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曲剧团长张立保(报告文学)

精品 【看点】曲剧团长张立保(报告文学)


作者:荥阳家族 童生,565.8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10发表时间:2020-02-08 20:56:25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栾川县曲剧团以一出《包公辞朝》唱遍了洛阳郑州和河南十八个地市;唱响了古城西安与八百里秦川,吸引了豫陕两省一亿多曲剧观众。1982年受邀到首都北京演出,震惊了中国戏剧界……

【看点】曲剧团长张立保(报告文学)
   那时,张立保的二公子乐仁正在豫西师范上学。听说父亲带团在渑池演出,约好了4个同学,步行二十多里赶来看戏。不料,正被挤着急于进门的观众弄得焦头烂额的把门人不认识乐仁,死活不让进门。最后叫出了团长证实,才算放他们进去。谁知,进门事小,没地方立站事大。为了给这4位同学找个立站的地方,这位当团长的父亲可真作了大难!最后让他们几个爬上灯光师使用的梯子(那时候,舞台灯光是人工控制的:灯光师坐在剧场中央上空的悬椅上,手捧探照灯,主演走到哪里就把灯光移到哪里。在灯光师往上爬去时需要一挂梯子,那梯子就悬挂在吊椅上),扒在上面居高临下看了一晚。在上面,他们不光看到了前场,还能看见后场,这前后场一穿帮,就有了索然无味的感觉。忍着脚手被铁梯硌出的疼痛,看着后台的人来人往,听着下面剧场发出的阵阵掌声,这4位同学忍俊不禁!
   渑池剧院的演出又一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二天收拾行装向灵宝进发。由灵宝进入陕西潼关,接着是华阴、渭南一路西进,栾川县曲剧团一路高歌进入古城西安。
   西安,近千年的汉唐故都,是我国西部第一大都市。与当时在家估计的情况相同,西安的老乡众多,张立保来到西安后,也确实得到了河南老乡的不少帮助。《包公辞朝》在西安各剧院巡迴演出,受到了当地各界群众的欢迎。每天最少两场,隔一天还会增加一场,即使这样,天天加班演出,一个月过去了,还是转不出西安!好不容易将西安的大大小小四十多个剧院走了一遍,又被咸阳来的老乡请了过去……
   《包公辞朝》在西安的哄动不亚于洛阳。
   直到现在,人们谈起这段往事,还惊讶于兰文祥的嗓子——每天两场、三场,用尽全部气力吼唱黑头包公的震天唱腔,即使铁嗓子也会被磨薄震裂,别说是人了。但是,我们栾川的表演艺术家兰文祥先生竞然金嗓子不倒,场场叫座,声震九霄,实在难得!
   《包公辞朝》在西安的再次成功,使栾川县曲剧团又一次名声大振。
  
   五、生逢其时,“三才”尽得,“包公辞朝”成就栾川曲剧人的耀世辉煌
   从1966年8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整整乱了十年。十年中文艺界“一枝独秀”,除了京剧,各省地方戏基本上没有发展,连县级的剧团也要排演“革命样板戏”。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十分单调。群众对优秀的传统的地方剧种十分怀念,王占柱老师正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满足人民的愿望,对传统剧目《包公辞朝》进行了改编。经王老师改编后的《包公辞朝》剧情曲折生动,唱词通俗和众,又经作曲家吕友卿精心设计唱腔。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河南韵味,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但是,由于《包公辞朝》诞生在文革后期,人们思想上所受的文革惯性思维尚在束缚着人民的手脚。文艺又不能面向市场,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地域和有限的观众见面,这就使得这个栾川深山县的曲剧文艺精品“藏在深闺人未知了”。
   天地人者,谓之“三才”。天时、地利、人和,物之所以成者,事之所以兴者,人之所以贵者也。
   在《包公辞朝》诞生四、五年之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文艺的春天也姗姗而来——《包公辞朝》的“天时”已得;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得到平反摘帽后的张立保先生,挑起了栾川县曲剧团团长的大梁。张立保知人善任,尊重人才,关爱主要演员,尤其是对饰演包公的表演艺术家兰文祥等人关爱有加,不仅保护和成就了一批栾川的曲剧老艺人,还培养了一批栾川曲剧新秀——《包公》之“人和”已得;
   洛阳地处豫西,是河南曲剧的诞生地。河南人豪爽健谈,说话粗声大气,有北方大汉的粗犷性格,也兼有南方人的细腻情感。他们不喜欢粤剧的软声细语婉转燕呢,更听不惯山西梆子和陕西秦腔的民歌式高亢假声。所以当曲剧诞生之后,激越奔放的大弦、高昂而不失婉转、委婉而不失刚健的唱腔特色,就深受河南人民的喜爱。
   《包公辞朝》选择了从洛阳站稳脚根,然后进军郑州,迅速在中原全面开花,继而一路“攻城略地”挺进西安之河南老乡的聚居地。正是得豫陕地域之“地利”。
   有此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之利,加上王占柱老师前期的编剧准备之功,是《包公辞朝》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应该说,《包公辞朝》剧的成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栾川曲剧人集体智慧、精诚团结、通力合作、不懈努力的结果。但是栾川曲剧的鼎盛期,毕竟出现在张立保先生出任团长时期,毕竟曲剧团从张立保赴任时的一无所有,到他离任时的帐面存款八万元(在每场卖票300元的年代,八万元等于栾川曲剧团近300场次演出的全部收入)。况且,剧团演职员工的工资收入,各项补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栾川县曲剧团扬名省内外,张立保功不可没,且居功至伟!
   张立保在剧团三年,关心主要演员胜过关心自己,每天熬到大半夜招乎演员上妆卸妆,出场下场,文武场都要照顾。白天忙起来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常常饥一顿饱一顿。长期不规律的生活,使这位敬业的剧团团长不知什么时候得了胃病。但他白天黑夜地忙于工作,顾不得去医院治,疼得严重时,随便到演出的附近买点西药止疼。导致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组织上知道后,把他调离县剧团任县委招待所所长,属于平调,副科职务正科待遇。这才有了住院治病的时间。
   但由于治病太晚,转为胃癌。不得已于1985年做了胃切除手术。
   2015年,张立保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于84岁寿终正寝,为他的曲折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胃癌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五、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立保能在手术后又坚持了三十年之久,这与他宽容待人、积极热情、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张立保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栾川曲剧人不会忘记他,栾川三十万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他曾经为栾川曲剧的兴盛所做出的贡献!

共 737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栾川曲剧应该可以划为河南豫剧一族,但又区别于河南豫剧,因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和演艺风格。曾被错划右派的张立保,在得到平反恢复公职后,被调任栾川曲剧团任团长,而此时正逢栾川曲剧团与财政断奶的无助期,张立保走马上任后,虽然没有立马改掉剧团吃“大锅饭”的惯性,却有意识地在培养剧团台柱子上做足了“功课”。内功练好后,张立保带着栾川曲剧团到洛阳找市场,结果获得空前成功,后来又唱红郑州,然后挺进西安,硬是把栾川曲剧团带领得风生水起,栾川县曲剧团以一出《包公辞朝》唱遍了洛阳郑州和河南十八个地市;唱响了古城西安与八百里秦川,吸引了豫陕两省一亿多曲剧观众。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21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2-08 21:19:37
  如果说栾川曲剧团的的几个台柱子是千里马,那么张立保就是发现和培养千里马的伯乐。欣赏佳作,问候荥阳家族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大地琴韵        2020-02-11 14:06:30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荣誉!期盼荥阳家族老师再出精品!
3 楼        文友:陶桃        2020-02-11 20:18:21
  祝贺老师佳作摘精,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分享,致敬春安!
4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2-12 07:30:14
  恭喜获得精品,祝贺荥阳家族。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3-11 12:11:23
  十分感谢武戈编辑!您能在百忙之中认真阅稿,校对,将本人拙作呈现于读者面前,不仅使本文主人公的后人心存感激,更增加了我继续写作报告文学,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勇气。因此,请接收荥阳家族的敬礼!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