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重阳节逛鸠兹(散文)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学校从退休老师安全角度考量,没有组织我们登高。而是带领大伙逛了一趟水乡鸠兹古镇,像过“上汜节”一样。
鸠兹的入口古朴轩敞。玄色重檐的门楼是真正的屋宇,排挂着大红灯笼,正中半月门前悬一隶书“鸠兹古镇”金字匾额。立柱也是房屋,两端粉白正方,明间长方,镶嵌灰色石材,当中是阳文“鸠兹古镇”黑色正楷,两旁对称着龙凤团花浮雕,大有兼顾照壁的意思,整个大门矗立眼前,从上到下于骨子里渗透出汉魏风骨,令人振奋。
鸠兹位于芜湖市经纬二路的新华联梦想城附近。此地兹生鸠鸟,故名“鸠兹”。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佛仿那儿美女如云。没去过鸠兹的我,感到颇为神奇。
大约十一点来钟,我们一行到了艳阳高照的鸠兹古镇。中央广场平行着两条绿草黄花拼合的游龙,赶忙翘首迎客,水池里浅吟低唱的喷泉也凑上来婆娑伴舞,老师们兴致勃勃的拿着手机,定格一幅幅“挥手之间”。
跨进鸠兹门来,就是平直宽阔的徽商大道,全新的徽式建筑齐整划一。国庆刚过,道旁挂满了五星红旗,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还塑成花瓶、海星、企鹅等各种造型,雅俗共赏。
过了一座无名石桥,我们折向右首的三眼巷,朝西沿着小河到了三孔廊桥,河沟里草丛中漂浮着星星点点睡莲,虽然是塑料的人工制作,但翠绿间点缀红、白、紫、黄诸色,在秋水里闪烁,照样美丽动人。再往前百十米光景,又是一座木质小桥,名曰“相思桥”,栏杆上系着许多红布条条随风起舞,寄托着青春男女的痴心。
对岸的“安师大美院创作院”实则是私人工作室,主人吴冬声教授主打国画,冠有诸多头衔,我们应其夫人(巢湖一中校友)之约前往拜望,品茗、赏画之后,向南过独孔石拱桥——揽月桥的时候,一根根孤立在水面的残荷盖、枯莲蓬,与“莲动下渔舟”①雕塑小品的情境已然好生不协,幸亏岸畔没人高的蒲草蹚了过去接应,将雕塑掩映其中,绿草拂动,碧水缓流,不但补救了过时的缺憾,而且还滋生了耐人寻味的含蓄,我驻足桥头,细细品赏,与之难舍难分。
路过所谓“繁花酒吧”以后,顺着肩挑长江与青弋江的扁担河东岸,一直南行,我看到路边树荫下的凳子上,坐着一头手不释卷的铜牛,导游解释这是在颂扬徽商的文儒风范,细细品味,觉得不无道理,徽州人白日经商,夜晚攻读,何尝不是老牛精神支持了他们的成功。
扁担河宽50来米,由北向南把古镇一分为二,粼粼的秋波在阳光下明丽耀眼,河沿的垂柳拖着长长的枝条,像美丽的秀发对着明镜,透过絮絮叨叨的荻丛,隔岸的一幢幢粉墙黛瓦井井有条。沿着扁担河漫步,不知怎么滋生出了一抹暗哑的怀旧情缘,我恍若搜寻起什么缥缈的思念,迷迷糊糊生成了莫名乡愁。抬起头来,已见扁担河上的凤媒廊桥横卧眼前,不觉到了飞檐翘角的“梨园堂”下。
梨园堂大门朝南对河敞开,门前广场非常开阔,二旁对峙着古拙奇特的两柱坊式石门,犹如门阙。因为年代久远,文字漫灭,纹饰斑驳,大多不知就里,转来转去只辨出一副对联:“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我知道是出自晚唐杜荀鹤的《春宫怨》,还有一幅隶书“風月供新赏,圖書结古歡”,则道不出所以然来。石门旁边,还各有一张配置了石凳的石桌,雕龙刻凤,纹饰繁复。我上前细细辨别,才知道是人们在张冠李戴,错将不同古建的基座拼作生活日用物件。远处的绿化带上,还立着一高两低的青石望柱,柱头雄狮娇柔妩媚,一看便知是从什么栏杆上拆过来的旧物,再看柱身上的窟窿,更明证了我的揣测,好在旅游景点的摆设,无须追根究底去自寻烦恼。
“梨园堂”这座经典的徽州祠堂戏楼式建筑,原主汪道诚是嘉庆武状元,现为新华联集团斥巨资从徽商故里整体收购移建。从令人震撼的主门楼,到观戏廊、正厅、天井、走马廊、戏楼乃至后门楼等所有架构,一律原汁原味还原其古法榫卯结构;无论是合抱粗的正额枋还是月梁,无论是牛腿、雀台、花插还是藻井、窗牖,有的雕刻以假乱真的花鸟虫鱼,有的是复杂的历史故事,还有的是文有武的戏剧场景;有独立的,更多是组合的;不管是深浅浮雕、透雕还是圆雕,每个细节都是徽州木雕工艺最精髓的展现。
对着门当上黑地行草金字“梨园堂”匾额和两旁“五角出戲彩便由古風唱民心,一班入点華從此徽韻成国粹”的楹联,我沉思良久,尽管这幅对联简繁字体混杂,有失严谨,但毫不影响新华联集团移花接木,在鸠兹重塑了梨园堂全新的生命,是一个古为今用的范例。
稍稍再往前几步,就是凤媒桥头的广场,比梨园堂前更加开阔,人们善意杜撰的周瑜和小乔爱情故事,一直从桥上漫过两旁敞廊淌了下来,我们正好赶上了现场表演,穿着古人的衣服,操着今人的法式,蹦蹦跳跳的还附带杂耍之类,看着有点儿滑稽,精彩与否不打紧,主要是套个乐呵。
我们从梨园堂东侧沿廊桥路折向北行,道旁假山飞瀑,铸铜刻石一类小品别有风趣。绕到梨园堂后门,却不通内室,与之大门雕镂稍简,规格稍次,但恢弘大气不减。
经过一栋二层结构的源丰当铺小楼,没有人进去,我想起了朱自清到当铺典当皮大衣买《韦帕斯特大字典》的故事,又想起鲁迅当东西替父亲抓药,甚至于联想到杨志卖刀。一钱逼死英雄汉,没有钱不行,但如果钱多了把不住自己,譬如那些贪官,比没有钱更要命,《吕氏春秋·本生》有云:“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我们向东转上明月街,这里商贾林立:戴氏荷花酒酿、佳艺铁画、张恒春、白象梳篦……有的店商还穿着古人衣裙在街上来来往往,旨在吸引游客成为顾客,我估猜他们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在假扮哪一代公民。
过了天一巷,右手“鸠兹国学舘”朱门紧闭,有联:“客览鸠兹陶醉徽风徽商城里山水秀,文兴古镇弘扬国粹国学舘中翰墨香”,据说里面有三只石猴,一捂耳,一捂嘴,一蒙眼,代表不看,不听,不说。这种体现道家“清静善身、无为治世”思想意识与今天的形势不尽合拍,不可全盘肯定与否定,只能扬弃,可惜我不能进去,只好面对“一舘徽风扬国学,满街皖韵漾人文”兴叹。
继续往前经马义兴、胡开文……穿过荣府路,大江镖局和徽商百杰舘门当户对。
大江镖局是以明清时代“水上镖局”的形制打造,大面积采用了徽州三雕的建筑特色。“威震四方”门匾,“保达平安险路千程何所惧,镖飞迅捷歹徒一个不轻饶”门联,均为黑地金字的板桥六分半书,厚重有力。进入庭院,内有射箭靶场与练武场,议事厅,陈设厅,大掌柜房、仓库、金库、卧室,展示了古代行镖的生活用品,也展现了镖局的内部管理制度,晚间还有走镖现场表演,而等不到天晚我们就将返回。
徽商百杰舘里有迄今为止撰写徽文化的第一长联,有徽商人物百杰谱,包括陶行知、詹天佑、谢正安、江春、胡增钰,还有张小泉……不能一次扫光,留待下次再来。
往前到了建造华美的“乐善好施功德坊”,国家表彰的类此用石头雕刻的勋章,是徽州三绝之一。
这座石坊横跨街道,原是乾隆八年为表彰一杨姓人氏而立,五楼四柱三间,上额枋阳镂“聖旨”牌和下额枋阴刻“功德坊”,分别代表着它身份等级和分类。牌楼正脊有葫芦宝顶,各层均有鱼吻;枋上的龙凤图腾,花草走兽,文官武将,刀马人等,无不栩栩如生;中间还有铭文依稀可见,记录了它的来历。蓝天白云之下,古朴的麻石功德坊与粉墙黛瓦、青石街巷,组成了鸠兹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到了“铁画吉尼斯”,也就到了明月街尽头。铁画起源于宋代,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面前的这幅铁画,名为“天下徽商兴于鸠兹”,长15.77米,高7.35米,是“世界最大铁画”。作品展现了徽商自崇山峻岭中走出,假借芜湖便利的水运交通,扬帆海内外的故事,呈现出一幅立体的徽派皖江山水图画,远看是笔勾墨染的,近瞧却是铁打的,精致得令人咋舌。
右手朝东是“贾儒堂”,其名源于徽商“亦儒亦贾、贾儒兼济”的商帮精神,是旧时徽商议事、祭祀和大型集会场所。“贾儒堂”正门外沿街,有一高大灰砖照壁,镌刻了《鸠兹古镇记》洋洋千言,展眼东看,游廊连接着远处的船浦码头,我便原路返程。
回到明月街与荣府路十字街口,赶上“寻芳楼”正好演唱黄梅戏,下面聚满了观众,先是给一段“牛郎织女”,接着再来一段“女驸马”,没了,没戏了。同一个女演员,功底不错,只是太短,吊吊胃口,几分钟“逗你玩”罢了。其实,我倒觉得这样反而甚好,浅尝辄止,能以人不尽的回味和向往。
鸠兹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500米,我之所及虽讲不足四分之一,但对其风貌,业已大体领略。
说是“古镇”,实则是近期芜湖市区内所设的旅游景点,除了从徽商故里搬迁来的几户“移民”,几乎全新。但它以徽派建筑为底本,以徽商文化为载体,融艺术欣赏、文化体验、购物休闲为一身,确能引人瞩目。细细品味,尽管后期工程还在打造,眼下还没有形成气候,但迟早定会成为旅游领域一匹黑马。都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古镇是最合适重阳节老人逛的地方,“古”和“老”紧紧联在一起。
重阳日,鸠兹之行,并没见到想像中的“窈窕淑女”,也未见着好逑君子。可是,新兴的鸠兹古镇,就是一位可爱的美少女,等待游人欣赏。这个重阳节,注定不同以往。逛完鸠兹出来,我的心却还留在古镇。
注:①这个名字是笔者依据雕塑意境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