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秦桥(散文)
一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远接海天。古人认为,太阳就是从海之尽头跳出来的,与日共舞,就是与神神会,于是,秦始皇来了,他想抱住这个一直光辉永恒的太阳。
于“天尽头”处,断崖万丈,截住前路。无愧“始皇”之名,他邀海神合力,驱石搭桥,于是,“秦桥”成,踏桥观日。千年遗迹,历沧海桑田,如今还在?
沿着荣成湾刻画的犬牙交错、万曲千嶂的海岸走去,黄海水浅缓吻岸,温柔得宛若一大杯老黄酒,陶醉着我们不再沉重的步履。
公元前,始皇帝可没有我这样如闲庭信步般,而是驱辇直奔,哦,他兵戈累年,国务累叠,哪还有心思流连一路美景。
在古人的眼界里,世界是有尽头的,于是在海天相接的成山头处,戛然而止,李斯曰:“天尽处矣!”但始皇之力,从无穷尽的概念。
拔海峭立的天尽头石崖,染着岁月的颜色,泛着苍黄,书写着岁月的本色,在这里,岩石所记载的岁月,似乎从来不褪色,我想,再褪色会褪成什么样,已经不可色变了。
我被天尽头高耸的巨石擎在上面,澎湃的波浪击石声与掠过海面簇簇浪花的鸥鸣声交汇着,颇有长短歌的韵味。美景当前,我唯有欣赏的虔诚与恣意,不想再越雷池一步。窜起的浪花,洒下微雨,氤氲出淡淡的雾气,真想伸手挽起那虚幻的层层白纱。继续想象,脚下的岑岩,雾里的渺水,影影绰绰有白帆点点,或是浪花在做着造型,缥缈迷蒙。我想起了水墨画大师黄君璧的《青山绿水一帆悬》的水墨丹青,巨大的竖幅,恰似从天尽头处摘下来的一样。墨彩濡染的背景已经勾住了我的眼光,摄住了我的心绪,我走不出这幅画,也不能走进画中,只能做一个风景的旁观者。是画外还是画中,我无法定位。
二
当年的始皇却不是这样。迷雾遮不住他的望眼,浪花不可踏足,他要在浪花之上建造一座桥,将大海变为坦途,通往不曾抚摸的太阳巢窠,捧着一朵不灭的火球。日抱“绣球”,多么大的诱惑啊。
也许在“秦桥”处不适合一人舞袖临风,记得始皇帝周围一干人马,所以演绎出一个千年不老的故事,如今雕塑在岸边的像,展示的就是群雄百态。
李商隐的诗句对爱情很有穿透力,也还是被始皇帝的奇思妙想、斗胆惊天之举震惊了,为此吟诗: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看看,在唐代,这桥还姓“石”,名“石桥”;直到清代的史料里才发现给了这石桥一个文绉绉的诗意名字:秦桥遗迹。于是,桥认了“秦”姓。也对,认祖归宗,始皇帝才是这桥的传说的主人公。
据传说,起初始皇为观日而造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感念其恩惠,求见,始皇身边的巧工则偷画神貌,神大怒,责其回去,此时始皇踏桥入海四十里许。始皇转身之际,桥崩,只留下近岸处断桥约数丈。《三齐略记》记载了这个故事。造桥几月有余,随行文武重臣皆为民工。关于造桥的意义,有很多版本,细节已经不重要了。
李商隐的诗涉及两个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根据。山东龙口人徐福是一名方士,特地为始皇如此劳苦寻长生药,人们猜测,“吾皇万岁”的经典恭维语也来自徐福。造桥时日漫长,连推拿按摩“佳手”麻姑也为之“搔背”摩腰。“猎艳天下”,始皇帝已经不能满足佳丽三千、拥堵宫阙的繁盛景象了。秦始皇功罪自有评说,但天尽头处造桥之举,当为那时之义举善政,所以李商隐还感叹一番,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据说,造桥期间,始皇改变了意图,他想开拓海上壃土,让太阳居处的人也踏桥而登大秦之海岸。如果说秦统天下算一段挥戈史,那么,造桥之后当为“仁化”史。可惜始皇再来天尽头,未能活着回到长安。不然,秦史会被改写的。
历史从来不允许我们“假如说”,只能传说演绎,或许,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悬念。我们在探求文化精髓的途径上,便有着无穷的魅力。
三
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不必有所顾忌地演绎了。始皇帝站在天尽头一带“观日长廊”上,并非无聊,也不是一时动了孩子气,更不是耍一耍霸主威风。我面对秦桥,放远思绪,倒是为始皇帝“逢水架桥”的壮举震撼了。
我相信,这是一次文明的触角碰触到海中名不见经传的礁石,于是顽石成了一个有温度的传唱不衰的故事。彼岸,在多少人眼中都是一个杳渺的梦,况且始皇的太阳梦,远得更是离谱。或许,这是后世人们借助的一个故事来表达悠远的梦想,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的姓氏就不仅仅姓“秦”了,是属于所有看到“秦桥”而怀想古远的人。
鲁迅在他的《伤逝》里曾经说过:“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秦始皇大概是没有这样的发现,也没有在犹豫里让梦死于胎中,这既有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也有敢为天下先的履行。再短的路,迈不开双脚,也无法抵达彼岸。始皇退回来了,岸边的礁石成为秦桥,纪念这次探访之旅的失败。
“秦桥遗迹”的说法始于清代,列“荣成八大景之一”,“遗迹”是遗留下来的古迹的意思,而考究起来,这是一处并非古迹的“古迹”。秦桥并非是人文景观,乃是天然而存的自然景象,形象地说就是鬼斧神工,按今人的概念,应该是“名胜”。“遗迹”也是天公所遗,能够在几块礁石上刻上神奇的传说而流传至今,称其“遗迹”也不可厚非。一块礁石,写着一个故事,流传着一段传说,沾上帝王的光芒,成为一个文明的符号,我宁愿相信是“遗迹”而非名胜了。
关于礁石成“桥”之说,清人张本大在他的《秦桥赋》里认为是“巨石参差”而疑似桥。在《三齐略记》里还有“鞭石为桥”、“提一食以填之”而为桥的说法。我想,既然是近乎神话的传说,也就不必考究哪一个说法更真实了。
从现实到梦想,中间的距离说不出有多长,但意志的力量可及便可到达,这是秦桥留给我们的磅礴怀想。
四
桥,是一个最具温度最有想象力的字眼,凡无法企及者,皆可架桥以达。我想,秦之前,一定有过不少的桥,如灞桥伤别,西渭桥(咸阳桥)上兵车行,都可佐证。始皇面对浩瀚的大海而做造桥的冲动,我想,这是何等的气魄!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太阳;海途再遥远又怎样,搭起一座桥,就更接近彼岸,更接近日帝之巢。秦桥,此时与天空幻出的那道彩虹就没有了天壤之别、云水之异了。
我不知即将开建的蓬瀛至大连的海底隧道的宏伟设想是否是回答始皇不曾实现的梦想,我将隧道看成了海底之桥。再远的距离,只要我们将两段连接起来就构成一段桥的故事和壮举。
宋时风雨如晦,右丞相文天祥身处淼海,千年一哀:“零丁洋里叹零丁”,今人用“一桥飞架东西”的长度证明了桥的意义,宛若游龙探海的港珠澳大桥,将桥的概念演绎得气贯长虹。
桥,历来是以榜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起于隋朝的赵州桥,一拱1400年;刻印着耻辱弹痕的卢沟桥,依然诉说着过往,将长长的脊梁铺设在永定河上。秦桥,局促了,但它的启迪意义,并不狭隘,我不知后代造桥者是否奉秦皇为鼻祖,但在中国桥梁史上,应该是很遥远的一笔,虽痕迹已经模糊了,但它证明了连接两端可以实现梦想的命题。
海风习习,波澜此时沉静了,让我可以无声地遥想既往。想象的船,在梦境里穿行,几千年的时光仿佛有意跳落在脚下的秦桥上。
仿佛天尽头所有的风物风光,都给秦桥做了“护桥”者。天尽头碑,俨然是秦桥的桥头柱;饮马池系住了气喘吁吁的马,秦桥邀人踏足;从“日主祠”迈出的脚步,已经踩在了秦桥头。始皇、徐福、李斯、汉武帝一干人,立于桥头,因桥而不再转身。尤其是邓公(民族英雄邓世昌),秉剑马步,站立桥头,当年曾经秦桥上一喝,威震倭寇。秦桥上一声断喝,再传风骨厉声。
五
秦桥上再也听不见秦时歌了,因为巨大的潮汐,时代的涌浪,卷着澎湃从秦桥上一次次漫过,如今,潮水漫涌,一遍遍抚摸着苍老的秦桥,赤色的桥色,几千年不褪,多么像我中华所崇尚的图腾颜色。我醉了,沿着斜挂在岩壁上的逼仄路径,站在了秦桥这端,与历史风云、因桥而来的人物,做了一次对接神会,我惊叹这段奇缘,桥,连接的岂止是无限的时空,还有我的一颗怀古之心。
惊涛拍岸,到此则被秦桥拦住,水啊,可漫金山,却不没桥。四根石柱,巍然笔挺两端,真是“立如砥柱,峭若铦锋”;无波时则静卧之鲲髻,凌波历险,那就伏鲲之脊,如此暖意驮行,别无奢求。碣石千载,让波澜时惊时乖。我惊叹,桥可吞流,亦可息波,不然为何人们总是喜欢搭一座心桥,令彼此心心相印。
世上的桥,永远傲视惊涛骇浪,而沉醉于烟波浩渺。一座神似的秦桥,赤石拔挺,与那忽断忽连的波浪吞吐相戏。我不顾打湿鞋子,将脚伸进海水,来了一次“秦桥濯足”。
岸边一商贩见我痴迷秦桥流连不返,向我推介铜雕“秦桥遗迹”,我想起苏东坡莅临荣成文石滩所写的诗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此石是文石。我将秦桥置书案,笔下文字可越桥。于是,收得秦桥一座,我看着秦桥可跨海,可摸日。有时候想,无论何事,我都可充当一座桥,也将岁月的风景搬上我案上那座小小的秦桥。这样,我可在桥下看风景了,诗人说,我站在桥上看风景……那么我变一个方位角度,或许可以寻觅到不一样的诗意。
我忽然又想起始皇造桥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故事说,秦始皇是猪身,天天背石造桥,终不能修成仙桥,所以李商隐也嘲弄他让麻姑搔背,结果麻姑勃然大怒,气得双目流血,将那桥石染赤,始皇再也不敢胡言乱语。
有了秦桥的遗存,就像一部古老的线装书,谁也不忍拆断那装订书页的麻绳,想给那段沧桑的历史一些轻快的色彩。民间对一个古人的评价,不一定费心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儿,言传的故事,有着幽默和褒贬,期待良善,贬斥邪恶,历来是传说的永恒主题。
谁也不会认为“秦桥遗迹”是一个千年的谎言,不管怎么演绎,还是不去怀疑它的真实存在,不是石头与桥的形似,而是一种桥文化赋予了礁石以灵性。历史将传说打磨成文化,文化也成了鲜活的历史,桥样的礁石就承载了历史和文化,比教科书还生动。
我觉得秦桥就是一本竖立的书,从来都是打开着书页,读不懂,不去读,才是无知。当年的甲午海战,倭寇也听说此海有秦桥,他们想踏桥践踏我中华圣地,但寇舟未达,就被海浪吞噬。他们北往三十里,选了“刘公岛”,以为“刘公”好欺骗,哪知丁汝昌在站在刘公身后的武将,宁可玉碎,也要守护安宁的海疆。那年我穿过满壁弹痕的宛平城的城门,踏上光滑如鉴的卢沟桥桥面,突然生出一个感觉:那里可“卢沟晓月”,却不能“卢沟蒙尘”。
秦桥处,可以浪漫,但绝不可撒野!秦桥的跨海之路,永远是给追求美好以启迪的,而并非踏桥胡作非为。
岁月的流逝是把握不住的,但可以将其聚集一起,做一次超越,来一次编织,于是我们的思想就丰富了,情感就沉厚了。这是做一个“后来人”的优惠。
一处人文的风景更有生命力。秦桥,我们可以从它的一端超越过去,也将从另一端奔向未来。如此,秦桥就是一个坐标,一个有着故事的坐标,沧桑在秦桥上过往成了短暂的瞬间,畅想因秦桥还会绵绵相生。
风景的意义,不仅是好看,还可以牵住历史,摄住我们的心。秦桥就是这样的风景。
每一处风景,只有一个人走进去做人文解读,有了自己的悟性,融入了情感,那风景对这个人而言才有意义。你是这个人吗?秦桥,永远不是只有一个主题,它的鲜活,百读不厌,每读都会给人无尽的遐想。
秦桥,是一座无法在其上行走的桥,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千年思绪随风登桥。
我常想,叱咤风云的气魄源自什么?应该是胸藏万壑千峰,于是才有了奇幻莫测的故事。我始终认为,始皇帝的下一个梦想是写在这秦桥上的。
我们的祖先充满奇特的想象力和璀璨的梦想,如今,我们也正手持梦想之炬,照彻未来。如此,秦桥的又生出更现实的意义了。
2020年8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