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潭头蛟龙柴云升(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潭头蛟龙柴云升(散文)


作者:荥阳家族 童生,56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38发表时间:2020-02-05 11:04:42

【看点】潭头蛟龙柴云升(散文) 以推翻帝制为标志的辛亥革命,不仅揭开了旧民主革命的序幕,同时也掀开了中国有史以来革命运动的新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里程碑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发动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参加。不过,在中原确曾有一支农民义军,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一支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农民义军,后来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有生力量。这就是有名的“杨山十大结义兄弟”领导的合峪杨山农民义军。二十世纪初叶,活跃在河南豫西、威震陕西的镇嵩军军长柴云升,就是杨山十大结义兄弟之一。因为他在杨山结义十兄弟中排行第八,人称“柴老八”。他与其义哥王天纵一起被人们称为“中州大侠”。
   一百二十多年以来,关于柴老八的故事,一直在潭头、秋扒的民间传诵。
   笔者十来岁的时候,每到夏季,常常拉一条破苇席,抱一条补丁摞补丁的烂床单,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睡到打麦场上听老三爷拍瞎话(讲故事)。老三爷是我的本族老爷,排行老三,村里人都叫他“三爷”。我在村里辈分最晚,得叫他“老三爷”。老三爷官号郑有,当时已经七十五六岁。他比本篇的主人公柴云升仅小不到二十岁。老三爷一辈子走南闯北,去过“西傍”(旧社会栾川人对陕西的别称),干过队伍(过去对当兵的称呼),到范里担过棉花,去武汉看过当兵的儿子……他的故事最多。而且,老三爷很有讲故事的天才,我敢说,如果有文化,他比单田芳不会差多少!他讲的故事绘声绘色,学人物说话也是惟妙惟肖,像说评书似的。所以在那没有电视,连收音机也被视为奢饰品的年代,老三爷的故事最能吸引我们这些心田干涸的年轻人。我脑海中的柴老八,就是老三爷在那时候给我印上去的。
   当时,虽然老三爷讲得眉色飞舞,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但大多是在听热闹。故事中的人物除了“柴老八”这个名字提到的最多,因而我们记得比较牢之外,对于其他的人物我们也实在记不住几个。还是后来读了几本书后,才知道老三爷口里的柴老八原来就是威震豫西的柴云升!与史书、志书上记述的人物一联系,才又回忆起来老三爷讲的人物和故事来。于是,我把老三爷讲的故事与书上记的柴云升的事情串联在一起,就成了下面的几段故事:
  
   一、柴老八报“恩”
   关于柴老八拉杆匪举义旗的原因,潭头、秋扒一带流传着多种版本:有人说他是“因年关付不起给母亲、妻子做衣服的染布钱受辱愤而离家为匪(姜晋森:《潭头大观》)”;还有人说他因挨了债主两个耳光愤而离家……
   而老三爷却另是一种说法:
   “站住,小兔崽子,你往哪里跑?”
   “我跑了,你能咋着我?欠账不昧,见官无罪!”
   循声望去,在铺满冰凌茬子的乡道上,一前一后地跑着两个人。撵人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肥头大脑,满脸横肉。那顶狐皮毡帽早已辨不出什么颜色,一身皮衣皮裤也被油腻糊满。右手掂着杀猪刀,左手指着前边被撵的人,口中还骂骂咧咧。但是,论跑路,他明显不是被撵人的对手。你看,他脚下一滑,那笨重的身躯便趔趔趄趄倒在地上,杀猪刀甩得老远,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
   “爹,何必为两斤猪肉钱掂刀子!看你摔到了吧?”
   说话的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子。只见那女子一边说话,一边上前扶起大胖子。
   那被撵的人不知道是听到了杀猪刀摔倒地上的响声,还是听到了这位少女的说话,回头一看,就放慢了脚步。于是就给我们留下了观察他的空间:这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一头乌黑的乱发中夹杂着几根枯草;焕发着青春光泽的脸上明显的泛着菜色。一件补丁摞补丁、已经露出破棉絮的小棉袄被一根老葛条捆在上身;一条单不单、棉不棉的夹裤连腿肚子都盖不住。赤脚,穿一双烂了帮子的破布鞋。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桩债务纠纷案。
   是的,这的确是债务纠纷。这一桩债务纠纷案发生在一百一十五年前,即一九0二年大年三十的下午。地点是河南嵩县潭州党村。
   撵人的胖子姓张,人称“张屠户”,在潭头党村的东头开了个卖肉的铺子。他的肉铺虽然开在党村,但生意却辐射到古城、蛮营和街后坡,连潭头西街的居民也来张屠户这里买肉。那时候的潭头街周边,包括古城、蛮营、石门、纸坊,加上党村和潭头街总共不过几千口人。而张屠户的生意几乎占到了潭头乡的一半。就因为这样,张屠户在当时潭头人的眼里,是个十分牛叉的主。
   那扶起张屠户的姑娘是张屠户的女儿张秀莲。
   被张屠户掂刀赶着骂的年轻人就是柴云升。
   柴云升父亲早亡,留下两间草房,半亩滩地,即使丰年也顾不住娘俩的生活。老母亲凭着给人纺棉花、织布,做鞋卖鞋补贴家用。即使这样的家境,老母亲还把云升送到私塾学习,但因交不起学费曾几次辍学。也许是长年劳累,营养不良,从云升十几岁起,他的母亲就常常害病,不能操持家务。云升为了不让老母亲受苦,从14岁起就不再上学,上山砍樵卖柴补贴家用,以其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养家的重担。母子俩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别说平时,就连过年她们母子也从未吃过一顿肉!
   眼见又到了大年三十,病中的母亲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这一年冬天,老天又偏不长眼,越是到了腊月下雪天越多。有钱人会观雪赏梅吟诵“好雨知时节”“瑞雪兆丰年”,而柴云升则每天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对老天发狠:下,下。下死你!拾不成柴禾,想饿死穷人么?
   云升虽穷却是个孝子,他看到病重的母亲十分的心痛。他多想割斤猪肉给母亲补补身子,但是实在是没有钱!
   这天,柴云升硬着头皮来到张屠户的肉铺,踌躇多时才说出了赊一斤猪肉的想法。张屠户倒也仗义,对柴云升说:“知道你是个卖柴的,这几天一直下雪没法上山砍柴,这不怪你。看在你对母亲的孝心上,我赊给你。不过这是过年啊,一斤哪行呢?我赊给你二斤,回去一家人过个年吧。”
   柴云升接过猪肉,千恩万谢。“过了年好天了一定先还你”的话一连说了好几遍。
   过了年,天也真的好起来了,柴云升也几乎天天上山砍柴。但是,一直到了第二年的大年三十,欠张屠户的二斤肉钱还没还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一年中,柴云升的母亲一直在害病,买柴的钱除了维持家计,剩下的都给母亲吃药了。
   这不,困难的时候,他又想起了张屠户,他是不是会再发慈悲赊点肉呢?谁知张屠户见到柴云升气就不打一处来:“小子,这一年中,你卖柴就不从我这里过!是因为你欠了我的肉钱怕我向你要?今天是还钱来了?”
   “张叔,”柴云升怯生生地说,“我,我,我想再赊斤肉……”
   “什么?”张屠户不等他说完就喝住了他。
   “你听我解释……”
   张屠户不听说完,掂起杀猪刀就出了肉坊。
   柴云升一看不好,撒腿就跑——于是就演出了开头的一幕。
   柴云升回到家里,跪倒在母亲病床前,痛哭失声:“孩儿不孝,堂堂七尺男儿不能养活病中的老母,孩儿让母亲受苦了。”然后拿起平时挑柴的扁担,一折两截:“好男儿志在四方。我柴云升不混出个人样决不回来!”说完,不顾母亲的声声呼唤,出门扬长而去。
   柴云生找到平时要好的几个弟兄:段燕、倪振川、倪振魁、雷明均、马三红等商议拉杆子(当土匪)。很快聚集了40多人的队伍。
   从此,柴云升带着穷兄弟们吃大户、筹军资、反清廷、捣衙署、杨山结义、参加辛亥革命、驰骋豫陕、逐鹿中原,奏响了一曲潭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贫民将军的英雄战歌。
   一九一一年十月,以王天纵、柴云升为首的杨山义军成为接受同盟会领导、响应革命党武昌起义的全国第一支反清农民义军。他们在攻打嵩洛之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九一二年建立民国之后,陕西督军张钫和河南督军张镇芳将这一支由农民组成的义军改编为“镇嵩军”,镇守河南府洛、陕、汝所属二十余县。
   一九二六年十月,时任豫、陕、甘总司令的刘振华,任命柴云升为镇嵩军第一军军长。是年,柴云生44岁。
   也就是在柴云升当上军长的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柴云升赶回潭头办理母亲的后事。
   柴云升的母亲葬在潭头石门柴家老坟。
   柴云升搭起灵棚守孝七天。在这七天中,乡绅大户送礼来者不拒,而远亲近友、邻里乡亲凡来吊孝或看望的概不收礼,还一律每人发银洋两元——当时在药店、当铺做活计的,每月能拿到两个“袁大头”就已经很不错了,用今天的话说:月薪两元,那是白领的待遇。而对于贫民百姓,两个银元足够三四个月的用度。柴云升此举在潭头十里八乡的乡亲中间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柴云升葬母之后,又专门派卫兵去请张屠户。
   这时的张屠户正在家里害怕。从柴云升回来的第一天,他就担心这位当年被他用一把杀猪刀赶出去的柴军长会报复他。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日。
   果然不出所料,柴军长的人真的来了。
   说也奇怪,当真的见到柴军长派来的卫兵,张屠户倒又不怕了。他想:反正就是这一回,横竖不过一刀子!当初撵你我也并不输理,你欠我钱不是?
   想到这里,他衣服也不换,跟着卫兵就来到了柴云升的住处。
   今天的柴军长,并没有穿军装,而是换了一身便服。他见张屠户进屋,连忙起身,还没有说出话来,那张屠户的一条大嗓门就嚷嚷开了:
   “要杀要剐随你的便,谁叫咱老张当初拿着刀撵你呢?咱也不知道你后来还会当军长啊!不过,杀我可以,我要把理讲清楚。”
   听到这里,柴军长一脸惊愕:“那我就先听听你讲的理?”
   “我觉得,自古以来欠帐还钱情通理顺。我当初跟你要钱总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拿杀猪刀撵着你。不过这我认了。你今天抓我、杀我报仇也有道理。”说到这里,他把头一伸:“来吧。”作出一副慷慨赴死、引颈就戮的壮烈样子。
   听张屠户气咻咻地说完,柴云升哈哈大笑:“张大伯,你误会了。我今天不是抓你,是请你!更不是要杀你,而是要报恩!”
   这一下,张屠户可糊涂了,他那壮怀激烈的脸上布满了迷茫,说话也结巴起来:“什么,请?报恩?我怎么越听越糊涂?”
   这时候,柴云升不紧不慢地说:“别着急,你听我慢慢给你说。我这次回到家乡,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已经做完,那就是办理母亲的后事。第二件事也已经做了一半,那就是报恩。我在外闯荡二十多年,家中老母亲全靠乡里乡亲照顾,我柴老八无以为报,所以才为来参加老母葬礼的众乡亲每人发两块银元。数量不多,聊表寸心。但是,回想起来,对我恩情最大的人,恩情还没有报答,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恩人就是你啊!”
   “我?我对你柴军长还有恩吗?”
   “有,而且是最大的恩。你想啊,若没有你当年掂把杀猪刀撵我出去,我不还是在家砍樵卖柴吗?那样今天就只有潭头党村的卖柴郎柴书经(柴云升乳名“书经”),哪有现在的柴军长?还有,当初,我本想只赊一斤肉,你却给了我二斤。这是你相信我,我当初就感激不尽,决心开春就还钱。只不过第二年母亲一直患病,直到年终我还还不上你的猪肉钱,你撵我还不应该吗?
   “还有,你的女儿张秀莲现在哪里?她的丈夫是做什么的?过得好不好?记得你撵我时她还劝过你。”
   听到柴云升提到自己的女儿,张屠户流下了眼泪:“我那苦命的女儿,嫁到大王庙孙家,本来是一门不赖的人家,不久,公婆双双去世。后来丈夫也得暴病身亡。现在姑娘独自一人带着孩子艰难度日。”
   “孩子多大了?”柴云升不禁叹息一声问道。
   “十五六岁。”张屠户答道。
   “卫兵。”
   “到!”门口的卫兵应声答道。
   “速与张大伯一起到大王庙领张秀莲母子前来见我。”
   “是。张大伯,您请。”卫兵和张屠户应声而去。
   约莫有一顿饭的功夫,张秀莲母子就与卫兵和张屠户一起来到了行营大帐。柴云升抬眼看去,印象中那靓丽素静的姑娘早已不复存在。站在眼前的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妇女,但从那双眼睛里透出的坚毅目光,柴云升还依稀认出这就是当年的张秀莲。她的身边站着一个羞怯的十五六岁的男孩子,这小伙,虽稍显腼腆,却目光刚毅,透出一种英气。柴云生心生喜爱,连忙离座来到张秀莲母子身边,抚摸着孩子的头问道:
   “孩子,告诉伯伯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读过书么?”孩子莫名其妙地仰脸看着问话的人没有回答。还是张秀莲替孩子作了回答:
   “孩子不太爱说话。他叫孙建英,今年十五岁,读过几年私塾。”
   “秀莲妹妹,我想叫建英跟着我当个卫兵,不知您舍不舍得?”
   “那敢情好,跟着柴军长以后肯定会有出息!”还没等秀莲回答,张屠户就抢先答道。
   “我要听听秀莲妹妹的意见,毕竟只有这一个孩子。”
   “好。我同意。”只听张秀莲斩钉截铁地说。
   “卫兵,”柴云升一摆手,“把东西拿进来。”
   只见卫兵两手端着一个托盘进来。托盘上整齐的摆放着几摞银元。

共 73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上个世纪初那个特定的年代,往往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这篇文章中却是穷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因为他们不反便没有活路。文章中的柴云升当年穷得还不起张屠户的两斤肉钱,被张屠户掂刀追打。柴云升一气之下,跑出去投奔了土匪,后来带着自己拉起来的杆子投奔革命党,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辛亥革命。柴云升也荣升为镇嵩军第一军军长。文章语言朴实,人物描写也很生动,只是感觉后面的故事并没有写完。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2-05 11:06:57
  文章的故事好像并没有讲完,而且半角标点符号并无任何改进。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2-06 20:53:04
  编辑老师说的没错,故事并没有结束。随后会继续提交。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