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秦桥(散文)

精品 【浪花】秦桥(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8发表时间:2020-08-22 06:35:48
摘要:秦桥,位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山东的胶东半岛天尽头处,有着很多传说,解读秦桥者很多,怀才抱器踏桥赏景,思绪万千,于是写作此文,怀古飞思。

【浪花】秦桥(散文)
   一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远接海天。古人认为,太阳就是从海之尽头跳出来的,与日共舞,就是与神神会,于是,秦始皇来了,他想抱住这个一直光辉永恒的太阳。
   于“天尽头”处,断崖万丈,截住前路。无愧“始皇”之名,他邀海神合力,驱石搭桥,于是,“秦桥”成,踏桥观日。千年遗迹,历沧海桑田,如今还在?
   沿着荣成湾刻画的犬牙交错、万曲千嶂的海岸走去,黄海水浅缓吻岸,温柔得宛若一大杯老黄酒,陶醉着我们不再沉重的步履。
   公元前,始皇帝可没有我这样如闲庭信步般,而是驱辇直奔,哦,他兵戈累年,国务累叠,哪还有心思流连一路美景。
   在古人的眼界里,世界是有尽头的,于是在海天相接的成山头处,戛然而止,李斯曰:“天尽处矣!”但始皇之力,从无穷尽的概念。
   拔海峭立的天尽头石崖,染着岁月的颜色,泛着苍黄,书写着岁月的本色,在这里,岩石所记载的岁月,似乎从来不褪色,我想,再褪色会褪成什么样,已经不可色变了。
   我被天尽头高耸的巨石擎在上面,澎湃的波浪击石声与掠过海面簇簇浪花的鸥鸣声交汇着,颇有长短歌的韵味。美景当前,我唯有欣赏的虔诚与恣意,不想再越雷池一步。窜起的浪花,洒下微雨,氤氲出淡淡的雾气,真想伸手挽起那虚幻的层层白纱。继续想象,脚下的岑岩,雾里的渺水,影影绰绰有白帆点点,或是浪花在做着造型,缥缈迷蒙。我想起了水墨画大师黄君璧的《青山绿水一帆悬》的水墨丹青,巨大的竖幅,恰似从天尽头处摘下来的一样。墨彩濡染的背景已经勾住了我的眼光,摄住了我的心绪,我走不出这幅画,也不能走进画中,只能做一个风景的旁观者。是画外还是画中,我无法定位。
  
   二
   当年的始皇却不是这样。迷雾遮不住他的望眼,浪花不可踏足,他要在浪花之上建造一座桥,将大海变为坦途,通往不曾抚摸的太阳巢窠,捧着一朵不灭的火球。日抱“绣球”,多么大的诱惑啊。
   也许在“秦桥”处不适合一人舞袖临风,记得始皇帝周围一干人马,所以演绎出一个千年不老的故事,如今雕塑在岸边的像,展示的就是群雄百态。
   李商隐的诗句对爱情很有穿透力,也还是被始皇帝的奇思妙想、斗胆惊天之举震惊了,为此吟诗:
   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看看,在唐代,这桥还姓“石”,名“石桥”;直到清代的史料里才发现给了这石桥一个文绉绉的诗意名字:秦桥遗迹。于是,桥认了“秦”姓。也对,认祖归宗,始皇帝才是这桥的传说的主人公。
   据传说,起初始皇为观日而造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感念其恩惠,求见,始皇身边的巧工则偷画神貌,神大怒,责其回去,此时始皇踏桥入海四十里许。始皇转身之际,桥崩,只留下近岸处断桥约数丈。《三齐略记》记载了这个故事。造桥几月有余,随行文武重臣皆为民工。关于造桥的意义,有很多版本,细节已经不重要了。
   李商隐的诗涉及两个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根据。山东龙口人徐福是一名方士,特地为始皇如此劳苦寻长生药,人们猜测,“吾皇万岁”的经典恭维语也来自徐福。造桥时日漫长,连推拿按摩“佳手”麻姑也为之“搔背”摩腰。“猎艳天下”,始皇帝已经不能满足佳丽三千、拥堵宫阙的繁盛景象了。秦始皇功罪自有评说,但天尽头处造桥之举,当为那时之义举善政,所以李商隐还感叹一番,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据说,造桥期间,始皇改变了意图,他想开拓海上壃土,让太阳居处的人也踏桥而登大秦之海岸。如果说秦统天下算一段挥戈史,那么,造桥之后当为“仁化”史。可惜始皇再来天尽头,未能活着回到长安。不然,秦史会被改写的。
   历史从来不允许我们“假如说”,只能传说演绎,或许,这是历史给我们的悬念。我们在探求文化精髓的途径上,便有着无穷的魅力。
  
   三
   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不必有所顾忌地演绎了。始皇帝站在天尽头一带“观日长廊”上,并非无聊,也不是一时动了孩子气,更不是耍一耍霸主威风。我面对秦桥,放远思绪,倒是为始皇帝“逢水架桥”的壮举震撼了。
   我相信,这是一次文明的触角碰触到海中名不见经传的礁石,于是顽石成了一个有温度的传唱不衰的故事。彼岸,在多少人眼中都是一个杳渺的梦,况且始皇的太阳梦,远得更是离谱。或许,这是后世人们借助的一个故事来表达悠远的梦想,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的姓氏就不仅仅姓“秦”了,是属于所有看到“秦桥”而怀想古远的人。
   鲁迅在他的《伤逝》里曾经说过:“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秦始皇大概是没有这样的发现,也没有在犹豫里让梦死于胎中,这既有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也有敢为天下先的履行。再短的路,迈不开双脚,也无法抵达彼岸。始皇退回来了,岸边的礁石成为秦桥,纪念这次探访之旅的失败。
   “秦桥遗迹”的说法始于清代,列“荣成八大景之一”,“遗迹”是遗留下来的古迹的意思,而考究起来,这是一处并非古迹的“古迹”。秦桥并非是人文景观,乃是天然而存的自然景象,形象地说就是鬼斧神工,按今人的概念,应该是“名胜”。“遗迹”也是天公所遗,能够在几块礁石上刻上神奇的传说而流传至今,称其“遗迹”也不可厚非。一块礁石,写着一个故事,流传着一段传说,沾上帝王的光芒,成为一个文明的符号,我宁愿相信是“遗迹”而非名胜了。
   关于礁石成“桥”之说,清人张本大在他的《秦桥赋》里认为是“巨石参差”而疑似桥。在《三齐略记》里还有“鞭石为桥”、“提一食以填之”而为桥的说法。我想,既然是近乎神话的传说,也就不必考究哪一个说法更真实了。
   从现实到梦想,中间的距离说不出有多长,但意志的力量可及便可到达,这是秦桥留给我们的磅礴怀想。
  
   四
   桥,是一个最具温度最有想象力的字眼,凡无法企及者,皆可架桥以达。我想,秦之前,一定有过不少的桥,如灞桥伤别,西渭桥(咸阳桥)上兵车行,都可佐证。始皇面对浩瀚的大海而做造桥的冲动,我想,这是何等的气魄!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太阳;海途再遥远又怎样,搭起一座桥,就更接近彼岸,更接近日帝之巢。秦桥,此时与天空幻出的那道彩虹就没有了天壤之别、云水之异了。
   我不知即将开建的蓬瀛至大连的海底隧道的宏伟设想是否是回答始皇不曾实现的梦想,我将隧道看成了海底之桥。再远的距离,只要我们将两段连接起来就构成一段桥的故事和壮举。
   宋时风雨如晦,右丞相文天祥身处淼海,千年一哀:“零丁洋里叹零丁”,今人用“一桥飞架东西”的长度证明了桥的意义,宛若游龙探海的港珠澳大桥,将桥的概念演绎得气贯长虹。
   桥,历来是以榜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起于隋朝的赵州桥,一拱1400年;刻印着耻辱弹痕的卢沟桥,依然诉说着过往,将长长的脊梁铺设在永定河上。秦桥,局促了,但它的启迪意义,并不狭隘,我不知后代造桥者是否奉秦皇为鼻祖,但在中国桥梁史上,应该是很遥远的一笔,虽痕迹已经模糊了,但它证明了连接两端可以实现梦想的命题。
   海风习习,波澜此时沉静了,让我可以无声地遥想既往。想象的船,在梦境里穿行,几千年的时光仿佛有意跳落在脚下的秦桥上。
   仿佛天尽头所有的风物风光,都给秦桥做了“护桥”者。天尽头碑,俨然是秦桥的桥头柱;饮马池系住了气喘吁吁的马,秦桥邀人踏足;从“日主祠”迈出的脚步,已经踩在了秦桥头。始皇、徐福、李斯、汉武帝一干人,立于桥头,因桥而不再转身。尤其是邓公(民族英雄邓世昌),秉剑马步,站立桥头,当年曾经秦桥上一喝,威震倭寇。秦桥上一声断喝,再传风骨厉声。
  
   五
   秦桥上再也听不见秦时歌了,因为巨大的潮汐,时代的涌浪,卷着澎湃从秦桥上一次次漫过,如今,潮水漫涌,一遍遍抚摸着苍老的秦桥,赤色的桥色,几千年不褪,多么像我中华所崇尚的图腾颜色。我醉了,沿着斜挂在岩壁上的逼仄路径,站在了秦桥这端,与历史风云、因桥而来的人物,做了一次对接神会,我惊叹这段奇缘,桥,连接的岂止是无限的时空,还有我的一颗怀古之心。
   惊涛拍岸,到此则被秦桥拦住,水啊,可漫金山,却不没桥。四根石柱,巍然笔挺两端,真是“立如砥柱,峭若铦锋”;无波时则静卧之鲲髻,凌波历险,那就伏鲲之脊,如此暖意驮行,别无奢求。碣石千载,让波澜时惊时乖。我惊叹,桥可吞流,亦可息波,不然为何人们总是喜欢搭一座心桥,令彼此心心相印。
   世上的桥,永远傲视惊涛骇浪,而沉醉于烟波浩渺。一座神似的秦桥,赤石拔挺,与那忽断忽连的波浪吞吐相戏。我不顾打湿鞋子,将脚伸进海水,来了一次“秦桥濯足”。
   岸边一商贩见我痴迷秦桥流连不返,向我推介铜雕“秦桥遗迹”,我想起苏东坡莅临荣成文石滩所写的诗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此石是文石。我将秦桥置书案,笔下文字可越桥。于是,收得秦桥一座,我看着秦桥可跨海,可摸日。有时候想,无论何事,我都可充当一座桥,也将岁月的风景搬上我案上那座小小的秦桥。这样,我可在桥下看风景了,诗人说,我站在桥上看风景……那么我变一个方位角度,或许可以寻觅到不一样的诗意。
   我忽然又想起始皇造桥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故事说,秦始皇是猪身,天天背石造桥,终不能修成仙桥,所以李商隐也嘲弄他让麻姑搔背,结果麻姑勃然大怒,气得双目流血,将那桥石染赤,始皇再也不敢胡言乱语。
   有了秦桥的遗存,就像一部古老的线装书,谁也不忍拆断那装订书页的麻绳,想给那段沧桑的历史一些轻快的色彩。民间对一个古人的评价,不一定费心选择一个合适的词儿,言传的故事,有着幽默和褒贬,期待良善,贬斥邪恶,历来是传说的永恒主题。
   谁也不会认为“秦桥遗迹”是一个千年的谎言,不管怎么演绎,还是不去怀疑它的真实存在,不是石头与桥的形似,而是一种桥文化赋予了礁石以灵性。历史将传说打磨成文化,文化也成了鲜活的历史,桥样的礁石就承载了历史和文化,比教科书还生动。
   我觉得秦桥就是一本竖立的书,从来都是打开着书页,读不懂,不去读,才是无知。当年的甲午海战,倭寇也听说此海有秦桥,他们想踏桥践踏我中华圣地,但寇舟未达,就被海浪吞噬。他们北往三十里,选了“刘公岛”,以为“刘公”好欺骗,哪知丁汝昌在站在刘公身后的武将,宁可玉碎,也要守护安宁的海疆。那年我穿过满壁弹痕的宛平城的城门,踏上光滑如鉴的卢沟桥桥面,突然生出一个感觉:那里可“卢沟晓月”,却不能“卢沟蒙尘”。
   秦桥处,可以浪漫,但绝不可撒野!秦桥的跨海之路,永远是给追求美好以启迪的,而并非踏桥胡作非为。
   岁月的流逝是把握不住的,但可以将其聚集一起,做一次超越,来一次编织,于是我们的思想就丰富了,情感就沉厚了。这是做一个“后来人”的优惠。
   一处人文的风景更有生命力。秦桥,我们可以从它的一端超越过去,也将从另一端奔向未来。如此,秦桥就是一个坐标,一个有着故事的坐标,沧桑在秦桥上过往成了短暂的瞬间,畅想因秦桥还会绵绵相生。
   风景的意义,不仅是好看,还可以牵住历史,摄住我们的心。秦桥就是这样的风景。
   每一处风景,只有一个人走进去做人文解读,有了自己的悟性,融入了情感,那风景对这个人而言才有意义。你是这个人吗?秦桥,永远不是只有一个主题,它的鲜活,百读不厌,每读都会给人无尽的遐想。
   秦桥,是一座无法在其上行走的桥,但是可以让我们的千年思绪随风登桥。
   我常想,叱咤风云的气魄源自什么?应该是胸藏万壑千峰,于是才有了奇幻莫测的故事。我始终认为,始皇帝的下一个梦想是写在这秦桥上的。
   我们的祖先充满奇特的想象力和璀璨的梦想,如今,我们也正手持梦想之炬,照彻未来。如此,秦桥的又生出更现实的意义了。
  
   2020年8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7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秦桥”是“荣成”八大景之一,作者没有把过多的笔墨花费在对旅游胜地的景物详细介绍上,着力所观、所感、所思,倾注一种强烈的人生情怀和生命感悟,把自然之趣、文化之趣、哲学之趣融合在了一起。本文章行文奇妙独到,实属创新!文章开篇虽寥寥数笔,一幅灵动的浩渺无垠,海上日出之画扑面而来。文中穿插民间故事,穿插史料记载,丰富了“意象”内涵,增强了“秦桥”的神奇色彩。从历史材料中汲取智慧,作者以自己的心灵去复苏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让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如在眼前。作者对实景描摹精细,用语生动,让读者仿佛听见了大海轻呤,看见潮水涨落有致,看见了高耸的巨石,浪花在眼前翻滚,海鸥欢唱,令人生发神往之情。在实写同时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显出已逝之景,并引发联想想象创造出未来之新景象。虚实相生,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达到了“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效果。文章有厚重的历史、不朽的文人、经典的诗词,大气脱俗,洋溢着厚实的文化底蕴,见识独到而深刻,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语言典雅优美,内蕴丰富,句式灵动摇曳,值得反复诵读。原谅小编这次编按简单,因觉得无论怎样写都是多余,只有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方可领会其中精髓!力荐再三品读!问候作者祝安!【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824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8-22 06:55:13
  “秦桥”,在读之前,我以为是一座与“九大桥”有着丝丝连连的关系,是“十大桥、十一大桥……”?都不是,是块礁石,胶东八大遗迹之一。哈哈,太美了!感谢投稿浪花,辛苦了!湘莉敬茶一盏,遥握问好,谨祝一切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08:02:31
  在天之涯的“天尽头”风景区的秦桥遗迹,属清代统称的荣成八大景之一,很特别,是自然景观,却成了人文遗迹,于是引起了我的探究,希望解读出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意义。湘莉老师的编按,提要概括,陈述精当,美词甚多,谢谢鼓励。遥握,谨祝秋安。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8-22 07:14:00
  秦桥是八大遗迹之一,看来怀才老师还要写剩下的七大“名胜”。我调动我所有的脑细胞也无法想象怀才老师会怎么写剩下的七大名胜,太厉害了,文章进入“无法”境界!不说了,静待佳文吧!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08:05:03
  有些景观实在难以让我们想象了,比如“百丈悬崖”,其实在现在看来就是一处不起眼的峭壁了,我常常想,今人的伟大成就是古人不能企及的,也是不可想象的。谢谢湘莉老师的期待,我努力吧。谨祝笔健。
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22 07:15:40
  非常奇特的桥,在远古与现实之间架设着。历史的积淀是那么的深重,于我们的眼中却又那么的轻飏,在这中间,这座桥的意义己经非同一般了。文章的厚味来自于老师的阅历,这座桥在心里横亘己久,可谓烂熟于心。正如那句活,修文先修心,当是这个道理。为老师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08:07:42
  是啊,秦桥是一座很特别的桥,不同于鸭绿江上的那座断桥,历史在桥上,等我们去解读。谢谢孤独老师到访留墨,给小文深情鼓励。还一如既往地期待孤独老师的“森林系列”,在森林里穿行,在穿行里,寻觅属于我的那棵树。遥握,问候金秋安好!
4 楼        文友:岚亮        2020-08-22 09:21:42
  我刚写了百丈漈,怀才兄长的《秦桥》便隆重登场了,都是各自故乡的景象,可谓心有灵犀。成山之东,惊涛拍岸之处,乃天尽头。令人羡慕啊,日神栖居之所,姜太公来过,秦始皇两次留下足迹,汉武大帝留下《赤雁歌》。当然,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秦桥了。秦桥从历史长河的浅处走来,又朝岁月的深处走去,连接起来的不仅是陆地与大海,古老与现代,更为波澜壮宽的是几千年的激风云。秦桥伫立在烟波之上数千年了,桥上的石和桥下的水留流更久。我很想到秦桥走一趟,我想就那样站在秦桥上,置身于波涛汹涌之中,望海天一色,海风浩荡,也许脚窝能长出一个兵马俑来。扯远了。兄长之文,觅古思古,寓景抒怀,纵横交错,包罗万象,雄文一篇也。欣赏大作,大爱大赞!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10:59:16
  我读岚亮先生的《百丈漈》,深为先生将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文笔折服,情怀老而雄阔,印象甚深。《秦桥》是7月份我写好的一篇怀古小文,一直在琢磨润色,今天推出,得岚亮先生谬赞,甚喜。秦桥,天尽头处,历史典故,现代风云,岚亮先生所了解的比我的这个土著人还清晰,还丰富。非常佩服。天尽头处海底是否有兵马俑,不得知,但这里藏着一个梦想。所以我去解读始皇帝的为人不知的一面。并非歌功颂德,而是汲取历史文化中养料,希望达到这个目的。深谢岚亮先生雅评,怀才抱器盛情邀请先生莅临天尽头,踏上秦桥。遥握!
5 楼        文友:最美的诗意        2020-08-22 09:23:25
  好个秦桥,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最美的诗意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10:59:56
  谢谢诗意老师美评,盛情邀请你踏足秦桥,临风怀古。遥握。
6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0-08-22 10:15:53
  饿滴天,以前拜读怀才老师的“九大桥”,就让太阳严重滴羡慕嫉妒恨,如今,秦桥又隆重登场,此桥从历史长河中长来,又向岁月深处走去,连接着远古与现今。怀才老师用深情的笔墨,将秦桥的厚重文化底蕴和人生感怀融为一体,实为力作,读后有实地观上一念!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11:01:31
  感谢太阳社长拨冗到访留墨。谢谢您的美赞。怀才抱器小文试图去解读秦桥不一样的历史风味,怎奈笔力不劲,只能说些俗话了啊。期待太阳社长佳作,遥握,问安!
7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8-22 11:57:11
  作者怀古抚今,关于秦桥与始皇的故事真是动人心魄。一座桥,一块礁石,写满故事,装着遐思和展望。始皇威震天下,能为天下人之不可为,可秦桥未曾顺利建完,也是始皇带进陵墓的一大遗憾吧。全文意趣天成,想象奇特,夺人眼球。买的秦桥雕塑也成了寄托情怀的风景,看着想着,始皇、李斯……他们带着悠远的沧桑向我们走来,娓娓诉说着历史风云,震慑心魂!桥的一端连接着的历史属于过去,另一端系着的未来会更加壮美雄浑,令世人瞩目!佳作,文笔恣肆纵横,引经据典,引人入胜,给人以浑厚深远的视觉冲击,启人哲思!问候怀才老师中午好!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2 12:06:35
  始皇帝在胶东留下了错综复杂的足印,两次登临天尽头,去过烟台圈出养马岛,到过田横岛,他的疆域无限之大,我们关注的可能是他的兵马俑,而真正读懂这个人物,应该到各处去搜猎那些过往的风云,风云际会,但不是将故事对垒在一起,应该是让我们解读出不一样的历史价值。写这篇《秦桥》,我总想这样一个人物是怎样的情怀,如果仅仅以统一中国而定论他,可能有些局促,他不乏生动,也不少风韵。谢谢罗老师精墨点评,甚喜,以为鼓励,感谢。遥握,谨祝罗老师笔健。问候秋安!
8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8-23 14:38:28
  读怀才老师的美文,心里总有一股惆怅,就是不想动笔的冲动。心想,无论你怎样绞尽脑汁,千思万想,也写不出老师这种文采飞扬之万分之一二。真想罢笔,日日拜读老师文采。在别人看来,一座传说中的遗迹,秦桥。无非就是一座几乎风化的乱石堆砌的石头桥。而在老师眼里,确是一部恢弘的历史,曾经踏足此桥的历史人物,在老师妙笔生花中粉墨登场,生动感人,栩栩如生。老师以博古通今的笔触,把古今人物,人文历史,自然情趣,哲学感悟,解读的淋漓尽致。仿佛历史就是老师的笔下的演绎与复制。厉害了老师。多日不见,却跑到几千年的秦桥上浪漫去了。遥握平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3 15:06:26
  其实,我们都是文字的爱好者,在文字里踱步慢跑,就是想与之为伴,相遇江山,文字为媒,这个意义,不是看文字写得怎样摇曳生姿,且怀才抱器更以为习之的文章才是学习之范本,也生嫉妒了啊。文字,可以让我们的眼光不再错过,不再俗气,这些就足够了啊,是吧?学习习之老师点评,遥握!
9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8-23 22:53:55
  姓秦还是石?是桥还是礁?是历史还是神话?是壮举还是传说?苏东坡的回答是:“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那么,此石就是文石了,文字笔下可越桥。虽然无法在其上行走,但是“傲视惊涛骇浪”的桥样赤石从此就有了灵性。于是,“历史将传说打磨成文化,文化也成了鲜活的历史”。秦始皇驱辇直奔是为了踏桥观日,怀才老师闲庭信步是为了飞思怀古。“我认为,秦始皇的下一个梦想是写在这秦桥上的”。秦桥承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都写在这篇气势恢宏的桥文里了,岂是梅骨寥寥数语的点评能概括的。建议读者去欣赏,去品读怀才老师的原文,慢慢去领会其中的精髓吧。向怀才老师问好!为经典大作点赞!闻听怀才老师臂疾,不知安好否?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4 11:09:03
  读梅骨老师的美评,怀才抱器心神荡漾。很感谢您富于深度不乏美感的点评。我总想读出家乡景点的意义,不想流于一般的介绍。如果单看秦桥遗迹,实在是很普通,没有始皇帝的传说,没有历代名人的莅临,可能秦桥就是一个不起眼的礁石。这篇散文不涉及人物的历史功过的评判,只想表达对古迹的进一步认识。问候梅骨老师,期待您的佳作。遥握,问候金秋安好!
10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0-08-26 15:29:19
  一座桥,钩连了历史文化、人文情怀。融会贯通,内涵深重。老师眼里草木有情,佳作信手拈来。学习欣赏,祝老师秋安。敬茶。
小小莲儿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6 15:50:18
  秦桥,也是我多年思考的一个总结,江山给了我这个思考成文的地方,所以才读出秦桥的一些含义。谢谢莲儿老师美评,谨祝笔健。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