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网脚拾遗(散文)
网脚拾遗,在当地渔民中,叫做“捉网脚”或者“捡网脚”。“捉网脚”就是在渔民抓完围网鱼兜里的鱼后,外围浅水里,有很多鱼类没有被退潮带入网兜里,遗留在围兜外面,这些鱼是可以让大家抓的,这就是“捉网脚”或“捡网脚”,说得洋气点就是“网脚拾遗”。“捉网脚”也是当地民众赶海的一项主要活动,而且是一个大型活动。每当这个时候,男女老幼,人人出动,海滩上抓鱼、捞鱼的场景好不热闹。
围网捕鱼是北部湾一带,渔民最常见的捕鱼活动,省力省时,捕鱼的效力也很高,一次潮汐,多则几百上千斤鱼,少则百把两百斤鱼不等。捕鱼的多少,要取决于围网的大小、鱼的汛期和潮汐大小三个方面的因素。围网大,范围宽,捕鱼就多;在鱼汛期上,鱼多,捕的也多;潮汐大,跟着潮水回游的鱼类也愈多,捕获的鱼自然就多。
围网的布置很有趣,就像家里音箱中的大喇叭,在中心线破开的横截面线条一样,喇叭的线圈部分就是网兜,也叫鱼兜,线圈与喇叭口连接的地方,就是鱼兜口,鱼兜口与喇叭之间有一段两三米的、小而长的通道叫“引鱼槽”,只能一个人侧身走入,这样,鱼儿被退潮赶入鱼兜里面后,就很难再逃跑。鱼兜连着的两边渔网,延绵几百上千米,围网是大是小,就看这个喇叭口的宽度,宽度越大,围海的面积越大,打到的鱼就越多。
围网的固定很讲究,喇叭口斜边上的大网,通过每隔两米左右的木桩固定,木桩的高度也有两三米,木桩越高,围网越往深海移,捕的鱼也越多;鱼兜则每隔半米到一米立起一个木桩,而且,一定要深桩固定,牢靠,否则退潮的时候,这里的潮流很急,鱼儿集中,强大的潮流推动物体,形成冲击力,稍有不周,整张网就被潮流带走,损失惨重。因此,飓风来临,大风大浪,围网捕鱼就不能作业。这时,为了保护渔网不被潮汐冲走,大风来之前,要将整张大网埋入海滩沙土里,隐藏起来。
围网捕鱼技术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在木桩的浅海侧,将整张围网的下纲深埋并固定在沙土里;上纲是活动的,用一根和网纲一样粗的网绳绑紧,可以沿木桩往上提拉,并能固定在木桩的不同高度,潮汐越大固定位置就越高,潮汐没有到来之前,将上纲固定在海滩沙土面上;等海潮进来,潮汐稳定,两个渔民就会开上小艇,到每一根木桩旁,提起上纲,绑紧,固定在海水平面的位置,而且每一根都要坚固绑稳,否则,退潮时,鱼群就从这里跑出去。这项工作必须赶在退潮出现时完成。这时,你可以到岸边雨棚里,喝酒抽烟,静候佳音。
围网的选址更加严格。鱼兜的位置必须是退潮时,潮汐的汇流点,只有这样,退潮时,绝大部分的鱼儿,才能自动进入鱼兜,一网打尽。围网一旦做好,一般是固定位置不再挪动,如果需要挪动,工程量很大,那几百根深埋的木桩,要转移重新立好,够你辛苦十天半月。
渔夫收网的时间,往往是潮汐退潮,水深到肚脐眼开始,挑上鱼篓,跟着潮水退去的脚步,慢慢走到外海的围网处,这时潮汐基本退完,停顿在膝盖深的水位,渔夫进入鱼兜,封好引鱼槽,就可以抓鱼了。
“捉网脚”的赶海人,一群群,兴冲冲地跟着渔夫一起,走向围网。渔夫封好引鱼槽时,“捉网脚”的人才能开始抓鱼,这一点大家都非常遵守,秩序正然,否则就变成哄抢了。
记得第一次去“捉网脚”,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捉网脚”必须要有一个工具“捞绞”,即捞鱼的网兜。“捉网脚”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寻思着做一个特殊的平底“捞绞”。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装东西的渔网袋,我先找来一个五十公分长的渔网袋,网眼很小,大概不到一公分,这样做出来的“捞绞”,可以大鱼小虾通吃。然后,用大铁线穿在网袋口上,铁丝的两头插到一条一米的竹子里,用干木片塞紧,还用小铁丝缠紧,防止遇水竹子裂开。别人的“捞绞”把柄都是二三十公分,我做的长把柄有一个优点,捞鱼不用老是弓着腰干活,那样一天下来,腰腿酸痛,有时候都会直不腰起来。还有一点,别人的“捞绞”是圆口的,我的“捞绞”是平底的,竹把对面做成平直一面,这样,在捞鱼的时候,“捞绞”可以沿着网脚和地平面捞鱼,捞鱼的成功率就比圆形的高,小鱼儿也不能从圆口的外边溜走。“捞绞”做好了,高兴的一晚没睡着,总想着第二天捞鱼的样子,仿佛一条一条大鱼被我捞起,装满整个鱼篓。
第二天一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和风煦煦,迎面吹来,令人精神倍爽。我和小伙伴黄立新,肩扛捞绞,身背鱼篓,兴匆匆地向村外走去。天主坑村外,面朝大海的一侧,万亩红土耕地,一望无边,绿油油的庄稼迎风起舞,一浪接一浪,相拥着、向着天边奔跑;远处的海平面上,帆影点点,你追我赶,阵阵渔歌随风飘来;赶海的路上,快步走着,一拨一拨的人群,人们欢歌笑语,谈笑风生;旁边的田野上,农夫正忙着耕作,吆喝着黄牛耕地耙田;田埂上的牛车,踏着牛玲声声,摇摇晃晃,像个老头悠闲前行;放牛的牧童,戴着草帽,光着脚丫,东奔西跑,追赶着牛群,向着草场进发。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好一幅壮美诗篇。
穿过村头的树林,绕过茂密的竹林,我们踏上了通往海边的道路。一路上,赶海“捉网脚”的人很多,我们两个小家伙,夹在人流里,偷听大人们交谈捉网脚的经验和趣事,有不懂的地方,还偷偷问上一嘴,从中获取经验。人群前行的脚步越来越快,好像大海那边的渔场在向我们呼唤,催促着每一个人快速地向前。我们紧紧跟着大人的步伐,一路小跑,旁边的美景,也来不及光顾。就这么边听边走,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黄屋村的海堤。
站在高高的海堤上,辽阔的海疆望不到头,人们在这壮阔的大海面前,显得那么渺小;阳光下的沙滩,洁白无垠,像一幅巨大无比的荧幕,覆盖在海面;远处的海水,金光闪闪,围网形成的几个大喇叭,清晰可见,有点像几只翱翔的大雁,散落在海水中;腥咸的海风令人兴奋,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准备着大干一场。大家奔涌着,向着外海的围网走去。
走在北部湾棉絮一样洁白细腻的沙滩上,令人心旷神怡,一阵阵舒适的美感,从脚贯穿到我的头顶,感觉头上还放着光芒,自己好像融化在这大海和蓝天里。偶然回眸,一串串的脚印清晰可见,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
我们选择了最近海的那张围网作业,因为我们个子小,在浅海作业安全可靠。这时,已经有好些人在抓鱼了,我第一次去捉网脚,不知道怎么下手,干脆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先观摩一下。只见大人们沿着围网边上,挥动捞绞,不断地在水中捞来捞去,没有一个人离开围网跑到中间来捞鱼,除非有大鱼出现,游往喇叭口的中间,大家才跑出来抓鱼。人最多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鱼兜附近,一个是围网两边的网脚下。这时,我突然明白,潮水退去的时候,鱼儿就得随着潮汐回游到大海深处,否则,他就会搁浅在沙滩上,变成海鸥的美食,因此,网脚下,鱼的密度最大,人们集中在网脚下捞鱼,这就是为什么叫“捉网脚”。恍然大悟,原来“捉网脚”的名字里,早已包含了这项赶海活动的方法和道理。
“鱼兜”附近那一片海,人员汇集最多,那是因为潮流汇集,将大部分的鱼儿带到了那里。只见那些年轻力壮的汉子,一个个往前冲,向着鱼兜方向跑去,他们横冲直撞,相互推搡,挥动着捞绞,前后左右不断捞鱼,捞到大鱼的时候,哈哈大笑,纵情欢呼,拿着大鱼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再放进鱼篓里。有时,大鱼飞快的游向喇叭口的外侧,那些年轻人,像百米冲刺的远动员,奔跑追赶大鱼,浪花四起,海水在空中飞舞。那种场景,有点像打橄榄球,大家围着大鱼,推推嚷嚷,手中的捞绞不停挥舞,激烈之时,大家一起倒入水中,个个都成了落汤鸡,可是,每个人都没有忘记,在水中不停捞鱼。有时候,收获好的渔夫,心情大开,高声唱起山歌,大家还情不自禁的,和着唱起歌儿,好一派激烈欢乐的劳作场面。
看到这里,我也心动了,径直向着“鱼兜”的附近跑去,也想冲进去捞鱼,没想到,我还没靠近鱼兜附近,就被大人们冲撞、推翻好几次。我们小孩齐腰深的水,就是大人膝盖深的位置,这样深的水,我根本就跑不动,更谈不上去追鱼,捞鱼了。想来想去,只有认命,乖乖跑到围网喇叭口的边上,认真捞我的鱼。大网边上,有很多小鱿鱼,小沙转鱼,巴鲽鱼和泥牤鱼。我也乐此不彼,手脚不停,专心忙我自己的事,懒得再和他们争抢。
安静清澈的海面,能看得见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小螃蟹在浅滩水下行走。我渐渐喜欢上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劳作,见一条鱼,捞一条鱼,见一个螃蟹,抓一个螃蟹,真是自得其乐,欢喜得不得了。转眼间,捞了一个多钟,潮水褪尽,鱼也捞完,大家陆续收工,准备回家。结束时,认真看了看,我的收获也不少,半个鱼篓的小鱼虾,还有小螃蟹,就是捞不到大鱼。走往海堤的路上,大家相互翻看着鱼篓,每个来看我鱼篓的人,都会哈哈大笑,我不好意思,也不敢声张,我知道我捞的都是小东西,一条大鱼也没有。
回到家里,这些小鱼仔,小鱿鱼,小螃蟹,小虾仔,给我妈妈烹饪出了一桌好菜。生地青蟹汤,香煎小鱼仔,清蒸巴鲽鱼,沙姜爆炒八爪鱼,清水泥牤鱼煲,香葱炒虾仔等,好吃的不得了。现在想想,北海餐馆里,原来这些都是名菜,顾客必点的海鲜。写到这里,想起了一句谚语:大的不一定是好货,小的一定是精品。很有道理。
网脚拾遗,趣味无穷,童年往事,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