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透过灯谜看人生(散文)
小时候姐姐喜欢拿我逗趣,找一些简单的谜语叫我猜,猜对就有糖果吃。东北话猜谜语不叫猜谜语,叫“猜mei儿”,是一种儿化音的方言。也许是那时候的启蒙,对于这种游戏特别感兴趣。
一次在小学同学家里,看到一本关于猜灯谜的书,名字叫《灯谜入门》,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那段时间有空就去她家看这本书,被里面灯谜隐藏的暗喻吸引,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在逐渐的深入中,也懂得很多灯谜的格式,和它的传承。
住在山上那些年,每年的元宵节,林场都有灯谜竞猜活动。儿子大约六岁那会儿,正月十五早晨,八点多一点,跑到家里拉我去场部参加活动。小孩子总是那么单纯可爱,一路催促,拖拽,到场部还没开始,是九点开始。儿子跑进办公室,搬个小板凳出来坐那眼巴巴等着。
等负责的人把制作好的灯谜全部挂好,因为是白天的缘故,灯谜的制作不是用灯笼,而是用平时写对联的红纸,上面写上谜面,挂起来,猜的人可以摘下来,说出谜底去场部办公室对答案。
一说开始,儿子跐着小板凳,一通划拉,扯下来十多条,他也不会看都是关于哪一类的,就和抢糖果差不多,使劲往怀里扒拉。看着天真可爱的儿子,我是哭笑不得。记得当时猜出一条灯谜励五个一元硬币,就是哄孩子开心的营生。
这是我第一次正规出去猜灯谜,可能是第一次公开场合猜灯谜的缘故,至今还记得那些灯谜的谜面。不懂事的儿子,扯下来的竟然大半是关于中药名的灯谜。谜面:牧童——牛黄,偷梁换柱——木贼,妇女节前夕——三七,不知道——生地,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达海,低头思故乡——怀熟地,十人九死——独活。有一幅谜面是画,画的月牙,打古诗词一句,谜底:“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余下的就好猜了,场部的人名谜。
我猜到一个告诉儿子,他拿着跑进去领钱,结束的时候,羽绒服的口袋里满满当当的一元硬币。看着儿子两只小手捂着装钱的口袋,心满意足的样子,萌萌的可爱极了。心里瞬间充满暖意。那次以后,儿子收获许多小伙伴,我家也就成为他们的俱乐部。
儿子从小是个热心肠,无论看到谁需要搭把手,都会帮忙。上小学的时候,如果同学家里大人有事不在家,他都会邀请同学来家做客。几个小朋友纠缠着我教他们猜谜语,都是一些简单的动物谜语或者植物谜语,看着他们认真的小模样,我很开心。
每次我做好饭,儿子都和我商量:“妈妈,你们等一会儿吃饭呗,先出去溜达会儿,我和同学们先吃。”我故意逗他:“那为什么不一起吃呢?”他会说:“我怕我同学和你们一起吃饭,害羞吃不饱怎么办啊!”看着他那么一丁点就知道替别人着想,心里暖融融的很舒服。对于儿子这么可爱的要求,不可能不答应。
儿子有几个男同学比较调皮,在家里经常遭到体罚,惹祸多半跑我家来避难。甚至会说:“阿姨,我妈妈像你就好了。”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我很惭愧,和他们解释:“世上只有妈妈是最好的。阿姨对你们的那点好,代替不了你们的妈妈。你们还小,大了就会懂得的,这世上除了爸爸妈妈的爱不需要回报,别的爱都是相互的。”
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和问题孩子交朋友,我以为不然,只要正确引导不会出问题的。记得儿子和一个大他六、七岁的大朋友相处得很好,那孩子,在少管所关了三年,出来以后,朋友很少。小家伙经常和他在一起玩,其实我知道,但是没有阻拦。有一次,他问我:“妈妈,为什么他妈妈总骂他,‘你不学好’。还骂别的,可难听了。我也能带他来家里玩吗?”我对他说:“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没什么不可以的。”一来二去熟悉以后,我们吃饭他就跟着一起吃,他不但是儿子的朋友,也成了我的朋友。
熟悉以后,他和我说起那次犯错误用刀把人捅伤,就是因为在家里和妈妈吵架才出走的。去镇上时,正好同学和别人打群架,他因为心情不好,就跟着一起打群架,把人捅成重伤。为这,得到三年少管所的生活自己很后悔,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了。我和他讲,人一生难免犯错的,知道错了就要改正,因为错误产生的后果需要自己承担,别人替代不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目前很好,已经事业有成。
儿子小时候依赖性特别强,遇到什么事都说:“找我妈妈去!”这种依赖性吓得我不轻,既然知道就得想办法改变,我不可能跟着他一辈子,他要长大,有自己的生活,必须有独立精神,这种骨子里的东西得培养。古人云:“己若正,不令则行。己若不正,虽令则不行。”这段话为人父母的都该考虑一下。
知道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我尽量培养他独立的精神,以身作则,绝不含糊。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得培养他有足够的生存技能,只有这样,他才能很好的活下去,“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不会因为任何人改变。
他没有让我失望,从买房到结婚,再到媳妇生孩子,没用我操一点心,每件事都是自己去做的,偶尔有大事也只是问我该怎么办,告诉他怎么办以后,就不用我操心了。我家儿媳妇也特别懂事,此生能有这样的孩子们,我很欣慰。
这话说得和我要写的灯谜隔得很远,但是既然联想到,我不想删除,因为这些思绪和我的人生路密不可分,和人生的竞猜也密不可分。住在山场那些年,每次这样的活动儿子都得拉着我去参加。最危险的一次是,我做着饭呢,他回来没头没脑的拉着我就走,我忘了熄火,也忘记往锅里多加些水,结果烧干锅了。那次亏得邻居家有人过来把火熄灭了。
正月十五的时候东北还很冷,在山上烧的是劈柴,因为灶堂很大,火很旺,锅是那种大号的锅,放在砖砌成的灶上,那种火烧起来特别旺,特别危险,差点酿成大祸。我被邻居找到,一起回家看到那场景,儿子吓得哇哇大哭,一直和我道歉:“妈妈对不起,都是我不好。”看见他哭得“梨花带雨”的小模样,怎么能责怪呢?怪也该怪我。
灯谜的传承是因为元宵节,而在青岛要比别的地方热闹,青岛的糖球会就是在元宵节这段时间举行。每年各会场都有灯谜竞猜活动。在我卖玉米的边上就有一个会场。不忙的时候也去看看,偶尔猜上几条,领点奖品,聊以自慰。现在家里用的笔还是前几年猜灯谜的奖品呢。也有猜多了直接不给奖品的时候。我会一笑了之。
灯谜让我想到很多,适者生存适用于任何事情上,和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不随时随地提升自己,不充实自己,很快就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淘汰。所以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是不变的定律。
前几年猜灯谜特别有乐趣,现在那种味道已经消失了。说一下我的另一个糗事吧!一件并不光彩的往事。事情是这样的,糖球会的时候,我推着装满熟玉米的车子到糖球会上去卖货,进主会场之前要路过一家生活超市,要经过教会,教会边上就是猜灯谜的会场。糖球会上,各路口都是摆满的商品。我因为不务正业想去猜灯谜,又不能把手推独轮车放在路上,就想把车子放在超市门口不碍事的地方。结果我把车子放下刚转身,超市的老板就出来,用手指着我不知道嘟囔些啥!因为有一段距离,而且糖球会上特别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也没听清楚他具体嘟嘟囔囔的是啥,肯定是指责我的意思。没地方放车子,我也就放弃猜灯谜了。
最近几年,糖球会的灯谜竞猜基本不去了。原因有二:一是灯谜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核不单单是一些景物、人名、地名、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现在涉及到各行各业,甚至军事化学物理等等,不一而足。灯谜目前也已经融入一些外国元素。竞猜的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上涨,猜起来难度增大,更具挑战性;二是觉得灯谜和以前的竞猜不一样了。在猜的过程中很多人已经不用动脑筋了,看到谜面直接去百度搜,就算完成任务。灯谜现场,你会看到猜灯谜的以年轻人居多,看到一条灯谜的谜面就到手机百度上搜答案。更有一些年龄大的,直接打电话给家里人,让从网上搜。对于失去用脑的智力竞猜,哪有乐趣可言?这种活动已经乏味了。以至于现在很少参加这类活动,是因为我的大脑没有电子设备反应快,也是不想看到变味的灯谜竞猜左右自己的思维,所以选择放弃。
最后只能说一句:“再见了,我曾经喜欢的灯谜竞猜!”
(原创首发)
还是猜灯谜好玩。
拜读学习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