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八一】留下吧,小伙子(小说·家园)

精品 【八一】留下吧,小伙子(小说·家园)


作者:李叔德 布衣,23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490发表时间:2019-10-25 22:09:50

【八一】留下吧,小伙子(小说·家园)
   五年前,她还是个瘦长细弱的中学毕业生。她家就在附近郊区。她经常挎着个大淘篮,和无数孩子们一起蜂拥到化肥厂后面拾煤渣。
   有一次她的脚不小心被钉子划破,疼得哇哇直哭。一个披着风帽戴着防火眼镜的锅炉工拿了卷纱布来帮她包扎。她止住哭,说:“伯伯,谢谢您啦!”谁知那“伯伯”呵呵大笑起来。她不解地抬头望去,只见那“伯伯”取下风帽、眼镜,原来是个比她大不了几岁的年轻小伙子。
   他就是林松。
   朱云琳很快掌握了三班倒的规律。林松上白班,她就白天来拾煤渣;林松上夜班,她就夜晚来拾煤渣。看着林松在火焰四射的炉前,生龙活虎一般地操作,她不禁暗暗佩服,悠然神往。有次她好奇地问林松:“人家都喊您‘豹子头’,您很凶吗?”林松自豪地说:“梁山泊有个豹子头林冲,我叫林松,差不多远。还有,我下乡插队时,喜欢讲义气,打抱不平。所以就得了这个绰号。“您喜欢农村吗”“这,谈不上特别喜欢,也不觉得讨厌。”“可是我是农村人哩!”林松瞧着这个天真的姑娘,笑起来:“那么,就算喜欢吧。咱们是烧煤扔渣的,你们是拾渣烧煤的,差不多远。哈哈!”
   不过他们这话都是白说,因为两年以后,朱云琳也被招进了化肥厂,而且被分配在全厂最好的岗位——化验室。
   更重要的是,朱云琳已从一个可怜的拾煤渣孩子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倘若生活的道路一帆风顺,他们之间的友谊应该早已开花结果。朱云琳眩目的美丽,使一部分小伙子自愧弗如;她那优越的工种,使另一部分小伙子自惭形秽;第三部分人纵然能冲破这两重藩障,却又慑于“豹子头”的威力,不敢轻举妄动。唯有林松能穿着沾满煤屑的工作服,耷拉着裂口的翻毛皮靴,在众目睽睽之下,毫不在乎地闯进姑娘温馨芳香的宿舍,山南海北高谈阔论一番。不过,小伙子或者是由于粗心,或者是由于腼腆,从来没向姑娘正式表白过什么。他只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爱情,却没想到要发展成为婚姻,还需更进一步。而朱云琳出于少女的羞涩和哥哥朱云秋的严格监视,只能用热情的款待委婉表明自己的心意。
   正当这时,朱云琳接到一封厚厚的信——黄耀寄来的情书。
   纯洁的姑娘最初一刹那,被那种岩浆般炽热的情感和色彩斑斓的诗句迷住了。信中把她描绘成仙女那样潇洒,公主那般高贵,月亮那样辉映着世界。她还来不及清醒地判断,第二封更为火热的信又递到了她的手中。
   于是,某一天,当林松摇摇摆摆拎着一双脏手套闯进屋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的时候,朱云琳便拿出这两封信送到他面前,满怀希望地盯着他那粗犷英武的脸庞。
   林松懵了。他觉得那信写得非常之好,好得只应该由自己来写。他最后一看署名,心儿便突然沉了下去。他抬起头,正碰上朱云琳笑盈盈的目光,一股酸酸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冷冷说道:“恭贺你,要成为厂长的儿媳妇啦!”
   朱云琳猜千猜万,可没猜想他吐出这么一句呛死人的话,强忍住眼泪,细声说:“人家给你看,是征求你的意见嘛!”
   傻小子哟,姑娘把这种性质的信给你看,不就说明一切了吗?遗憾的是“豹子头”果然只能是“豹子头”,他“忽”地一下站起来:“你又不是小孩子,问别人干啥!”几步蹽到门口,又扭头粗声说:“要问我的意见,那就是:再也不上你这儿来了。”
   “林松!”朱云琳急急地扑到门口,却没有勇气追到空场上把他拉住。
   她关上门,抓起桌上那双油渍的脏手套,委屈地抽泣起来。
   不幸,厂长的儿子果然与众不同。第二天哥哥朱云秋就兴致勃勃地跑来,追问是咋回事,又软索硬逼地要去那两封信仔细研究了一番,喜欢得像得了宝似的。第三天刚上班,朱云琳又发现黄厂长搔着脑袋在化验室外踱来踱去,不知他准备采取什么措施。
   到了第四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朱云秋出现在化验室门口:“云琳,走。”
   朱云琳惊惶地问:“上哪儿?”
   朱云秋压低声音:“黄厂长找你谈话,我把一切情况跟他汇报了,呵呵。”
   朱云琳急忙挣脱哥哥的胳膊:“我不去!”
   朱云秋大出意外,沉下脸说:“糊涂虫!黄耀哪点儿配不上你?撇开他爸乃是厂长不说,人家中专毕业生,干部,能力又强,早已是党支部重点培养对象。人家主动追求你,算你好运气咧!”他说完又去拉妹妹,仍是拉不动:“别跟林松那家伙勾勾搭搭了,他打人行凶,处分还没下来咧!就不提他是个烧炉子的,他可是个外乡人吧!说不定哪天远走高飞,抛下你怎么办?就算能把你带走,千里迢迢,爹妈想看你一眼也办不到,白养你一场?”
   朱云琳终于站不稳了,被哥哥推出门外,然后跟在他后面走着。她回首朝大烟囱那边望去,锅炉房正在排污,闷雷般的吼声阵阵传来,乳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弥漫在厂房上空。
   她暗暗打定了主意。
   黄清泉瞧着这位窘得不敢抬头的姑娘,不知不觉叹了口气。
   新工人分配之初,化验员这个位置是许多有“背景”的人角逐最激烈的目标之一。黄清泉力排众议、主张进行文化测验,择优确定。结果朱云琳以第一名获胜。农村来的姑娘懂得艰难辛苦,勤劳朴实,上进心强。如今六十岁的老太太都兴烫发,她却仍梳着一对羊角辫。说老实话,要是她果然成为自己的儿媳妇,真是再称心不过了。黄耀这小子有眼力!
   黄清泉想开口,肚里却没有适当的词汇,当了十五年厂长,还没处理过这种事儿。
   没料到朱云琳把辫儿一甩,倏地抬起头来:“黄厂长,我给您汇报一下近一阶段的思想情况,行吗?”
   黄清泉求之不得,如释重负:“行,行。”
   朱云琳轻声细语,把她和林松如何认识,关系如何发展,讲了个大概。又把黄耀写信的内容和盘托出。她最后留了句关键的话不说,偏偏问道:“黄厂长,您是长辈,我想征求您的意见。”
   黄清泉点燃了烟,心想:“小家伙真狡猾,你把问题讲得那么清楚,反来为难我。”他既欣喜,又怅然若有所失:“我的态度嘛——”
   朱云琳紧张地竖起一双耳朵。
   “珍视自己的感情,相信自己的选择。我顶讨厌年轻人在这上面朝三暮四,变幻不定。”
   朱云琳颖悟地点点头,感到一阵温暖。她取出那两封信:“请您还给黄耀,替我解释一下。”
   黄清泉踌躇片刻:“这……恐怕不行,还得你退给他。帮助帮助他嘛,啊?”
   “可是林松……”朱云琳亲女儿一般噘起嘴唇。
   “这小子倔得狠。不要紧,明天我去找他,后天——该你去罗。”他见对方蓦地红了脸,又加上一句:
   “把你刚才那股泼辣劲儿拿出来嘛!”
  
   五
   “林松!”一个小伙子跑到集体宿舍门口,朝楼上大喊一声。他后面跟着厂长黄清泉。
   “别喊别喊!”黄清泉挥挥手,“我上去。”
   林松不在。黄清泉在他床铺上坐下来。床上吊的帐子质量很好,不知怎么却被老鼠咬了几个大窟窿,用胶布贴着。枕头硬梆梆的,高得出奇。黄清泉掀开一看,原来尽是书垫着。有西安交通大学编写的《小型锅炉的改造》,有电力部编写的《锅炉运行教程》,还有一本《刑警队长》,一本《水浒后传》;另有些乱七八糟的本子信笺。这个由纸张组成的世界,从枕头与帐子的交接处延伸到床底下,然后与几双烂回力球鞋混杂在一起。黄清泉蹲下身,把夹缝里吊着的、地上扔着的书和纸,统统收拾出来,拍打干净,一本本码好堆在桌上。这时他发现一个信封,落款为“武汉锅炉制造厂”——是林松父亲的单位,信纸却不见了。他弯下腰朝床下瞅去,见墙角落尚有几张纸,便笨头笨脑钻进去抓了出来,抹抹头上的蜘蛛网,犹豫片刻,展开了信纸。
   ……关于调回武汉一事,经你大姐夫和几个亲戚多方奔走,接受单位及市劳动局均已打通道路。望你抓紧时间,火速将你方情况来信告之。现在的事情难办得很,时机一过,一切又要从零开始。另,你小学同学路晓枝现在你二姐单位财务股工作,她对你印象很好,为调动一事她出力不少。她主动送给我家近照一张,现附信一并寄去……
   黄清泉吓了一跳,糟糕!平地冒出一个竞争对手,而且实力还不容忽视!他心慌意乱,扭头问同屋的一个小青年:“见着林师傅没有?”
   “一小时前我看到他上堤去了。”
   黄清泉三脚两步,奔堤而去。
   老远,阳光融融的草坡上,躺着一个人。走近一看,果然是林松。他一只胳膊横搁在脸上遮住太阳,恹恹地似乎睡着了。另只手里捏着张像片,恐怕就是那个危险分子“路晓枝”了。黄清泉屏住气息,轻轻抽出像片,摸出眼镜戴上,仔细一端详:啊,哪有什么姑娘,原来是林松自己的照片,只是更显得少年英俊。光洁的额头,无忧无虑的笑容,浓眉下的一双亮眼闪烁着天真、期望的光芒。背景是高塔林立、烟雾缭绕的化肥厂。下面一行小字:七二年摄。
   “九年以前。”黄清泉喃喃说道,陷入沉思。
   林松被惊醒了。他伸出右掌,五指按地,一个鲤鱼打挺,轻轻弹将起来。黄清泉瞧着他忧郁的、胡子拉茬的面容,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林松要过照片,往本子里夹好,装进口袋。换了副傲慢的表情,朝堤面走去:“来来,黄厂长,把您那一套政治思想工作谈话搁一搁,咱们先讲一件有实际意义的事。”
   黄清泉跟上去:“我今儿专门听你讲。”
   “您看,咱厂后面的煤渣堆,几乎把围墙埋住了。三台锅炉四台煤气炉,排泄量不小哇!等把那个大堰塘填满后,怎么办?”
   黄清泉点点头:“是没想到——”
   “小事一桩,”林松讥讽地眯起眼,“可苦坏了咱们锅炉工,每班除渣,比翻山越岭还艰难。您再看看——”他转过九十度,指着堤坡下的大路。
   几个农民正吱吱呀呀推着独轮车,车上装的煤渣。“如今,农民盖新房子的多,而且越盖越‘洋’,喜欢用水泥溜地平,这就需要大量煤渣。可缺乏运输工具,远处的农民干瞪眼。要是厂里把煤渣定个价格,卖给农民,用汽车送,把运费加在内,岂不是两全其美?”
   黄清泉满脸微笑,用一种欣赏的目光瞧着对方抖动的浓眉,厚厚的嘴唇;听着他慷慨的语调,抑扬的声波;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疼爱之情。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一把攥住林松的手腕:“今天,把你所想到的全部讲给我听听。”
   朱云秋到处找厂长。找到了,却又不直接上去,待他与林松分手后,才夹着考勤簿追上去:“厂长,这月的迟到,工资怎么扣?按规定迟到一小时扣当天工资二分之一!有人故意捣蛋,恰恰迟到五十九分钟,是不是干脆——”
   黄清泉打断他:“老朱,你们车间对生产上的一些问题,开会研究过没有?”
   朱云秋递过一根烟,“啪”地按燃打火机:“开过。一、三、五,雷打不动!旷一次会扣当月奖金的……”
   “怎么老是扣、扣、扣?”
   “就这样还整治不住,”朱云秋哭丧着脸,“这些工人哪……”
   “工人也是人,不是机器,”黄清泉把烟凑往鼻子跟前的火苗苗,“老朱,你若把待我的这股热乎劲儿去待工人,局面恐怕大不相同了。”
  
   六
   在地区开了几天会,黄清泉好比吃了一颗定心丸。形势发展证明他的预感不错。国家已限制日本尿素进口量;农村实行责任制一年下来,社员们收入猛增,购买化肥的能力迅速提高;加上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一切给小氮肥工业展示了广阔的前途。当然,第一步是立足现有设备,挖潜改造,扭亏转盈。
   黄清泉戴着老花眼镜,在办公桌上趴了一整天,草拟了个提纲,准备在全厂干部会上讲。直写到晚上六点多钟,他捶捶酸痛的腰,揉揉发胀的眼,慢慢踱回寝室。不料在仅十多平方米的栖身之所,竟也发生了“后院起火”。
   房门大开。黄耀在里面翻箱倒柜,挪床拆架,闹得灰飞土扬,乌烟瘴气。黄清泉问他找啥,他用一种陌生的、平淡的口吻说:“搬家。”
   “搬到哪儿去?”老头子迷惑不解。
   “您还管我?”黄耀终于愤然而起,直视着父亲,“我绝不需要你的庇护,然而你不应破坏我平等竞争的权利!”
   瞅见儿子眼框里闪烁着泪花,黄清泉心烦意乱地点燃一根烟:“没影的话!哪有老子希望儿子打光棍的!”他走到儿子跟前:“我要对你负责,也要对其他工人负责。用你的话说,要做个现代化的厂长。你想想,你了解小朱吗?她什么性格?什么特长?什么品质?有什么理想?这一切林松可以一口气说出来。你能回答几个?”
   黄耀张口结舌,垂头丧气地坐在底儿朝天的书箱上,默默地发呆。
   “搬!”这次是老头子喊的,“搬到工人宿舍去,尝尝生活的滋味。不然你将来在工作上一事无成,只会纸上谈兵;而且在爱情上还要摔几个大筋斗的!”
   挤满人群的办公室里,黄清泉用他略带沙哑的嗓子正在作报告:
   “……昨天报纸上报道:运城县三户农民联合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照这种趋势看来,广大农村对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我们化肥厂不但不能垮,还得加倍努力,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怎样在现有条件下扭亏转盈?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让他们把能力和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毛主席说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当然,这种人不是被动的人,雇佣的人,而是当家作主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同一个人,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同一个岗位,称职与不称职,其工作效率有天壤之别。可是在我们厂,某些管理人员和基层干部却没有从内心深处把工人当作工厂的主人翁,而是当作没有感情,可以任意驱使的机器。有个干部对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单身汉开了这样一个玩笑:‘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大眼睛,长睫毛,性格温和。’这个工人信以为真,穿戴得整整齐齐跟他去了。结果,却被引到牛栏里,某干部指着一头黄牛说:‘看,不是大眼睛、长睫毛吗?’”
   有人“嘻嘻”笑起来,更多的人皱起眉头。
   “那个工人当场气得流了泪。后来锅炉车间工人林松听说了,一气之下揍了这个干部一拳头。于是这位干部送上报告来,要处分打人凶手。打人当然不对,可是大家想想:这个玩笑,对工人人格上的侮辱,对党的领导在人民群众中威信的损害,对整个企业管理所造成的破坏,岂止小小一拳头?”
   全场鸦雀无声。朱云秋假装揩鼻涕,拿手帕遮住了半边脸。
   “……根据生产形势的需要,以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厂党委经过集体研究,并报请上级党委批准,特任命锅炉车间工人林松为该车间主任,负责生产、技术改造……”
   黄清泉咽了口茶,目光炯炯,扫视全场。
   当晚,黄清泉把林松找来。当林松跨进他的屋子,他从抽屉里取出那份申请调动报告急步迎了上去,他用一种兼有领导和长者的慈祥态度,诚恳地说:“经过研究,我们的希望是:留下吧,小伙子!”
   锅炉房又在排污了。无数庞大的汽团蜂拥而上,弥漫到高空,变幻成一道道浮动的金桥,横贯在辽阔深邃的苍穹。
  

共 1081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正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本篇作品通过某县城氮肥厂一位知识青年的去留来反映大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人才流失。面对这样的技术骨干,老厂长黄清泉与车间副主任朱云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这场新旧交替的矛盾冲突中,老厂长面临着各种问题,也受到了亲生儿子的误解和压力,但这些都没能改变老人的初衷。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人物性格刻画生动传神,极具特色。无论从主题还是写作方式方法上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推荐阅读。【编辑:上官欢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110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欢儿        2019-10-25 22:16:51
  感谢李叔德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老师的文字,总能让欢找到可以学习的地方,期待老师更多佳作,祝老师秋末安祺。
上官欢儿
2 楼        文友:闲妹        2019-10-26 10:50:56
  一个老厂长黄清泉遭遇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缩影,作品很有时代感,为作者点赞!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