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写手奖励赛】探幽黄龙洞(散文)
黄城后山黄龙洞,小有名气,学生时代我曾听附近的同学多次谈起过。那时一度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却一直无缘成行。后来,几度生出往游念头,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未果。今年夏初,回老家时又想去黄龙洞一探究竟。这天,闲来无事,便驱车二十余华里来到黄城马鞍山下。峰起路绝,见沟旁高埠有一破落小院名三官庙,庙门虚掩,久叩不见人应。环顾四周,烈日下荒山野地白蒙蒙一片,看不到半点儿人影。黄龙洞具体在哪个位置,无从得知,看上下左右只有一条路通往山林深处,干脆自己上山找寻。
阳光下燥热难耐,但走在林阴路上却十分凉爽。蝉鸣、鸟叫此起彼伏,蜂飞蝶舞相伴左右,偶尔有松鼠、野兔、黄鼠狼忽然从眼前跃过,一路上倒也不觉得寂寞。山不陡峻,缓缓而起,就地取材的片石铺砌的台阶,依山就势,忽缓忽陡,忽宽忽窄,忽左忽右,忽直忽弯。虽然走起来坎坷不断,看上去简陋粗鄙,却也免去了雨雪天泥泞之苦。
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见路旁高冈处有一小亭,便坐下来小憩。忽然看到树林里缓缓走下来一个老人,待他走近,便问询黄龙洞在哪个地方。那人坐下来,说有五六里远,他刚从那里祭拜回来。闲聊了一会儿,说的多是黄龙洞的传说,那里供奉的龙王爷神通广大,祈雨求子,无不灵验。我不置可否,小时候多次见识过乡亲们对于神灵虔诚的崇拜,现在对于这种朴素的信仰仍然抱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继续上山。透过树林,依稀可以看到一座山峰横在前方不远处。临近山顶,山势忽然陡起。山路也出现分岔,石阶延伸斜上山顶,另外一条简易土路隐入西边的山林。我继续拾级而上,一鼓作气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山岭横在脚下,就像两山之间扯起的一道帏幛,上面绣满了矮树、灌木、杂花等,一簇连翘轻轻摇曳,还有几朵金灿灿的金针花。一条简易公路从西边缓缓而上,应该和下面的岔道连结在一起。回望南面,登山小路隐入莽莽山林中。山下的黄城静静地躺卧山怀之中,更远处绵延起伏的山脉横亘东西,若隐若现。北面壑深林幽,云雾缥缈,再远处却是苍茫一片。东面山势突兀,赭红的岩石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西面峰峦叠嶂,银灰色的山岩透射出白色的闪光。左右环顾,东西两峰恰像马鞍两边的突起,巍然耸立。无怪乎这里被称为鞍坡山了。
这里开辟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有一道长廊。靠广场东北角有一排简易的工棚,无人值守。看样子,这里也在搞景区开发,只是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各地开发旅游资源似乎成了一种流行。而许多泛滥无序的开发,反而成了一种对原生态的亵渎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坐在长廊中休息,看着两边的山峰,高耸入云,让人望而生畏。而我刚才费了老大力气爬上的山峰,不过是两峰之间的低洼凹陷处。我寻思着要不要继续向更高处攀登,看眼前火辣辣的太阳,便很干脆地放弃了。正在左顾右盼中,忽然见东边山崖下绿树丛中闪出一面黄色的旗幡,黄龙洞应该就在那里了。从长廊的一角取道向东,走了数几步,折而向北,入山阴丛林中。黄沙土小路宛转崎岖,乱石斜突,藤蔓横断。仰视,山岩耸峙,斜插云汉,摇摇欲坠。两边野花杂卉,青翠茂盛,蓬松杂乱,不可名状。倒是有几簇木兰树花期正浓,幽香袭人,蜜蜂嘤嘤嗡嗡闹个不停。正小心翼翼行走间,忽然听得泉石相击,叮咚作响,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比蝉吟、蜂鸣、鸟啭更显得空灵激越。循声看去,依然可见眼前的石壁上红漆写的“黄龙洞”三个大字,下面落款为赵朴初。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迹,倘若是仿写的,倒还有几分形似。
抵近山岩,探身察看。山崖下赫然有一洞穴,深不过二尺左右,如蚌张壳,负山西向。洞内石壁狼牙参差,粒粒水滴犹如悬珠垂露,珠圆玉润,洒然溅落。点点滴滴,如钟磬,不绝于缕;又如泪语泣诉,娓娓动听。下面石臼中积水深不过半尺,飞花碎琼,迸珠溅玉,铮铮有声,清莹可爱。我侧身轻轻掬起,入口润喉,顿觉清爽甘甜,浑身通泰,想那甘露醴泉也不过如此。旁边另有一个石窖,垒石封藏。透过缺口可以看到暗影中一泓泉水晶光闪闪,有如婴孩的眼睛那般纯净、圣洁;又如窠巢中的小鸟儿那般安详、恬静。在这干旱缺水的地方,有这样一汪山泉,真的如神灵一般的存在了。泉水满溢,顺石槽流出崖下乱石碎砾中,如莞尔一笑,如长吁短叹,如银弦铮铮,如金磬鸣鸣……仔细聆听,泉水宛然有声;想要细细审视一番,却又不见踪影。草木蓊郁,萝蔓横生,一阵微风吹来,青翠的波涛轻轻起伏荡漾。
石崖的北侧有简易的神龛和香炉,还有不久前燃烧的灰烬和香烛。这应该是信客们祈福和许愿的地方。神龛旁边有一块平坦的长石,我坐了一会儿干脆倚石而卧。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恍然从梦中醒来,眼前红彤彤的一片。看太阳斜射丹崖,听鸟雀鸣噪树梢,才知道该离开这里了。临走,还不忘带一壶泉水回去,路上润喉或者回家煮茶用。
临下山,再一次回望山崖前飘摇的旗幡,看一会儿那披着落日余晖的丛林和隐没在丛林中的黄龙洞。也许,黄龙洞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滴水崖,是一处毫不起眼的岩穴石罅,既没有旖旎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也没有人为的粉饰与刻意的渲染,但它确确实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实实在在地为人们带来了福祉。许多年过去了,它依然藏身一隅,朴拙自然,不显山露水,不浮华张扬。也许它也要面临被开发的命运,但我倒希望它依然保留这种天然的风貌,永远保持这份古朴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