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散文三题(散文)
故乡的树
一个村庄以某种树的名称来命名,在我的故乡司空见惯,它充分说明树在家乡人心目中的位置与分量。我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是一例,它的名字叫槐树底下。
小时候,家乡的经济状况和当下相较真可谓天差地别,但自然生态要比现在好出许多。它地处江淮之间,冷寒暑热,四季分明,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村庄里、道路旁,池塘埂、沟渠畔,山崖上,野坟间……只要有一丁儿空隙的地方,就会被人工种植或自生自长出来的高大乔木、葳蕤灌木所覆盖。它们或叶、花、果供人食用,或木质材料用以做家具,做农具,甚至盖房子;枝条可用以编筐,做篮,即便最不济的砍下来晒干权当硬扎柴火,做烧饭、炖菜、烀猪食用。在淳朴、现实的乡亲们眼里,它们要比那些外表养眼好看,但没啥具体实用价值的花花草草可要珍贵出许多。
家乡的树木委实没有多少名贵的品种,无外乎是那些榆、槐、椿、柳;桃、梨、杏,枣……属于再平常不过一类的,大小不一,种类繁多。除家前屋后,道路两旁有意栽植之外,大多都是依靠随风四处飘散的种子和盘根错节的根须衍生出来的。它们表面弱小,内在强大,生命旺盛。不管遇到多么样恶劣的环境,只要有一线生机,无论根扎在贫瘠或丰腴土地上,抑或是悬崖上、石缝间,沟壑里……只要给它一丝春风、一缕阳光,一捧黄土,些许甘露,它就会不失时机,滋生萌发,蕴叶抽枝,顶风冒雨,乘势而上。最终它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茁壮成长,成为乡民们眼中的栋梁。
我愿做家乡一棵有用的树!
惊蛰
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名录中,我认为,没有那个能比惊蛰更具有动感和诗情画意的了。它用一动一静两个字意对立的架构,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每当时序来到这个节令,大地才真正地从朔风凛冽,冰封雪盖的严冬中挣脱出来,沐着和煦的暖阳,伴着低鸣的惊雷,拂着料峭的春风,抖着尘封的泥土,万千生命从蛰伏中慢慢地苏醒过来。冰消融,草萌动,虫出洞、花始开……大地回春,欣欣向荣。
秋风萧瑟,树叶凋零,寒冬降临,自然界严酷的现实暴露无遗。智慧的人们入屋添衣,支炕生火,抵御严寒。“一岁一枯荣”的草本也悄悄地隐去它枝叶上的绿色,扎根土中,蓄势待发。茫茫旷野上聪明的动物们,该入洞的入洞,该钻土的钻土……拥着、坐着、卧着、盘着……或闭目养神,或呼呼大睡,不走不动、不饮不食,养精蓄锐,冬眠起来,祈盼着来年春天快快的到来。
开春过后,雨水渐多,虽然老天还是那么地乍暖还寒,但总挡不住无限春光的蔓延。村庄里的树现出了鼓鼓的芽孢,原野上的草有了隐隐的绿意,猫冬的人们趁着天气晴好出来溜溜逛逛…某一日,或早或晚,或昼或夜,沉寂一冬的天空訇然划出一道闪电,响起一声惊雷,顷刻间,如丝如缕的雨线伴着如酥的春风姗姗而下,飘飘洒洒,宣告了惊蛰的到来,沉睡一冬的生物在春雷的震荡和召唤下,醒转开来,伸展腰肢,或蠢蠢欲动,或翩翩起舞。
“春雷响,万物长”,在惊蛰短短的三候十五天中,大自然完成了桃花红、李花白、黄鹂鸣、燕归来……诸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过程,像箭一样生长旺盛的草尖开始顶掉去冬压在自己头上的枯枝败叶,昼夜生长。过冬后的虫蚁也开始卿卿我我,排卵受精,忙忙碌碌地孕育新的生命。勤劳的农人在“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古老谚语声里开始了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辛勤的耕耘。
春的影像
春正向我们走来,缓缓的,柔柔的,渐渐的……
春风、春雨、春光明媚、春色满园……伴着温度的递次回升,它历经无数坎坷与反复,穿越重重严寒的包围和封锁,沐着寒风冷雨,踏着冰天雪地,艰难而又顽强地向我们走来,给因残酷恶劣的环境而隐忍、蛰伏的莽莽大地送来温暖的消息,为因酷寒而枯萎、停滞生长的万千生物带来浴火重生的希望,注入了茁壮成长的力量。
风轻了,雨细了,冰消了,雪融了,溪流淙淙响,百鸟齐欢唱,麦苗拔节“咔、咔”响,这是春天弹奏给人世间最华美的乐章。草萌了,柳绿了,燕舞了,鱼跃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富丽堂皇最美的影像。
都是崭新的模样,经过冬的沉淀,春的洗礼,旧貌变新颜,天亦新,地亦新,人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一切的一切都被春天里的软风细雨温柔地唤醒,眨巴眨巴温暖湿润的大眼睛,死亡、枯萎、冷酷、凄清在这里荡然无存,展现在面前的都是美好的愿景,一年之计在于春。
都是兴盛的姿态,虽然沉寂太久,浑浑噩噩,死气沉沉,但只要有春风、春雨的一声召唤,蓦然,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切都在复苏,一切都在振兴,虽然在料峭的春风里成长异常艰辛,但依然发芽、含苞、怒放……循序渐进,为了秋日有个好的收成,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奋进,春宵一刻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