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丁香花开】永远的五彩绳(小说)
若曦最近老是做梦,梦见她小时候围在奶奶身旁的情景,奶奶一边唱着歌谣,一边编织着五彩绳的样子,在她的梦里是那么真实和亲切!
在若曦的记忆中,奶奶活着的时候,每年准会给若曦和村里的孩子编五彩绳。五彩绳是用五种丝线编织而成的,在端午节戴在小孩的手腕或者脚腕上,用于驱邪。当然了,大人也是可以戴的。但大人不像小孩那样,戴上了便大声嚷嚷着,好像生怕旁人不知道自己戴了五彩绳。在村里,奶奶的手艺最为精湛,快到端午的那段日子,一大早,若曦准能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以及站在门外的小孩嚷嚷着要五彩绳。奶奶很热情,对于他们的要求,总会在第一时间完成,以至于没有时间做饭、打扫屋子,但并没有影响她们婆孙的生活质量。
奶奶有事要忙,若曦就很会自觉地包揽了里里外外的活。别看她小小的年纪,正处于似懂非懂的年龄阶段,可家里的活,她都能拿下。奶奶也没想到她竟啥都会干。不止奶奶,村里人,乃至全世界似乎都那么想,这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她一直记得第一次熬粥时,她是很紧张的,以致于在大冬天里脑门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后背上似乎有流淌着汗水的感觉。
那一天,奶奶躺在热炕上,炕被烧得发烫,但她依然觉得冷,浑身上下不由自主地打着寒颤,嘴唇紫青、紫青的,眼睛里没有神,可吓坏了若曦。奶奶安慰了她,说自己并无大碍,歇一歇就好了。她问奶奶饿不,奶奶勉强一笑,说想喝粥。她马上应了,给奶奶盖好被子,去厨房熬粥。她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去熬粥的,她也不知道该往锅里加多少水,水和米的比例又是多少,她也完全不懂,她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熬粥。热泪时不时地从眼眶里挤出来,顺着红润的脸蛋流到嘴边,她顾不得那些,忙着生火、洗锅、加水、烧火。风箱是很重的,她却没觉得有多么重,她鼓起腮帮子使劲拉着,灶膛里迅速燃起了熊熊大火。耳畔不时传来柴禾燃烧着的响声,听得她的心里也有了一些暖意。为了快点把锅烧开,为了让奶奶早一些喝到粥,她使劲拉着风箱,胳膊肘马上有了酸酸的感觉;她继续坚持,没有停歇,直到热蒸汽腾空而起时,她才停了下来。她没有歇一秒钟,只是轻轻按了按胳膊,便站了起来,取来小碗在米缸里挖了一些米,揭开锅盖,她的眼前顿时变得雾蒙蒙的,啥也看不清,她想也没想直接把碗里的米倒入了锅里盖上锅盖。不知她是忘了淘米,还是根本不知道米在下锅前是要用清水洗一洗的。在那时,她根本没空想那些,只是在想躺在热炕上的奶奶以及锅里的粥。她是很紧张的,以前她一直是帮着奶奶生火的,对于熬粥,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别看她把奶奶熬粥时的每个步骤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可那和亲自熬粥是完全不一样的。她的心不断“砰砰砰”地跳着,她能感觉到自己有多么地紧张,她也有些期待。她渴望看到奶奶津津有味地喝着自己熬的粥,她也期盼着自己有能力帮奶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她还有更大的决心:让奶奶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生活。奶奶是很辛苦的,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还要为了一日三餐而忙个不停,即便有邻居可以帮衬,但一年到头也是很累、很累的。她时常在夜里睡得迷迷糊糊时听到奶奶的呻吟,不知是身子不舒服,还是累坏了,她轻轻抚摸着奶奶的后背,眼眶里只不知觉就噙了满满的泪水。在她走神间,粥熟了,熟悉的香味充满了灶房。
若曦赶紧擦掉脸上的泪水,找来小碗洗干净,揭开了锅盖,锅里是白花花的不断翻腾着的米粥,看起来很有食欲。她高兴极了,赶紧盛了一碗,端到奶奶的跟前。奶奶坐了起来,笑着接了过来,闻了闻连连说好。奶奶是很高兴的,高兴的是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看到孙女如此懂事,她很知足,含着泪喝着粥。喝了一碗粥,不知是高兴的缘故,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很明显地奶奶的气色好多了。她再给奶奶盛了一碗粥。奶奶喝了。按照以往,奶奶只喝一碗,那天喝了两碗,喝得是面色红润,心里别提有多么的高兴了。奶奶不断乐呵呵地笑着,脸上的褶子挤在了一起,轻轻抚摸着躺在怀里的满脸喜庆的孙女。奶奶的身体很快恢复了。若曦陆续学会了奶奶的手艺。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奶奶不敢相信,若曦不敢相信,村里人是一样的表情:满脸的惊讶。大家都很高兴,最高兴的莫过于若曦,她终于可以帮奶奶了。
“乖孩子,来,让奶奶给我娃戴上。”奶奶编好了五彩绳,笑着对若曦说。她赶紧凑到奶奶的跟前。奶奶为她的手腕上、脚腕上绑上五彩绳。望着崭新的五彩绳,她兴奋极了,在原地不断地蹦蹦跳跳地转圈。悬在天空中的太阳、白云,好像也是极其高兴的。有风从天边吹了过来,她的衣袖马上被吹得鼓鼓的,衣角被风吹得飞了起来,绣在胸口的那只鸟仿佛也变活了不断地飞着。她知道奶奶为自己编的五彩绳是有特殊意义的。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五彩绳,里面有奶奶的期望。奶奶一直对她说:“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不要怕。事,总有解决的办法。遇事,不要胆怯,要冷静下来,想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怕这怕那的。”奶奶的话始终回荡在她的耳畔,即便在梦里,她也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奶奶的话。“别怕”这两个字,就像奶奶编的五彩绳,始终印在她的心里。
为了让她能像村里的其他孩子,到了适龄去读书,奶奶养了猪,供她读书。她知道自己能进校门有多么的难。她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只要想一想奶奶的眼神,她便打消了那个念头。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学习是入了魔的学习,完全忘了身旁的一切,满脑子只有学习。她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她的努力也是有回报的。每个学期末,她总能捧回来一张奖状,那是对奶奶的辛苦的最好回报。在那个阶段,她只能那么做,只能以优异的成绩作为对奶奶的回报。她始终期盼着奶奶能长命百岁。这话,她对奶奶说过很多次。奶奶听了,啥也没说,只是笑个不停,笑完了,才对她说,只要她心里装着奶奶,就足够了。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奶奶,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奶奶始终是她的全部。要知道,没有奶奶,就没有她,还有她所拥有的一切。她是明白那些的。她一直鼓着劲,要让奶奶过上好日子,但老天爷太残忍了,残忍地夺去了她尽孝的机会。
奶奶没有等到若曦中专毕业的那一天。奶奶咽气的时候,眼珠子瞪得圆圆的,已经不能说话了,但嘴唇却在动。若曦紧紧握着奶奶那粗糙的大手,不断点头应着奶奶。她能看懂奶奶的唇语。奶奶的唇语只有两个字——别怕。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要遇到困难,或者到了身心疲惫的时候,只要想想奶奶一直挂在嘴边的那两个字“别怕”,她顿时觉得自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多么大的困难,她也不怕。她很坚强,也必须坚强,她和旁人不同,旁人有家人可以依靠,但她没有,她只能靠自己。奶奶去了,她起初觉得自己一下子从天堂跌到了地狱,她觉得周围总是黑漆漆的,看不到一丝的阳光。奶奶马上飞到她的跟前,对她说“别怕,别怕”,她马上看到了光明,她也顿时觉醒了。她常常对自己说“别怕,别怕”,不仅仅是遇到困难时在心里说,有事没事也那么说。她是在鼓励自己,也是在追思奶奶。奶奶留给她的,除了那句“别怕”,就是“五彩绳”,很显然,分量是很重、很重的,意义也是很深远、很深远的。奶奶临终那年端午编织的五彩绳,她一直珍藏在贴有心的铁盒子里,压在她的行李箱里,她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她不敢戴在手腕上、脚腕上,她怕万一丢了,就太对不住奶奶了。她一个人过得很苦,需要安慰和关怀,但又没有亲人,只能靠记忆里的点点滴滴来暖热她那需要安慰的冰冷的心。她需要关怀,太需要了。每时每刻都在想,都在期盼,期盼着有个人能站在身旁,安慰她几句。她更渴望有肩膀可以依靠,依靠一辈子,让天堂里的奶奶不再为她担心。奶奶去了,但她坚信,奶奶肯定还记挂着她。
夜里,若曦准会梦到奶奶。梦见奶奶带着她去一个天天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的地方。那里是很美、很美的,有一片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巨大的草甸子,一群牛羊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吃饱了就躺在草地上望着不远处正在放风筝的孩子们。草甸子的四周是崭新的楼房,每间楼房的门口都有一道紧张忙碌着的身影。楼房的北边有一条小河,河边站了两排挺拔而茂密的白杨树。那里多风,哗啦啦的响声就像悦耳动听的曲子,总会趁着孩子们熟睡时盘旋回响在所有的房子上空。月亮出来了,躲在薄薄的云层后面偷偷地注视着大地上的一切,星星也一眨一眨地悬挂在半空中。夜色,美极了。若曦和奶奶坐在草地上,抬头望着星空。她们没说话,只是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她们的交流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没有一句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她们享受着属于她们的幸福时光。突然,奶奶长叹了一口气。她还没回过神来,也没来得及问问奶奶为何叹气,奶奶便没了影子,急得她带着哭腔大声呼唤着:“奶奶,奶奶,您在哪里,您在哪里……”
“亲爱的,又想奶奶了?”若曦感觉到有人在轻轻拉自己的衣袖,马上醒了过来,她揉了揉眼睛,见自己正躺在床上,身旁是未婚夫洋洋,她又想起了往事,小声抽搐着,眼角马上涌出了两行泪珠。
洋洋从口袋里掏出手帕为若曦擦着泪水:“别伤心了,有我在呢,奶奶在天上看着呢。你这么伤心,奶奶见了,是会很难过的。”
若曦不说话,只是在哭,一个劲地哭,好像真的受了很大的委屈。
洋洋明白若曦的心思,她之所以那么伤心,只有一个原因:奶奶看不见她的大喜日子,奶奶也没等到她有能力尽孝的那一天。洋洋安慰了若曦一会儿,突然听见有人在门口喊他帮忙,紧接着听到了熟悉的脚步声,他回应了,和她说了几句话,就去忙了。望着他离开的背影,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奶奶,太想了,已经想得有些疯狂了。但奶奶真的去了,不可能站在她的面前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一个星期后的周末,是洋洋和若曦的大喜日子。按理说,这是喜事,是应该高兴的,但她却时不时地在家里哭个不停。她太想奶奶了,天天想,夜夜想,差点想出病来。伤心了一阵子,她擦干了泪水,从床上起来了,简单洗漱后,穿戴整齐出了门。户外有风,秋风正轻轻地柔柔地抚摸着她的脸,感觉爽快极了,就像小时候躺在奶奶的怀里一样。她漫无目的地走在户外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想着印在脑海里的陈年旧事。身旁不时有老乡擦肩而过。他们都喊她老师。她听了,脸微微一红,有点不好意思。昔日里的叔伯那么称呼,她起初是拒绝的,但他们始终那么称呼,日子久了,她只能无奈地、极不情愿地接受了。用他们的话说:她是孩子们的老师,受尊敬是应该的,按照曾经的礼数,是要受大礼(跪拜)的,礼貌称呼一声根本不算什么。
若曦中专毕业后,回到了家乡的村小学任教,按照她的成绩完全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地方。但她放弃了,坚定地回到了家乡。不为别的,只因那里有她熟悉的一切,那里的花花草草,每一块石头,每一座房子,每一张笑脸,都是她熟悉的;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奶奶的印记。奶奶去世的那年,她刚刚考上中专。学业是繁重的,学费也不少。她没有放弃学业的念头,满脑子只有一个信念:往前走,继续走,坚定不移地走。没了奶奶之后,除了清明及奶奶的忌日,她几乎不回家。她利用假期打散工,给学校周边的村子里的小学生补课,并勤工俭学,以及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领到毕业证的那一天,她的心里别提有多么的轻松了,她含着热泪在校园里慢慢走着。三年了,校园里的一切对她来说却是有些陌生的。她苦笑着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在心里回味着和奶奶往日里的点点滴滴,还有她在那里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校园里的风景是很美的,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当季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移步换景。她走马观花般地在校园里走了走,便离开了,头也不回地走了,回到了村子里的小学。
村小学和若曦就读的中专相比,落后了很多。教室里的黑板坑坑洼洼的,地面是纯土,没有铺任何东西,桌子、凳子很多是破旧的,同学们稍微一动,吱吱呀呀的响声就会传遍整个教室。若曦站在讲台前,望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千。同学们的眼睛里,除了渴望还是渴望,和她当年完全一样。窗外,是乡亲们,他们的眼神里也充满了期盼。她长舒了一口气,开始讲课。她为同学们讲了一堂很生动的语文课。那堂课的内容是课本里没有的,是属于她的故事。她讲了自己和奶奶的一路走来以及多年以来的众多人生感悟。故事,平平淡淡,对她来说,却是有意义的;对竖着耳朵认真倾听的同学们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对窗外的乡亲们而言,也是有意义的。她从村子里走了出去,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要想走出去,要想见识到更加精彩的世界,要想彻底改变眼前的落后面貌,只有一个途经——好好学习,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堂课,大家听得很认真。没人说话,没人做小动作,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的,眼睛没眨一下,他们听得很认真。不仅仅他们在认真听,校园里的树木、房子、花花草草也在听,在天空中飞翔着的鸟儿也不飞了立在户外的树枝上听。天地间的一切仿佛都不动了,只有若曦在讲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