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我的“抄书”时代(散文)
读书的人很多,但抄书的人却寥寥,而我却是那寥寥的抄书人中的一个。60多年来,那些抄书的日子总萦绕在心头,激发我珍惜有书的好时代,催我不断地努力读书。
少年时,我就充满旺盛的求知欲,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高尔基说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可惜我生在偏僻的乡村,加上正是大跃进后的饥荒年代,一家人吃上顿没下顿,那里有余钱去买书呢?好在爷爷是乡村医生,交游较宽,为了给我启蒙,他便从他朋友那里借来两本书,一本是《三字经》一本是《百家姓》。书是毛边纸做的,纸菲薄的,用黑线订着,翻起来很不方便。爷爷对我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书,我只能借半个月,你把它抄下来!我再教你读懂意思。”
我按照爷爷的吩咐,每天都认真地抄书。我很专注,看一句,抄一句,一笔一地描准了才下笔。这样,我坚持了十多天。不仅把两本书全抄了下来,而且很多句子还能背诵。爷爷很高兴,说我有出息。我悟出抄书的好处,能帮助记忆,还能练习写字。于是,我央求爷爷再借些书来我抄。果然不久,爷爷又从他的朋友那里借来《千字文》和《增广贤文》。我呢,依旧是兴趣浓浓又兴致勃勃地抄书。可惜书还没有抄完,别人就来索还,我惋惜不已。
后来,爷爷去世了,我再也借不到书来抄了。
虽然没有书抄了,可是我又养成了爱寻章摘句的习惯。每遇好书,我总是一边浏览一遍用笔摘抄下来,为我后来的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60年代初,我进了初中,日子依旧艰难,那时除了薄薄的语文、数学课本,学生一点课外书籍也没有。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地方借书。每当有机会上街,我首先就是往书店里钻,可是乡场上的书店也没有什么好书,尽有些稀稀拉拉的连环画。加上没有多的钱,即使有好书也无法买到手中。班主任袁老师发现我爱看书,就主动答应给我借。袁老师借给我历史小说、民间故事,我都是挑灯夜战的看。在学校,我借用路灯的光看书,在家里,我点燃松明阅读,看完后就立即奉还,一来二去,我与袁老师就成了“忘年交”。那一次袁老师居然借给我《唐诗三百首》和《诗词格律》。我如获至宝,因为我爱写诗,更爱读诗。此时,我真想把老师的书“闷”下来做私有,可是那不道德,于是我就下决心来抄。
我抓紧每一天的课余来抄书,别人玩耍我不参与,有时还是废寝忘食的抄。我坚持每天抄20--30首唐诗,抄100--200字的格律。足足用了30多天的功夫,把两本书全部抄完。我带着手抄本去给袁老师还书,袁老师看到我抄的得那么工正,那么完整,不仅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了我的学习精神,还奖励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赏析》。我精心的保管着这最高的奖励,至今我古稀过岁了,老师奖励的书还完整无损的保存着。
初中毕业时,社会上流传“部队也是大学”的说法,我抱着保卫祖国和多学知识的目的,就应征参军了。那时正是“文革”的高潮时期,部队担负艰巨的“三支”“两军”任务,我部从江苏,安徽转战到山东。在部队,我除了是战士,还额外肩负着连队的宣传任务,为了搞好通讯报道,我一直抓紧学习。可惜那时的确没有什么好书,我想寻求一点写作的参考资料,好久都没找到。
1972年部队进驻山东临沂,我在下乡采访中,偶然遇到一个藏书家。他银须髯髯,颇有仙风道骨之风,在那个年代,他竟然藏有《西游记》《三国志》《薛仁贵征东》《李有才板话》《林海雪原》等名著。我向他求借,他看我忠实恳切,再三嘱咐我保密后,就一次借给我一本书。我先借《西游记》,接着借《三国志》再借其他。书上的语句和资料太宝贵了,可是一时间难以记忆下来,书还了主人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办,我还是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格言,用起我的老办法----抄书。
我从每月6元的战士津贴里攒下零花钱,买来廉价的“火纸”(农村上坟祭奠先人用的那种),用针线订成本。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别人睡后再悄悄爬起来。没有地方,就偷溜到管菜地的战友那菜棚里。独自边看边抄。我抄好的词句,我抄诗词,我抄精彩的段落……不久就抄了满满的七八本。那老藏书家看我既忠厚又用功,就把一本《汉语大词典》也借给我,那是那时最难得到的工具书,我立即加购“本子”,一个字一个词的抄起来……
抄书是绝对的苦活,有时比扛炸药包冲向敌人还艰难。特别是夏季和冬季最难熬。三伏天,蔬菜棚里炎热如蒸笼,我不惜一切地码”,让汗珠子顺着脑门和脊梁成溜地流淌。冬天又寒冷如冰窖,朔风凛冽,手指僵硬,我只好边用嘴哈热气边抄,一如宋濂所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我顽强地打着“抄书”的硬仗,每抄完一篇,就像消灭一群敌人那样激动,似乎忘记了抄书的种种苦痛,心里总是熏风袅袅,阳光灿烂!
坚持了一个冬夏,我把一本《汉语大词典》抄完,当我去还书时,那银须老者连连向我翘大指拇:“解放军,真好样的,了不起!”我经过抄书的特殊“训练”,自感知识增加不少,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多了,相继在军区《前卫报》《大众日报》发表多篇通讯,评为师优秀通讯员。
改革开放以来,万马齐喑的局面彻底打破,文化市场无比繁荣,书店如雨后春笋,好书层出不穷,喜欢读书的人花上十几元二十元钱就可以得到精美好书,读完就陈列在书柜里,再不需煞费苦心的去借书、抄书了。但我呢,虽然再没有抄书,但是过去的抄书成就了我爱书和爱买书的嗜好,书真正成了我生活中的忠实朋友。前些日子,我翻出我过去的“抄书”,心里就泛起莫名的激动和感慨,更加怀念那段抄书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