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榨油坊响香飘远(散文·家园)

精品 【八一】榨油坊响香飘远(散文·家园)


作者:松间明月 秀才,1133.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56发表时间:2019-10-19 15:26:00
摘要:榨油坊响,那阵阵香气,随风飘散,浸肌入骨,润心滋肺。每当这个时候,整个村子也会随之沸腾。

【八一】榨油坊响香飘远(散文·家园)
   “嘭”,“嘭”……
   只要榨油坊开“榨”,就会从榨坊中传来这沉闷的声音。伴随这声响,村里方圆几公里内就能闻到榨油的芬香。那阵阵香气,随风飘散,浸肌入骨,润心滋肺。每当这个时候,整个村子也会随之沸腾。
   说起来,很幸运。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正在如今的团风县但店镇高家岗村任代销店的营业员。我的工作场所就在大队榨油坊的对面。一幢土砖黑瓦建起来的房子。房子里有一座直径达五六米的碾盘,两个高达近两米、直径达一米左右的树木做成的土木榨,还有相关配套的土灶、油桶等设施。都是一色的木质制品,古朴而原始、粗犷而沉重。
   别小看这座土榨,它不仅能压榨出食用油,还能压出制作木器的桐油。当时,我们那一带食物用油的主要来源就是这座榨坊。
   榨油的原料有花生、油菜籽、芝麻籽、棉花籽、豆子等;桐油原料则是从桐树上摘下来的桐子米粒。榨油过滤出来的油渣统称为饼。什么芝麻饼、花生饼、棉籽饼、豆饼等,其中豆饼可供人食用,吃在嘴里满口生香。亦可作饲料,也可用作上等的有机肥。
   榨油工具主要有碾盘、釜甑、炉灶、木榨、铁箍、撞锤、撞杆、油缸等。榨油之前,师傅们会先将原料烘干、火焙,再用碾盘磨碎,然后上甑、过蒸、抟饼、开榨。
   开榨前,需要对原料碾碎,这就需要有“碾盘”。碾盘呈园形,直径约五六米的样子。碾轮由铸铁做成,碾槽则是用粗木挖空而成。用十字架的方木支撑碾轮,用黄牛作为动力,拉起碾轮转动,通过循环地碾压,直至将原料压碎。后来,又有人对这种以黄牛驱拉的原始动力进行革新,改由机器驱动,效率大为提高。
   碾碎原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序,而是一门技术活。师傅们会先将备好的花生、芝麻籽、棉籽等原料择一下,炒熟后放入碾槽。原料碾烂后,捏在手里要有一种湿湿的感觉。在即将成坨状的时候,师傅们会用簸箕晾一晾,然后倒进锅里蒸。蒸至适当湿度的时候,他们会将原料放在铁制的圆形模具里,赤着双脚,站在上面用脚踩实,边踩边用稻草包裹成饼状。每一榨,一般一次做十几个包饼,依次放进榨仓,让饼与饼相互夯实,没有空隙。
   一切准备就绪后,师傅们开始用撞杆撞击木楔。这个时候,两个师傅就甩开膀子,协同用力,将粗大的撞杆,对准楔子,猛力撞击。撞击几下,再楔一块,打入榨仓。再撞击几下,又楔进一块,又用力撞击,如此循环往复。此时的榨坊就会发出有节奏感的“嘭”“嘭”声音,象是古代的战鼓,有一种力量之美。
   榨仓中,那一根根楔进去的楔子,在师傅们的用力下,不断地对油饼进行挤压,慢慢地,黄亮、醇香的油脂,便从那油饼里一滴一滴地流出,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先是一滴一滴地往下点滴,不一会儿就会成线状地往下流淌。那芳香的味道随之盈溢整个榨屋,飘荡出门外,芬芳着榨坊外的天空,香溢四周的田野。此时,无论是途经此地的过客,还是在田间劳作的农人,都会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仰面对着天空,吸一口那空气中飘荡流动的阵阵清香。
   在我的印象中,打榨的师傅们,个个胸肌发达,臂力过人。满满的一桶油脂,足有百十斤重,他们提起来,象是提一捆棉花,轻描淡定,不在话下。打榨的时候,他们一般只穿短裤,赤裸上身,一套动作下来,全身汗珠直淌,满身油腻。现在想想,他们才是真正的“油腻大叔”。
   我见到最多的榨油原料是油菜籽。油菜是我们那一带最常见的农作物。我不知道,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发现油菜籽里含油的,还发明了这样一套实用性、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榨油技术。菜籽从收割到出油,历经晒籽、打籽、炒籽、破籽、碾籽、蒸枯、裹饼、上榨、撞榨等工序。每道工序都蕴含着它的道理,缺一不可。
   师傅们打榨的时候,伴着“嘭”“嘭”的撞击声,会喊出高亢的号子。这些号子里,有他们自编的成分,也有师傅的精华传承,文化韵味相当浑厚。风趣、诙谐、幽默,有时让人忍俊不禁。大概因为榨坊是男人们的天下,这些号子大多与男欢女爱相关。他们每撞击一次木楔,就会唱一句号子:春季里来,春风吹哟,“嘭”;细妹儿绣房,描画眉哟,“嘭”;眉毛描得,很好看哟,“嘭”;独守空房,无人陪哟,“嘭”。叫声细妹久,莫乱想哟,“嘭”;哥在榨坊里,有些忙哟,“嘭”;莫道油坊,千年在哟,“嘭”;怎比细妹,在身旁哟,“嘭”。他们有时也会变换一些号子歌词,内容、句式、腔调,但都是大同小异。
   我有时候会问他们,打榨是一个出力气的活儿,本来就很累,为什么还要唱号子呢?这样不是更费力气吗?他们说:唱号子,可以使俩人合力同心,用力同步,避免分散精力。也可以让精神放松放松,活跃气氛,免得那单一的动作、单调的声音,使人觉得过于压抑、单调、沉闷。
   的确,伴随打榨的撞击声,那一声声的号子,一次次加木楔;又一次次加木楔,又一声声号子,富有节奏感,让人觉得象是舞曲的鼓点,使人心旌摇动。随着油滴的流淌,榨油的汉子们更加卖力,那撞击木楔的频率更加快捷,喊出的号子含着一种深沉、一种颤抖,声音也会越来越短促。此时,师傅们也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赤裸的上身流出豆大的汗珠。正是他们辛苦的劳作,才使得那醇香的油脂,从油榨下绵延不绝的流向油槽,流到千家万户,流向寻常百姓家的油瓶里、菜锅中、餐桌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传统的木头做的油榨,逐渐被机械油榨所取代。这种铁做的油榨与木榨原理大致相同。它配有一个粉碎机,不再用铁碾来碾压。操作者只需将炒熟的菜籽粉碎成末,经过蒸枯、裹饼,无须木楔撞击,采取的是如同用气筒打气样的液压,省时、省力、省人工。一般情况下,夫妻俩人就可操作,适宜农户家庭。
   到二十世纪初,榨油机又有了更新。只须炒籽、榨油两道工序,快捷而高效。客户挑着菜籽、花生、棉籽等原料来,当面炒好,放进榨机,油就会淙淙流出。这种机械,一边出油一边出渣,出油率在百分之三十四左右。
   我曾经问尚健在的一位陈师傅,感觉这种机械榨出来的油,好象不如原来木榨打出的油香,油量好象也有所减少。陈师傅略有所思地说:“那是当然的,越简单的东西,所造出的东西肯定也会越简单。人想简单了,物就简单了。机械作坊过余冰冷,也太快了,原汁原味的东西没有完全榨出来,油品当然就不香了,不醇了,看起来象清汤寡水一样。”陈师傅的一番话,说得我心服口服。可不是吗?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少数成品油,很多吃起来没油香油味。不仅如此,我甚至觉得陈师傅将榨油工艺进行了拟人化,更象是一位“禅师”在向我讲“禅”论道。
   近来几年,榨油机又更新了,全新电动,多了真空过滤装置,只需要三道工序即可见好油。功效很高,一天可榨几千斤菜籽,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事隔40多年,再回老家,那间“榨坊”成了一片废墟。废弃的屋基地面上,杂草丛生,不得不令人怀念那消散的芳香。站在这里,我仿佛还能闻到那久违的香气,听到那“嘭”,“嘭”的声响。传统的榨油作坊没了,那么大的木榨也不知去向,榨油的师傅都已经改行,年纪大一点的已去世。那油腻的师傅,那富有力量的身影,那金黄透亮的油香,时而浮现我的脑海;那低沉而欢快的号子声,总在我的耳旁回响……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关注养生、关注健康。特别是“地沟油”的出现,更是让人们怀念那昔日的“榨坊”。觉得只有榨坊榨出的食用油品才是真正的油。有些地方,又将早已隐退的“老式榨油坊”恢复起来。而曾经年轻力壮的榨坊师傅,大都进入耄耋之年,他们手中的工艺、他们那颗匠心、他们那沉重的撞锤,能传承回来吗?
  

共 29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50后与60后对作者所描述的这段往事记忆犹新。70年代人们油瓶里、菜锅中、餐桌上都是人工压榨出来的油,原生态而纯香。随着社会的发展,由原来人工榨坊原始榨油方式被机械化所取代,而榨出来的油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味道,而手工榨油的手艺在慢慢流失,当年“老式榨油坊”榨坊师傅,大都也进入了耄耋之年。这传统工艺能传承回来吗?作者却以细腻、详尽的描述,将即将失传的手艺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材料的选取和剪裁恰到好处,用翔实的资料说明给人以暖融的感受,特别是"地沟油"的出现,呼唤传统工艺的回归与传承让人思考。作品有生活的味道笔触细腻,是一篇上乘之作。推荐阅读。【编辑:闲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1021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9-10-19 15:27:19
  欢迎赐稿八一社团,祝创作愉快。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1 楼        文友:松间明月        2019-10-23 20:19:38
  谢谢闲妹的精彩编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