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听,它们在哭泣(散文)
北京宽敞的四合院,苏州清幽的园林,成都的宽窄巷子,重庆的迷雾胡同。所有古老的建筑,无一不是历史留下的岁月痕迹。
我不算是一个史学爱好者,只是喜欢探索,对历史文化有些兴趣。因受林徽因的影响尤爱建筑,因此对古老的建筑心生崇敬之情。
涪陵是一个小小的三线城市,上坡急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许多外地司机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便是路特别难开。80年代的涪陵我未能亲眼看见,但是从父亲的描述中仿佛那一座小小的古城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蜿蜒曲折的石磨小巷,矮小破旧的小木屋,嘈杂喧嚣的街道。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地点是重庆江津的中山古镇。它是我对古镇疯狂迷恋的初始,因为它与我梦想中的父亲所描述的古老涪陵一模一样。
那些被时光蹉跎得破旧不堪的表象下,深深地蕴藏着历史遗留的神秘宝藏。
探险本身就是一件令我兴奋的事,寻求宝藏更是让我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
走进涪陵的古老小巷,就像在一片茂盛森林里意外地寻找到了一座古老的城堡。它有着灰砖红瓦,外墙爬满了青绿脆嫩的草本植物,爬山虎毫无顾忌地肆意生长着。一缕缕青烟从暗红色的烟囱中缓缓飘出,升入空中与洁白的云朵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绝妙的天上美景图。
这里的阶梯是由一块块参差不齐的石块堆砌而成,仿佛一件件优雅的艺术品,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街道的两旁铺满了大小不一的小房屋,有泥土构建的,有木质结构的,还有石砖修建的。
沿着小巷的脚步,聆听着岁月的留声。徜徉在古老的小巷里,在古老的房屋中翻阅陈年的旧事,好像阅读一首幽美的古诗。
不经意间的回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矮小的黄土屋。房屋大门前的小方凳上端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的头上戴着彩色的毛线帽,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棉鞋。她的面前有一个小小的竹篮,盛满了各种各样的线团。她的左手拿着一张鞋垫,右手拿着细小的绣花针,老花镜松松垮垮地挂在耳朵上。此刻的她面带微笑,用手中的绣花针在鞋垫上勾勒着美丽的图案。
目光转向正前方,那是一座斜挂在堡垒上的小木屋,二楼的阳台上挂满了洗净后的衣物,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皂角的清香,沁人心脾。
木屋有些倾斜,远远望去好像随时都会倒塌。不一会儿阳台上蹦出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穿着漂亮的碎花裙,扎着两个可爱的羊角辫,坐进藤椅里,两只可爱的小脚丫在空中欢快地摇晃着。她的手里拿着一个洋娃娃,背着一个小小的帆布包。过了一会儿她转身从背包里拿出一把小小的木梳和许多细小的橡皮筋,专心致志地给手里的洋娃娃梳理着头发。
向远处眺望,灰色的砖房闯入了我的视线。
这大约是90年代初的房屋,白色的外墙已经开始慢慢地蜕皮了。房屋有两层,屋顶有一个小小的花园,上面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仿佛给房屋戴上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环。
屋顶花园里站着一位朴实的中年妇女,她头上戴着竹编的毡帽,脖子上挂着一条白色的毛巾。她穿着简单的花布棉衣,裤脚卷到小腿处,双手挥舞着小锄头奋力地松土。花园的矮几上放着一壶凉白开,累了的时候,她便一手拿着毛巾檫汗,一手端着水壶咕隆咕隆地尽情畅饮。我猜想着,她一定有一双如同母亲一般温暖宽大的手掌,掌心虽然被磨满了老茧,却是最美丽的一双手。
小巷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座房屋、每一片砖瓦都是一部有故事的小说,耐人寻味。
对古老事物的保护,意味着对每一个故事的尊重,对每一段岁月的留恋。
而今的涪陵这样的小巷已经寥寥无几了。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古建筑群的牺牲,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
一阵清风徐来,穿过狭窄的小巷,呼呼的风声宛若它们哀怨的低低泣语。
听,它们正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