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兵马俑(诗歌/外二首)
◎兵马俑
一个时代矮下去,更多人站起来
像这些兵俑,活成了一堆土
丢了颜色,故土,埋了国
走到今天
又听见斧钺铿锵,车马轩昂
更深土层的低吟从脚底
扑到脸上。而我
仿佛一个入侵者
被他们的怒色打回千年
以地为界,我们彼此交谈
留在前世的语言,是他们
最想说出的部分,他们也
一定听懂了什么,不信,请看
那空空的双手
当我转身,缓慢移动的影子
重叠在他们身上,我知道他的名字
几乎要脱口而出
◎茶室一瞥
墙上,有后世之镜
轻易打开了今生
需压住步子,压住呼吸
依稀的腥味泛着涟漪
析出我的身份,一个从土里爬出的人
不断打量自己,房间宽大
我感觉到锁链,桄榔
惊醒满身的灰尘,臂膊还甘居于捆绑之势
微抬五指,一下轻掸
墙上的兰花望过来
对面的人说正山小种,武夷山白茶
不知道离花茶绿茶多远
困在乡间的唇齿
忍着渴,学着众人抿了一小口
◎火锅
互换眼神
把久别投入滚水
流出的汗也带有重逢的气味
隔着水汽,脸有些模糊
旧时光,伙同一锅纯正的内蒙小山羊
膻味十足,捞起一箸,说说当下
说说多年积攒的腥味,不停地咀嚼
品出小白菜的质地
让我们想起当年的土地高山
菜园草甸,滴灌,长鞭,再被一次次标价后
又以价格还原,我们落座其中
成为它们的一部分
看更多的人影加入进来
对望一眼,思忖这顿即将结束的残局
【编者按】◎兵马俑:通过回溯,沿着脉络向上,作者再现了兵马俑的出处背景。诗句呈现力好,把金戈铁马的岁月拉到读者面前,达到与史对话,借古鉴今的衔接。这种抵达灵魂的沟通,正是一个善于沉思的诗者,对历史的敬畏和领悟。结尾延展的笔墨,从现实中升华,自带张力,柔顺而不实兀,体现了收笔的自如和诗感的成熟。即主题厚重,行笔适度,对诗的节奏走向把控较好。是比较成功,值得学习的佳作。外二首◎茶室一瞥和◎火锅,都是以时境析源头,把心绪悟语代入其中。两首诗入笔形式相近,一脉相承,而思想呈现上,“茶”与“羊”和实际场景的切入,“茶”与茶室相接自然,“羊”与火锅对比明显。都是关乎自然生命力的主题,一个延伸,一个扼止,令诗歌增强张力和质感,使诗的生命围度增加。达到共鸣之力,抵向写诗的目的,即,抒于情致表面,发至万物实质。耐咀嚼,有余思的三首诗作。感谢赐稿推荐共赏。【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回复1 楼 文友:风潇潇 2020-04-09 05:40:20
谢谢弟弟精心编按,辛苦了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4-09 06:04:54
我在纸上看兵马俑:兵马俑,三个字就是诗,超越千年沧桑扑面而来的诗。兵马俑倒下,成为诗的土壤,整个民族踏着历史的陈迹站在这片土地。看兵马俑的诗,诗人必须是一个入侵者,因为兵戈相击的诗歌,必须是严肃冷面的角色。兵马俑,和诗人对话,手中的矛和戟,放下了,这种和平的意境,不在诗歌里,在现实里古今的对话中。人类的状态是对话,不需要那些刀枪剑戟了。我转身的时候,我应该呼出他的名字,只有一个字:俑。学习风社的诗歌,想点哲理,很好的读诗体验。点赞风社奉献这么好的诗歌作品。
回复2 楼 文友:风潇潇 2020-04-09 06:45:45
非常感动老师这么细致的读评,能感受到老师对文字的偏爱,对每一位读者的爱护,有幸与老师为友,相携文字,笔中抒怀,是一件快乐且幸福的事情。敬茶!!
3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4-11 13:49:0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今“活成了一堆土,丢了颜色,故土”。诗人啊,你说你像一个“入侵者”,我说你是一个“聆听者”。你听,“斧钺铿锵,车马轩昂”,“更深土层的低吟,从脚底扑到脸上”。“那空空的双手”,无奈的怒容,因为“一个时代矮下去,更多人站起来”。潇潇啊,不来读“俑”,我不会知道,你不仅是李清照,还是辛弃疾。
回复3 楼 文友:风潇潇 2020-04-11 14:51:36
梅骨大哥,太高抬了,李清照,辛弃疾咱可比不了,那可是青史留名,千古诗人。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确实很难写。有友说,读完了感觉胸中有什么东西涌动,这就够了,水平有限,只能力争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知足了。
4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4-11 14:03:47
读“俑”的感觉好奇妙,我想穿越,穿越千年的时空,成为金戈铁马的英雄。读潇潇的诗好过瘾,感谢妹妹的绝妙好诗,问好,点赞!
回复4 楼 文友:风潇潇 2020-04-11 14:55:15
谢谢梅骨大哥鼓励,携手浪花,笔耕不辍,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