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洞都枣木山一日游(散文)
此时此刻,我已到达江西新余,位于七仙女传说之乡——中国洞都旅游区内,这是国内罕见第一个以仙女姻缘文化为主题的洞群旅游景区。
双林镇洞村乡一带,自古以来流传着七仙女下凡,后于凡间生活的踪迹与传说。
洞都景区的洞群作为仙女与牛郎生活的仙迹仙踪,早被当地民众以此命名而遗存于世。喀斯特地貌的牛郎织女洞,与洞内的钟乳石,展现了牛郎织女的三世爱恋。景观创新运用了声、光、电等科技手法,光彩夺目。洞内氧离子含量极高,空气清爽环境幽静,被誉为“江西第一避暑溶洞”。
这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人间仙境,脚下暗溪“哗哗”的流水声,峭壁幽深,崖跋在上,石乳错缕似莲花倒挂,不时传来谷底回音,凉风阵阵扑面而来。若你暂居于此,定可抛开尘世的烦恼,将自己尘封在这清凉的环境,喝着乳汁般的甘泉,你会由衷感触到心旷神怡。
前有姻缘泉眼,暗河出水口处泉水清澈亮洌,流水潺潺,亘古不息。我们穿越全长1600米长的溶洞,最后到达后山出口。作为洞都景点的自然延伸地带,我为大洞神奇景观而赞叹!你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你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将洞穿时空的记忆。
下午,我们驱车来到了分宜县洞村乡枣木山村境内,慕名前往习凿齿纪念馆,习凿齿,字彦威,号半山。生于晋成帝咸和三年戊子(328年);卒于义熙信年壬子(412年)。曾任东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任职从事累迁别驾,后封荥阳侯,殁葬于今江西省分宜县洞村乡枣木山。
习凿齿乃东晋时期影响巨大的重要人物,他既是史学宗师,又是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有史学巨著《汉晋春秋》《晋宜越魏继汉统论》,称赞“史笔辉煌”,还著有《习凿齿》五卷和《魏武帝本经》四卷等,其中《襄阳耆旧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物志之一。
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枣木山下。该馆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展示习凿齿生平事迹与贡献。其中包含了习氏宗亲文化的源起、发展和传承,以及习氏宗亲之风骨精神——“魏晋风度,风清骨峻”。纪念馆分为序厅和名高两晋、遁隐白梅、博通经史、习氏宗亲四个展厅。复原的一座魏晋风格的书房场景,书桌前是习凿齿的等比雕塑,造型设计唯妙唯俏。
画像两边是习氏家族通用古联:姓开汉代,望出襄阳。姓开汉代,指的是习姓尊汉代任陈国相的习飨为得姓先祖;望出襄阳,说的是习姓的郡望在襄阳。东汉的习郁因功被光武帝刘秀封为襄阳侯,习凿齿正是习郁的后代。
据《梅田习氏族谱》记载:春秋时期有少习国,习姓便是来源于国名。习凿齿隐居的白梅村位于新余城西北24公里处,这里有着千余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村。依山傍水,景色雅诗兰黛,满眼绿翠,风景秀美令人心旷神怡。村民们大部分为习姓人,
旁有楹联:“藏乾坤之精华,蕴山川之灵气”。赞美了白梅蕴藏天地精华,山川灵气。可以通过品读,了解习氏渊源、堂号、江西白梅习氏繁衍播迁图、字辈排行榜、习氏家风家训等内容。
他隐居白梅后,一边躬耕田园,潜心学问;一边传经授史,创建了“半山学舍”。通过他的几则故事,可以看出,习凿齿是一位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崇尚大统,反对篡逆的正直之人,可惜“半山学舍”毁于1957年。而今,在学舍遗址上建起“白梅小学”,传承下来的朗朗书声,千年延续不绝。
习凿齿隐居白梅,终老白梅,安葬在枣木山,就是纪念馆后面这座山。瞻仰石牌坊,有坊额:风清骨峻,柱联:平德立世千秋咏,定慧安邦万载传。我们前去拜祭习凿齿墓,枣木山上,一路映入眼帘的是峰峦起伏,树木葱茏,茂林修竹的美景。途经一个叫“海螺坑”的地方,海螺形地貌呈现出独特造型,堪称吉祥风水宝地。其间便是习凿齿与夫人罗氏合葬之处……
遥望四周,墓园三面高山环抱,坐北朝南,远处是一池清水和开阔之地。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恰似印证了习凿齿先生的广博胸襟和弃官隐居的清高淡泊气概。墓室的两块石碑刻写的“魏晋风骨”和“风清骨峻”就是他平生的最好写照。
作为一名华夏儿孙,早该来祭拜这位历史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