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时光倒影之父亲口述村史(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时光倒影之父亲口述村史(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14发表时间:2019-11-22 17:48:59


  
   1970年,父亲三十一岁,调到柳东大队(后改为柳东村)工作,长期担任大队会计、大队长、村长,尤其是最后十多年连选连任。1994年,父亲五十五岁,已经连续在村级政府工作了24年。我们兄弟五人和妈妈一起,劝说他不能再干了。我记得,村里的大事小情包括许多并不熟悉的人家出了纠纷,也常找他去主持化解。父亲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勤勤恳恳,以我们家单门独户而在各大家族遍布的柳东村长期担任村长,且深得人心,充分说明了父亲有口皆碑、敦厚诚实的人品和任劳任怨、担当做事的能力。
  
   父亲讲述,从1970年到1994年,在大队(村委会)工作干了24年时间,其间的大小历史足可写一本书。但有些事牵涉众多,过于敏感,所以没法去写,自己的事更不能随便乱写。父亲认为自己一是咱没干什么了不得的事,二是不能自己也不能“树立”自己。另外几十年间,许多事不曾点破,点破则造成班子和群众隔阂,不能说,因为老人都在,老人不在,下一辈也在。你不说,就谁也不知道,人事关系都不能说。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头见,对哪些人的评价都不好说,因为不可能完全是正面无瑕疵的。比如,父亲说,十年前他撰写的《乡村往事》,刘老记后人要看找不到。其实刘老江那事,有地方也是加的花,他后人想看一看,因为涉及到崔元父亲被人用洋炮打死了。做亲了,这个关系我听闻刘老记做的工作。他死在胡子身上是真事,区政府派人报仇是我给加的,其实这事没有定论。打完后胡子走哪里不知道了,我让土匪没有好下场,让后人看着欣慰。崔刘两家这个事都给处理好了,写啥都是有点虚构的。写小说可以张冠李戴,为了树立一个人的形象,但是写历史是不成的。如老房家的事,我也给加了正面的花,老房爷子活着事,给我说过进山,进山脱光了睡,否则越害怕越不行。房广田刘广田交上了朋友,过了多少年,后那老爷们死了,他帮照顾老伴和闺女。但刘锢露的事是有的,他是刘振铎的爷爷。(五)
  
   父亲说,过去事好写,现在事不好写,将来都到晚年可写了。因为屯里高小学习过的不多,从1963年开始,我就在生产队负责会计工作,后来担任了生产队队长,直到1970年调到大队工作。我担任小赵家屯生产队会计时,房廷勤还是队长,他下去后,别人也干不了。王老扁是副队长,那时也叫畜牧队长。我干了一年政治队长,管全面。干了一年队长,生产队分值还挺高。当队长操心,他们一般干队长有对立面,我干没有对立面。他们干就乱捅,谁也干不长。我干之前,房廷勤下去了,李少春干,他下去刘福义接任后不干了。房廷贺也干过,干了不长时间,都不干了。那时我担任会计,大队书记鄢凤余来找我,非让我干队长。整整干了一年,直到根据统一安排七队分为两个小队,我辞了队长,重新去当会计。
  
   开始干会计之前,上哪里去跟人学啊,都不会。那时生产队重选会计,把老于头选下去了。选我,我根本不知道咋整。后来就抓紧学习。各生产队的新会计,公社也集中培训了一次。到夏家岗子大队,张守义讲课。咱们大队我和另一个新会计杨守兴一块去的。学习后,正巧姚海龙给我在中学整了一本会计书。那时中学有财会班什么的,他给我书让我学习。通过这个,我初步学会了,算是能记好帐。估分有记分员,记工分每月拢一下。我们那时大部分劳力分都一样,只有才干活的“半拉子”,少挣两分。打头的组长也一样分。只是年底经队委会研究,多给二三百分。队长、会计多少也是队委会研究,然后报大队审核,组长和妇女队长是队委会研究定。整多了社员有反映。多少还得说得过去。当队长一年多挣几百分,但队长活也不少干,就是开会多。我当会计一年也没少干活,但咋说也比社员轻快。后来整帐大队规定一个月算多少工,就不脱产了。平日抽闲功夫,有时夜里也整帐。
  
   后来文革时,大队书记鄢凤余受到批判,打倒,说他是走资派。实际上最大问题是集体贪污480元。就是年终大队有点余钱了,大伙想在工分之外分两个钱。会计征求他的意见,书记多少大队长多少民兵连长多少,人人都有份。书记大队长会汁多一点,别人都少。后来大队班子重组,我自三队上调担任大队会计。书记主任和会计民兵连长工分都一样了。
  
   (六)
  
   父亲讲到:"在村政府这么多年,打井办店都是正常工作。我到大队先管帐,管保管。刘发那时管现金,后来把管财的撤了,我就管出纳和现金。后来就到大队当会计,把出纳和会计分开了,杨树贵开始当会计,后来我当副书记,大队主任。我经历了两个书记三个任期。第一个韩玉春,第二个王金山,干了四五年退休了。第三个又韩玉春。韩玉春是当兵转业退伍的,那时搞文化大革命,他是工作组,刘老三是革委会主任,他相中韩玉春了,不过当时他连党员都不是,但那时入党快,今天写申请,明天就批,所以韩玉春当书记,是先当书记后入党。他当了多少年书记,他开始于1976年当书记,和杨树贵一起调出去,他当山场厂长,杨树贵整信用社去了。后来,把王贵山调回来,当书记,我跟他干了几年。这两任书记跟我都不错。我和韩玉春从1981年干到1994年,后来我们俩都下来,赵玉亭接着干。他们跟我都行,人品都行,都比较正,后期王金山岁数大了,在磷肥厂干了多少年。韩书记特点是人事关系好,与村干部都挺投缘。但他当年好喝酒(实际上也是当年东北乡村干部的普遍现象),显得迷迷糊糊,但心里清楚,跟谁也不得罪,这么个人,团结方面好。到1994年,你妈妈和你们都劝我,我先提出不干了,之后韩书记也不干了。当年我也是有点原因,要好干谁不干呢,有点憋气上火事。你大哥与赵连喜都挺好,我当村主任,他当会计。但有一个干部最不是东西,瞎鼓捣,没正经,还总想向上奔,当村主任也没干长,我们下来他就被选下来。另外那时干活也多,一年才挣几百元。再加上那时事真多,计划生育,交农业负担费,催人催钱,要粮要钱,计划生育最要命我当大队会计那时挣工分,和他们一样。在事上,说啥他们一般都听。王金山干了几年,后来到养老院当院长去了,他原来也是当大队会计。一般大队会计,都是从小队会计开始的。大队会计一转就当上大队长,后来叫主任。文化大革命叫革委会主任。王金山当了几年后,韩玉春又回来了,那时干几年,乡上看你工作整不上去了,就调出去了,到那个厂子,有山厂,砖厂之类去干,韩玉春调山厂,就是开山的厂子,打石头的。柳家那时也有山场,在高山子上整了个山坑,那时只让柳家在高山子。咱乡分的山就是去火车站小道的山,石头较人家的差。高山子公社山厂地势好。咱们的土层又高又厚,产量肯定干不过人家。那时建筑盖房一般都得用点石头,韩玉春干了几年,王金山接着干,然后又把韩玉春调回来接着干。后来鄢凤余当党委书记,把韩玉春又调回来,鄢凤余在文化大革命被整够呛,后来就搬走了,搬到内蒙去了。现在杨林宝干的年头多,那时大喜子干一段,赵春和把他安排的。但干书记他干不了,因为讲话讲不了。赵春中是群众选的,民兵连长一直干到现在,干了一辈子,在村上干最长还是他,相当于四把手。当大队委员(村委会委员)过完春节又该选举了。不知他们还能不能继续干。杨树宝也66岁了,群众反映不错。廉洁上没事,能力上也挺强,现在也好干,不收税不搞计划生育好干多了。要象以前也真难干。那阵矛盾多大,交公粮,计划生育,现在不用管了,那时这几项工作不给整了,不行,现在村委会是帮老百姓的。也没多少事,上边有点事,他们给安排一下。
  
   (七)
  
   父亲讲到:“我是1970年文革期间到大队的,抓阶级斗争那时。大队干部哪象现在,自天都可以不上班。下黑还要开会,差不多哪天黑夜都要开会。后来又分了十多个生产队,哪个队都有事,这几个干部有时合着去,有时分开去。也是紧忙乎。有时哪个队上队长不干事,就得去安排,实在不行了就组织选举,选队长。小赵家后来也是两个生产队,原来小赵家是三队,大赵家是一队,刘大院一个队,孙家一个队,小赵家两队,大赵家四个队,刘大院没分,孙家是四个队。生产队后来也真不好整,要不是邓小平搞承包,社员到后期不好好干了,队长会计畜牧队长保管员现金员还有饲养员,这是必有的,还有喂猪的,积肥组,好几个人,所以上一线劳动的人就少,脱产的太多了。所以生产搞不上去,粮食产量就上不去,再加上税收也重,所以邓小平搞联产承包,一下子把农业整上去了,然后也好管了。那时联产承包到组,各组自己组合,到秋收以组核算。嗯哪个小组粮食打多了,工分一样,但挣的钱不一样,后来大概8283年就分到家了。生产队存在了27年,从1956年开始全民入社,开始是搞小社,咱屯十几家搞个小社,到56年就全收上去了。生产队存在了27年,从56年开始全民入社,开始是搞小社,咱屯十几家搞个小社,到56年就全收上去了。
  
   (八)
  
   父亲讲述,到八十年代,分产到户提高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有一家七口人,一早上就种了三亩多玉米,放在以前,十几个劳动力也干不完。但大队不管事了,环境也混乱了。有的刮起了赌博风、偷盗风和迷信风。“一切向钱看”像一种“传染病”,很快在四周散开。多次发生数人流窜作案、干部倒卖化肥等状况,出了很多荒唐事。
  
   1981年,党委副书记从东青堆子村里调研回来说,他们弄了个全村联防,自己管理自己,收效非常好。这就是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原型。对于公社来说,村民委员会是突破公社多年原定经营管理体制的,说实话,我们当干部的,从内心是觉得疑虑和害怕的。但领导说只要是对大家好的,可以搞。之后全柳东村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了自己的村干部,我在其中,连选连任,干了十多年。还弄了个《村规民约》,自己管理自己,治安状况变好了,大家心也齐了。在《书香农家巡礼》书中,王素梅老师评价:“这位曾经担任过柳东村委会主任的老共产党员,不求索取,支持儿子为人民服务,自己至今还参加每一次的党员生活。自己乐意在乡下过自食其力的生活,经营菜园,有时间拿起鱼竿到池塘边垂钓。有时还戴上花镜,看看农业学,看上几段古典名著。”
  
   这就是父亲讲述的柳东村的村史。

共 9228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父亲的讲述中,了解到了柳东村的村史。柳东村最早叫柳村,据说绰号柳大皮靴的南方人,从江南来到这里,看到这一带荒地多,人烟少,就住下来开荒种地。之后,不少从辽宁绥中、建昌以及关里河南来辽西马场求生的,看到老柳家开荒种地打了不少粮食,引起好奇心,也搬到这里混日子。屯里人渐渐多起来,成了自然屯,取名"柳家段“,这就是柳家的前身。柳家从最初的荒芜,到如今的人烟繁盛,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十个行政村,二十三个自然屯。从父亲的回忆里,可以感受到他一生艰苦的生活和坎坷经历,能看到岁月的沧桑,也可领略到历史的年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柳东村也成为人人乐享的乡村风景村!全篇文字精炼,叙事详实,细节生动,柳村历史,光辉永驻!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9-11-22 17:51:34
  全篇文字精炼,叙事详实,细节生动,柳村历史,光辉永驻!感谢赐稿丹枫,祝写作更上一层楼!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