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凤凰】破圩那些事儿(散文)

编辑推荐 【凤凰】破圩那些事儿(散文)


作者:云中书童 白丁,4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10发表时间:2020-08-02 23:04:42
摘要:圩区丰产粮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期就发生了著名的“濡须之战”。濡须就是是巢湖进入长江的河道,有人说就是现今的裕溪口,总之,与巢湖西岸的圩区一衣带水;清代太平天国名将英王陈玉成战胜湘军精锐部队李续宾部的著名战争“三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清末这里是淮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北洋大臣李鸿章家族曾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粮仓,这里至今保存着许多与仓有关的地名,如:仓拐(原字为九字右边加一田字,现代电脑字库已无此字)。圩区夏秋季节适宜种植水稻,冬季可以种植小麦或油菜等农作物。在落后的农耕时代,工业和农业污染较少时,圩区的水产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但圩区历来饱受水灾之患,遇到雨水较多的夏季,巢湖水位上升,圩区就被洪水包围,处于四面楚歌之中。

【凤凰】破圩那些事儿(散文)
   历史的前进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时光到了80年代中期,以产粮为主的圩区,虽然多次成功地战胜了洪涝灾害,屡获粮食丰收,却又遇到了卖粮难。自古谷贱伤农,一部分圩区人民开始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寻找生计,他(她)们收破烂、贩鲜、杀鸡杀鸭……,勤劳朴实的圩区人们扛起了城里人不愿干的最苦最累的活。最早走出圩区的人们富了!他们把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做到了全国各地!他们回馈家乡,用自己辛勤劳动赚到的血汗钱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江淮地区圩堡文化!文化是人类的根,人类的血脉,移民的后代有了自己的文化后虽然身居五湖四海,但是根已深深扎进了圩区!
  
   三、挑圩的故事
   圩区农民每年冬天都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挑圩!挑圩就是兴修水利工程。那时没有挖掘机和运土车,国家也不给挑圩的农民一分钱,所有的工程都靠人工劳动。国家主导、农民修建,这是那个时代圩区农民修建水利工程的时代特色。
   199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挑圩劳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我随叔叔们来到了巢湖西岸靠近杭埠河入口的一段圩埂。三叔与住在圩埂上的一户宗亲谈好食宿事宜,借用这户宗亲的厨房做饭。米是大家各自从家中带来的,然后每人交了5元菜金给三叔去买菜,房东家贴点柴禾给我们用。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房东家没这么多床,夏季乘凉用的凉床都拿出来用上了,再不够用就打地铺了。房东家弹棉花,我和三叔就睡在房东家弹棉花的大板上,底下垫着新弹的棉花被。我们的“床”正对着房东家大门,夜里凉冽的湖风呼呼地拍打着大门,并从门缝灌进了屋里,我把头缩进了被窝里,好在板上新弹的棉花慢慢散发出热量,驱走了寒冷。
   我们是头一天晚上去的,第二天天刚黎明,大伙儿就上巢湖大堤了。
   走上巢湖大堤,一轮圆圆的红日从雾气沉沉中的湖中冉冉升起。破圩虽然是圩区人们的噩梦,但巢湖却是上苍赐给人类的瑰宝。我虽然生活在巢湖西岸的圩区,也看过巢湖,但从没看过巢湖的日出。圩区非常贫穷,孩子们大多都没见过世面,大海、城市都只是在电视上看过,我虽然知道太阳从遥远的东方升起,但一轮又大又红又近的太阳从似乎无遮无拦的从水中升起,还是第一次看到,我没看到海上日出,我感到眼前的场景就是海上日出。
   和昨夜不同的是,早晨的湖面异常平静,星星点点的鱼网和渔船点缀在平静的湖面,如诗如画,美丽壮观。
   我们当时的任务是加固巢湖大堤,政府早将这一段大堤分好,哪个村哪个组负责哪一段,都用白石灰划了线,每个村民组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可以回家了。工地上人山人海,战天斗地,没有任何机械,挑圩的农民们全靠肩挑手抬。我当时还未满十八岁,是我们村民组最小的一个,大伙儿照顾我,让我用泥锹挖土。
   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民工们围坐在房东大爷家的八仙桌旁,房东大爷边抽烟边笑眯眯地望着我们说:我们家住在大堤上,地没你们多哎,一人只有几分地,只够自家吃。
   几分地?我吃惊地问。心里想,我们住在圩心里的农民,一家都有十几亩地,一年要收三四万斤粮食、农产品,才能够缴纳各种名目众多的农业税赋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几分地吃饭都不够,日子怎么过?叔叔们见我一脸疑惑的样子,插话说:他们这里主要收入是捕鱼。
   对!我们这儿主要是捕鱼,巢湖每年有两次鱼汛,每次鱼汛带来的毛鱼银鱼是渔民的主要收入。除了捕鱼,我家今年还花一万多元制了一个土炮打野鸭,比你们收入不少哎!房东大爷说。
   打野鸭?我再次吃惊地问。房东大爷笑眯眯地对我说:是啊,打野鸭,野鸭晚上都是成群结队地在湖心里睡觉,一炮打过去能震昏一稻箩。野鸭价格高,城里人都好这一口,夜里打早上就有贩子来家里收。我们这儿早制土炮的都盖了二层楼了。啊!我惊得张大了嘴巴,脑海一个迷团终于解开。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圩区也有成群结队的野鸭飞来飞去,后来有人冬天晚上在农田里撒药毒野鸭,毒死的野鸭被贩到了城里去卖,只几年间,野鸭就从圩区的田野里神秘地消失了,没想到巢湖里现在还有这么多野鸭,但是,这么打下去……。
   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渐少,挑圩这项传统的冬修任务后来被货币化,村委会在征收农业税的时候增加了一项“以资代劳”的税赋,农民不用再去参加挑圩劳动,只须缴纳这一项税费就可以了。
   四、我所经历的大水荒
   古代的圩区出行主要靠水运,这就使依水而形成的城镇比较繁华。当时巢湖流域西南有三个重镇,一个是运漕,一个是三河,另一个是丰乐,运漕和三河甚至被称为江北重镇,运漕以商品流通为主,而三河主要是商品集聚地,民间有“装不尽的三河,运不完的漕川”之说,我小时候到过最大的“城市”就是三河镇。
   三河镇距我们家约有七八公里,那个年代去三河主要靠步行,也可乘船。圩区老百姓穷,只有逢年过节或卖农产品才有机会去镇上,平常需要买些吃的穿的用的多是在自家乡政府所在地的小集上解决,我们当时属于滨湖乡,不属于三河镇管辖,所以购买日常所需的用品多到滨湖乡政府所在地。后来经过两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村被划到了三河镇。
   1991年家乡再次发生了特大洪灾,我们三十二联圩再次处在四面楚歌之中,肥西的大部分圩区受灾,特别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座小城镇——三河镇突然溃堤,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由于陆路交通工具的发展,三河、运漕、丰乐等因水路便利而繁荣的古镇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渐渐被边缘化,湮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但这场大水让三河镇一下子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许多被洪水淹没倒塌的民居中,发现了多处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的倒塌以及大量民众受灾的事件经过媒体批露后,不仅受到高层的关注,也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我们在圩区的家中,经常看到巡视水灾情的直升机在上空盘旋。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洪灾之前,三河是养在闺中人未识,洪灾之后,三河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现在已是安徽省会合肥市的一个5A景区。
   三河镇溃堤后,与三河镇仅一河之隔的三十二联圩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干部群众24小时守候在圩埂上,乡政府动员村里青壮年群众全部上圩堤参加防护劳动,当年指导我们乡抗洪救灾工作的是我家一位堂舅。
   堂舅出生在岗上,个子不高,微胖,人很朴实,也很勤奋,当过小学教师,调任区里后一直从事文教工作。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天他从二十多里外的区政府步行到我们学校检查工作,他来时学校已经放学,老师们也回家了,他没惊动任何人,风尘扑扑赶到我家,在我家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等老师们上课才去学校。
   岗上无洪水,母亲和姨娘们都说堂舅怕水,但天降大任,上级派他来我们乡政府“蹲点”,他只得硬着头皮来上任了。
   水情紧急,我们乡有的圩要泄洪,有的圩要保,堂舅也顾不得怕水了,每天带着乡政府干部一个一个圩区跑,好在他当文教干事时跑遍了圩区,对各个圩还是比较熟悉。由于连绵阴雨,巢湖西岸许多圩区必须按上级指令泄洪,泄洪之前,必须动员群众撤离家园,但圩区的人们不怕水。记得小时候,我六七岁的样子,大人们在塘里洗澡,我就在塘边的浅水里打“爬爬”,小手扣住塘边的黄泥巴,两脚跷起,将水打得啪啪响。打着打着,有一天,父亲一把将我扔进了深水处,我猝不及防啊呜啊呜呛了两口水,拼命地向上求生,无奈不会游泳,迅速沉了下去,水淹过了我的头,父亲揪着我头发又将我提了起来,我正要哭呢,父亲呵斥我说:生在圩区,不会水总有一天你会被淹死的,你今天就将游泳学会!不管我愿不愿意,父亲不让我到浅水区,就在深水区挣扎,一会儿提起来,一会儿扔下去,并跟我交待了游泳的要点,反复几下,我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在水里浮起来,就那样学会了游泳。
   熟知水性的圩区人虽然知道要泄洪,但却不愿意离开家园,那边圩堤已挖开,这边还有许多群众对家恋恋不舍,死也舍不得离开。眼看着水涨上来了,转眼之间淹没了阡陌纵横的田野,淹没了低处的房屋,一向怕水的堂舅看到还有许多群众在圩区生活,心急如焚,也不顾自己是个旱鸭子了,挽起裤脚一家一家地去劝说人们离开圩区。母亲娘家有许多亲戚住在圩区,堂舅每到一个圩区,先去亲戚家做工作,他对亲戚们说:快走快走!我在你们这儿负责抗洪救灾工作,你们还不带头走!这不是在为难我吗?你们要带个头服从指挥啊!亲戚们听他这样一说,抹不开情面,极不情愿地离开了。
   在周边圩区都破了之后,老天仍然不停地下雨,不久,我们三十二联圩也接到泄洪的通知。我们圩区是最后的守地,一旦泄洪,人员全部要向远处的岗上转移,人好办,关键家里用的盖的穿的以及鸡呀鹅呀鸭呀还有大的牲畜,平时感到都不值钱,真要泄洪随着洪水漂走,怎么着都于心不忍,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什么都舍不得落下。那个时候路也不好,烂泥路多,圩区唯一向通向外界的乡道还是石子路。但是天大的困难,圩区人们都要扛下来。
   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乡村一下子变得喧闹起来,一霎时,喊声哭声,鸡飞狗叫。就在这关键时刻,隔壁村民组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受惊吓去世,雨中又传来了爆竹声。
   离我家最近的亲戚是我家三姐夫家,他家在我们圩区外,地势稍高,洪水淹没不到房屋,三姐夫发动他家亲兄弟堂兄弟们共同来我家帮忙搬家。几个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赤着脚冒着大雨,一次又一次将我家被子衣服家具以及破东破西往十几里外搬,我也跟在后面搬。
   路上来来往往都是搬家的人,农村的东西不值钱但却都是沉甸甸的笨重物件。路上板车、汽车、人,也有赶着牛、猪艰难行走的,车来车往,人来人往,骆驿不绝。目睹这场规模宏大的大迁移,我才领会到父辈们对1954和1969特大洪水为什么那样刻骨铭心,一遍一遍地向我们诉说。
   家搬完了,老弱妇幼也都投亲访友,或是接受了政府的安置离开了圩区,我们郢子只剩几个我父亲和几个叔叔,还有两个堂兄被派去守圩堤,他们决定坚守到最后。我平常比较恋着我父亲,感觉父亲敢留下来,就没什么危险,所以我也留了下来。
   父亲和叔叔们在村里高地上选了几棵大树,在树上搭了个架子,将生活用品搬到架子上,准备一旦破圩就到架子上去,按照他们的经验,水位再高也淹不到架子上。
   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圩虽然还没破,我们村已发生了严重的内涝,大部分的圩田都淹没于洪水之中,因无处排水,村里的电灌站都被水淹了。在自然灾害面前,大家束手无策,父亲每天煮三顿饭,我每天去圩田里捕些鱼改善伙食。这样坚守了几天,一位乡政府干部下乡清场,看我还留在家里,跟在我后面呵斥说:赶快走,你还是个孩子,不要跟老头们学,大水一来会淹死人的。听他这样一说,我只好收拾几件换洗衣服,恋恋不舍地告别父亲,离开家乡,按乡政府干部指定的路线走上逃荒之路。
   半个月后,巢湖水位退了下去,上面决定不再执行泄洪计划,大家又从四面八方回到了家园中。
   此后,巢湖大堤得到政府重点整治,圩区水利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原本认为洪涝灾害从此淡出了圩区人们的生活,谁知今年又遇到上了特大洪灾……。
  

共 951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何谓为圩,百度释义,圩:中国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破圩,便是圩被江水冲垮,被水漫过头,或者圩有漏洞。“破圩久不补,积潦啮其址。南人麦禾薄,稻垄鱼尾尾。丰穰未敢望,疲饿何由起。”破圩就意味着洪灾来了,农民又面临着颗粒无收,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的灾荒。《破圩那些事》,首先讲的是作者的家乡三十二圩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水来圩挡,圩破水淹,历史中三十二圩建成前后面临着的两次特大水灾一次是1954年,那时是作者的爷爷,一个从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人,带着一大家子的人,逃离了淹没过屋顶的洪水,望着四周白茫茫的大水,竟然绝望地哭了,洪灾造成的居民的心理创伤在文字中不言而明。一次是1969年,又淹没了作者的家乡房子,圩区的百姓们再一次四处投亲靠友。作者的父亲带着家人,投奔到不受洪水影响双枣树的舅舅家,亲情消然无声地展现在了文字中。其次描写大水无情人有情,在洪灾面前,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作者的大姐家破圩,投奔到娘家,得到乡亲们的照顾,并过上安稳的生活。乡情,亲情在洪灾中升华。接着,作者写到自己挑圩的故事,因为每个圩的地势、水利设施都不一样,有的圩稍稍下点雨,水就没过庄稼的头,辛苦劳作半年,一场大雨就付诸东流。所以,圩区的农民冬季农闲时都无怨无悔参加到挑圩大军中,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挑圩筑堤防洪抗洪,保障来年的农业收成。那时,作者还未满十八岁,便用娇嫩的肩膀,挑起了筑堤抗洪的重担。最后作者写到自己所经历的大水荒,真是一把辛酸泪,皆因洪灾起。后来,巢湖大堤得到政府重点整治,圩区水利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原以为洪涝灾害淡出了圩区人们的生活,谁知今年又遇到上了特大洪灾……扬扬洒洒的九千多字的描述着三十二圩人面临洪灾,如何逃难,抗灾救灾,无声地歌颂着三十二圩的居民守护着家园,顽强地抗洪抢险的精神。因为居民们的团结协作,坚定不移地抵抗洪灾的肆掠,三十二圩才从历史中一次又一次的洪荒中走了过来。虽然如今作家的家乡又面临着洪灾,文章中却不言而明,三十二圩将会再次有惊无险地挺过洪灾。感谢作者带着了一篇精彩的散文,看似平铺直叙的语言,却处处可见三十二圩人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行于字里行间,真是可歌可泣!愿作者的家乡挺过洪灾,一切安好!【编辑:浅影淡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浅影淡烟        2020-08-02 23:15:02
  感感谢云中老师带来三十二圩史诗般的散文,乡情、亲情在洪灾中倾情演绎,在文字中升华!
三月花解语,陌上人如玉
2 楼        文友:凌冰        2020-08-03 13:07:55
  破圩的那些事儿感人肺腑,震撼人心。此文洋洋洒洒近万字,形散神不散。朴实无华的文笔记录真实感人的故事,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表面看来是对政府领导乡民抗击洪涝灾害的记录,实则是对政府英明决策的肯定,是对乡民万众一心、凝心聚力精神的讴歌,是对乡民患难之时互帮互助风尚的赞颂。患难之时见真情。读此文让我感受到人间处处有温暖,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满满的幸福感。相信三十二圩的乡民们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很快取得抗击洪涝灾害的胜利??!遥祝安好!
3 楼        文友:凌凤凰        2020-08-03 23:36:36
  好文章,好编辑!优秀!
凌凤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