一幅画,在题记中描述道:“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
   正面那栋是黄公望的住房,很简单很平实。我奔向面水的南楼,楼临泉而建,是黄他的画室兼书房。也是他呕心沥血,经六七年之久,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地方。正对着院子的门已然关上,只看到两边悬挂着的对联:“万轴图书充石阁,千章杉桧罨茆檐。”好大的气势呀,引得我转过走廊,来到面临溪一面,直直走进画室。画室不大,一幅古画悬挂在壁上,其下便是画案,倒也简洁。想当初黄公望在此和朋友们泼墨挥毫,诗画互酬,自是兴趣盎然,忘却了人世间的种种苦痛。当然,也有陷于沉思、寂寞彷徨的时候,乃有“故旧尽骑箕尾去,漁樵长共水云闲”的诗句。
   黄公望本姓陆,6岁时被过继给一90岁黄姓老翁,因“黄公望子久矣”,而得名黄公望,字子久,晚年取号一峰,“大痴道人”。原本他只想过一种平常的生活,平平安安地当一辈子小官吏。不想却被牵连入狱,出狱后乃移情山水,50多岁开始习画。他的书画才情在晚年时流泄出耀人光彩,令人叹服。他从不在意于清苦的生活,靠卜卦维生,乃至时常云游天下。他看惯了云卷云舒,看淡了人世间的起起落落,乃至落拓不羁。也许他于人世已无所期待,画画只为释放他满腹的心酸,抒发他内心的旷达。
   当年他隐居庙山坞时,无用禅师也来了,他们一有时间就在南楼画富春江。不想停停画画,直至正元十年,终于完成画作《富春山居图》。那一刻,自是万千感慨奔涌而来。他们静静地欣赏着那幅画卷,但见层峦起伏,平岗连绵,丛林蜿蜒,江波明练,斜坡浅滩,舟舍隐人,则简洁清润,变化极矣。再三观之,则山回水转,悠远连绵,天真烂漫,一派富润秀泽、平淡和谐的江南美景。回望如烟往事,黄公望久久无语,在画作上题识云:“至正七年(1347)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劄,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其时,他只是画他所想画,画他眼里心里的富春江。这方奇异的山水悠远的历史令才思泉涌,不想却画成了传世之作,是他的神来之笔,更倾注了他满脸的热爱之情,乃至引得无数人热爱流连。后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至画坛大家沈周之手,沈周便将画交给朋友题跋时,却被朋友的儿子盗走并卖掉,自此如石沉大海。
   多年以后,《富春山居图》成为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收藏,董晚年时又将其卖给了宜兴吴之矩所藏。清顺治年间,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爱此画若宝,特意建富春轩藏之,每日茶饭不思地观赏临摹。晚年病危之时,竟想效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静庵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但此画已被烧出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乃至一分为二。至吴寄谷得到此图后,将小段烧焦部分揭下,重新细心装裱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经剪裁过的痕迹,称之为《剩山图》。而装裱《富春山居图》的大段部分时,为掩盖火烧痕迹,将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于画首,便成了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无用师卷》,乃在民间辗转。
   其后两段画作命运迥异。《剩山图》流落民间,长年无踪。《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后,乾隆皇帝得之后爱不释手,不时取出来欣赏,并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未料想第二年,也就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他又得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画,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实在真假难分。因乾隆皇帝早先拿到仿本而认赝为真,《无用师卷》被埋没在乾清宫西暖阁中。但也幸而如此。
   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将《无用师卷》与其他50多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带往台湾。《剩山图》则在民间流转数载后,被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吴湖帆识得,后转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一幅《富春山居图》,得富春山水之灵,竟劳燕纷飞,分离两百余年,演绎了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也终于迎来了相聚相会的一天,那天应是阳光明媚,富春江水应是最为清澈。
   在小洞天辗转而行,自是幽思绵绵,不想天全然暗了下来。天上确乎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当车于黑暗之中,我却清晰地看到了黄公望的精神气韵依然在庙山坞里流淌。

共 570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微雨芙蓉楼》这是一篇描写风格大气、潇洒的散文佳作,作者描写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坎坷的一生,令人感慨!诗人王昌龄心中的酸楚与悲凉都在文中呈现,王昌龄也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不想,屡次被贬。在辛苦的征途之上,王昌龄步履越走越远,他的思索渐渐地深刻沉重,乃至叹息声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也曾试着在江宁任上振作,可天宝七年以“不护细行”之罪他再次被谪为龙标尉。作者详细描写了王昌龄一生的起起落落,他的诗歌也随着起起落落侵入人心。送别友人时的痛彻心扉写出的名句感人至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晚年被奸人所害,死在归家的途中。作者的心洞察诗人的心,才会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文字,悲从心中起,让人落泪。《庙山坞,与黄公望相望》所写的人物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他的富春山居图很有名,作者跨越时空,再现了黄公望当时豁达的心态与跨越万水千山的豪情大志,才会留下传世名作,流传至今。《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作者详细的书写此画的流离失所,最后终回到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一幅《富春山居图》,得富春山水之灵,竟劳燕纷飞,分离两百余年,演绎了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故事。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里是细腻的真情,文字是心灵的窗户,借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欣赏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永远红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19-10-07 10:22:04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祝作者写出更多佳作,写作快乐!
永远红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