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路灯(散文)
现在小集镇的大街小巷也都安装了一排排整齐的路灯。一到夜幕降临,盏盏路灯会一起亮起来,为行人照亮眼前的道路。有了路灯的照明,行人的脚步似乎悠闲了许多,不会因为夜黑而脚步匆匆。这一眼望去,笔直的向前延伸的点点灯光,妆扮了街市的夜晚,成为集镇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喜欢集镇夜间的灯火。虽然不像城市灯火的热烈,但点点灯光也使集市有了热闹。路灯立在道路两旁,挺直了身子,夜夜坚守不知疲惫,这倒令我不禁倾慕和敬佩起来。无论是风狂雨骤的夏夜,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夜,路灯从不因为行人的稀少而缺席,孤独的坚守成了她一贯的态度。
我们的校园也安装了很多的路灯。它们不知疲倦的陪着我们师生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为我们照明,为我们守夜。在路灯下,我常常会想起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把路灯光说成“瞌睡人的眼”的形象比喻,作家的奇思妙想真令人感慨啊。可不是吗?夜深人静时泛着黄光的路灯,不就是像瞌睡人的眼吗?路灯也该有打盹休息的时候了。
路灯的最大作用倒不是为了风景的点缀,而是给黑夜里的行人照亮前进的路。我们老师不就像这一盏盏的路灯吗?他们像不知疲惫的路灯一样,用知识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用青春和热血点亮这盏盏路灯,为蒙昧的顽童照亮人生的路,使他们在暗夜里不会迷失道路和前行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里的盏盏路灯就是我们老师的影子。
老师要像路灯一样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坚守。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农村中学当老师,一干就是一辈子,默默无闻,不求名利。这辈子最大的收获怕就是带出来的一批批学生了。农村的教师很艰苦,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工资待遇低,住房条件差。记得我刚毕业那年,分到学校没有住房,就在办公室的桌子上铺上棉被睡了几个晚上。那时天气渐凉,晚上瑟瑟的冷风敲打着窗玻璃,从窗缝里挤进屋里,抢夺屋内的温度。虽然条件很苦,但我们工作的热情丝毫不减。那时,没有现成的试卷和资料,我们老师就自己用微薄的工资购买样书,然后挑选试题,一笔一笔的在钢板上刻,再手工印刷,常常脸上、手上弄满了油墨。即使这样,老师们从不埋怨,因为那时的条件只能如此。
以前,老师的工资不高,大部分家庭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能有结余也是牙缝里省出的钱,如果遇到办大事情,就只能伸手从亲朋好友那里东挪西借了。当时,家庭有点背景的就放弃了这份工作,干脆从政,但这在农村学校是微乎其微,绝大部分还是留在了教师的岗位上了。
教师就像春蚕,一辈子不停的吐丝,直到年老方休;教师就像蜡烛,燃烧着青春和热血,照亮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教师一辈子默默无闻,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像一颗颗石子那样渺小,不引人注意;像一颗颗螺丝钉一样普通,但很重要。
老师就像路灯一样,照亮孩子的人生之路,在教育战线上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任劳任怨。有的人虽然知道教育的作用重要,老师的作用很大,但却有个错误的观点,觉得教师工作清闲,轻松,其实不然。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可以说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交给了工作,交给了孩子。他们白天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晚上伴着青灯孤影备课。看起来上课的时间就那么几节课,其实,正常工作之外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班主任的就更辛苦了,早上早早到,晚上迟迟归,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上班时间,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倘若没有一定的毅力和定力,是很难做到的。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苦的事业。教师工作是有一定的压力的。学生成绩搞不上去,学生没有教育好出了问题,这一切都会怪罪到教师头上。家长要说法,社会有舆论,学校担责任。现在普遍认为,学生思想太复杂了,难教育啊。不过,再难,教师不能推卸责任,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罢了。尽管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畏首畏尾,顾虑较多,但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义无反顾的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我们的老师与校园里的路灯一起常常在晚上陪伴学生。现在农村的孩子有很多是留守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无暇顾及孩子,就把教育的事一揽子推给了学校,推给了老师。所以,对于这些留守孩子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安全,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生晚上自修时,我们老师全程陪伴,像校园里的路灯一样孜孜不倦,常年坚守,真的不容易啊!
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多盏路灯的照明,引路。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路灯,引导他们走好人生之路,教会他们做人、处世、生活的道理和经验。在学校,老师就是孩子的路灯,有了这盏路灯的指引,孩子们的前途会一片光明,不会在岔道口迷失方向。到了社会,他们还会遇到很多的路灯,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
我是老师,愿意做一盏默默无闻的路灯,为能够照亮孩子们的未来人生之路而感到幸福满足。当人们为你这盏路灯投来敬慕的目光时,你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