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文采】《红楼梦》第二回文本细读

编辑推荐 【文采】《红楼梦》第二回文本细读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66发表时间:2021-05-25 09:51:34


   贾雨村讲的这些都是所谓应劫而生的人,是坏人。然后他又补充说:“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他讲到所谓的气。文天祥的《正气歌》中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就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气,这个气可以秉持在不同的人身上。如果正气秉持在你身上,你就可能是尧舜禹;如果是恶的浊气秉持在你身上,你就可能是共工、桀、纣,好像很宿命。贾雨村说:“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运”是很兴隆的时代;“祚”是福气的意思,“祚永”就是福气长久。所以他说:“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意思是整个城市当中都是清明灵秀之气,总是看到人所形成的善良或者温和的东西。
   他又提到这个清明灵秀之气“所余之秀气”,多出来的“清明之气”怎么办?他说:“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后面他又讲到“彼残忍乖僻之邪气”,讲到这宇宙之间酝酿的正气跟邪气两种力量。所有的邪气没有办法发展,因为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清明之气成为主流的时代。所有的邪气就被关在深沟大壑,它出不来。可是“偶因风荡”,就露出了一点点。他要说人性基本是好的,都是善良温和的,但是偶然间他的欲望和邪念便慢慢动荡出来了。
   我们向往圣洁的东西,同时有一个向下的东西。作者要讲的是:人不是绝对没有一丝欲望。这个深沟大壑里的邪气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它就偶然透露出来。他在讲人性,它是两个不同的气交错着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好或者坏的力量。这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0212
   回归人的本性
   小说里讲到,灵秀之气刚好过来,邪气刚好透露出来,正和邪两气交融在一起,“正不容邪,邪复妒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这两种力量其实是纠缠的,有一个拉扯的关系。所以说:“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在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人身上,会看到矛盾与挣扎,是因为他本能的欲望跟他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常听有的父母讲,孩子十二三岁就开始喜欢班上哪个女孩子。我说如果他不喜欢也很麻烦。本来就是这样,因为这是本能,问题是这个本能怎么去疏导。在孩子身上十二三岁时已经发育了,他身上本来就有这个部分,“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这里的男女包括我们每一个人,所有因为这两种力量生下来的男女不一定非得是仁人君子或大凶大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可能是在中间地带。
   比如孙中山,他在我们心目中很伟大,可是他在追求宋庆龄的时候甚至不要革命了,这是他传记里非常人性的部分。可在所有道统文章中这个部分都不见了,因为伟人是不可以有私欲的。常常是一个伟人去世以后,人们才知道他有私生子。道统文化使得人们要去塑造一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往往是假的。
   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回归到人的本质,人应该像人。人应该有更自在的人的状况,而不是一个虚伪的假象。所有的本能或者欲望,如果流露出来,基本上就不是大凶大恶;如果不流露出来,则是最危险的状况。所以书中说:“上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实已经批判了一分为二的二分法。
   还有一句很重要,“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意思是这样的智商很高,很聪明。这是说贾宝玉的,爸爸让他背的《四书》、《五经》他永远背不出来,《西厢记》却倒背如流。我们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个小孩这么奇怪。他爸爸更气了,说考试做官的书你都不会,那些什么淫诗艳辞却会得很。其实他是真性情,一碰到那样的东西,他就懂了。
   宝玉跟他父亲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以他对父亲要他读的那些书一直在背叛和颠覆。他说这些人的聪明俊秀在万万人之上,可是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也在万万人之下。“乖僻邪谬不近人情”,我们大概很怕这几个字。在一个团体中,大家窃窃私语说这个人好怪僻的时候,这个人就完了。可是在《红楼梦》里面,作者希望为每一个人的怪僻找到理由。其实每个人都怪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癖好,每个人都有别人不能理解的部分,而这个部分就是这里要讲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红楼梦》里面,那些努力要把人情做周到的人都是有目的的,反而像林黛玉这样没有目的的人常常会得罪人,所以作者一直把林黛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薛宝钗有一次劝贾宝玉说,你好歹也去读读《四书》、《五经》,将来总是要考试做官的。贾宝玉马上翻脸,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你们这种混账话。因为他看不起考试做官的事情,觉得薛宝钗才十三岁半,就功利到这种程度,没有真正青春的性情。“乖僻邪谬不近人情”,在这里要讲的是在现实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里面,当每一个人都努力遵守共同规则的时候,他还保有自己的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的个性,是了不起的,因为封建道统之下已经越来越没有人敢做特立独行的人了。
   其实,“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这点本真,倒是应该多多存留在我们的内心。
  
   0213
   为自己而活
   书中有一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贾宝玉正是这样一种人。
   一般人认为若生在富贵公侯之家,则天生就要去搞政治,要玩这一套做官的游戏,可贾宝玉偏偏是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这种人可能是文人,像韩愈、苏东坡这一类。“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优跟倡在古代都是演戏的戏子,是靠卖艺为生的人,古代歌妓都要会做诗做词。在这里讲这一群人,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人性的空间。在现实的伦理社会里,他们地位低下,但有特别的身份。
   这里讲了三种人:生在富贵豪门,生在书香世家,生在穷人家的。大家可能还是不知道是谁,于是作者就举例说明。很多人看《红楼梦》里一大串名字时都是草草带过,今天我们花一点时间,看看《红楼梦》为什么要讲这几个名字?对作者来讲,就是这些名字转世投胎,变成了宝玉、黛玉这些人,就是他们世世代代活在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世界里面。
   第一个人,许由。尧舜时代,许由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高士。许由在河边,皇帝去找他,说:听说你是贤良之士,想请你来做官。许由觉得做官这种事听到都感觉脏,于是赶快用水洗耳朵,“颍yǐng水洗耳”成了一个典故。民间后来就编出一个结尾,说许由洗了耳朵,水流到下面,结果有一头牛刚好喝了那个水死掉了。意思是说那水有多么肮脏。这个故事似乎荒谬,可里面有一种悲痛,就是民间觉得政治很恐怖,认为这些要做官的人已经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西方也有这样的人。一个叫狄奥尼根的人在晒太阳,国王亚历山大去找他,要请他来做官。他就说皇帝请你让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他在希腊哲学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这些人觉得,生命里面最重要的那个东西自己要把握,他不想出卖自己最美好的生命。所以作者把许由列在第一。
   其次是陶潜,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生命里面有一些很特殊的东西。他写下了非常重要的文章《归去来辞》。他有一天忽然问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说家乡的田都荒芜那么久,没有人种了,我怎么还不回去?他生当乱世,对当时政治的腐败恶劣,他用《归去来辞》做了一个提醒。陶渊明更重要的一篇文章是《桃花源记》,说的是晋朝武陵这个地方有一个打鱼的人,有一天他迷路了,看到一片开满了桃花的树林,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他就一直走进去,发现这条河流的上游有一个小洞。他很好奇,就扒开树叶进了洞,发现里面很平旷,有很多人住在里面。这些人是秦朝时躲避战争逃进去的。他们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朝代,住在那里过着非常美好的生活。他们招待打鱼人吃饭,他走的时候人们交代说,出去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发现了我们。桃花源的人希望生活不受干扰。这个渔夫很坏,出来时处处做记号,准备带人去看这个地方,发一笔财,却怎么都找不到。很多人听到了传说也去找,都找不到。最后一个人是南阳刘子骥,一生寻找桃花源,也没有找到,直至病死。以后就没有人再去找桃花源了。这篇文章看上去荒唐,可是年龄越大,读这篇文章时越心痛。其实他是在讲人不再相信桃花源,不再相信人间有净土,是最大的悲哀。陶渊明代表了另外一种特殊的性情。他没有做伟大的事情,也不是大凶大恶,可他留下的是一个生命的风范。他提醒人们,应该怎样为自己活。他的诗写得极好,《归去来辞》之后他就退隐了,回到老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最早告诉世人,秋天开的菊花不要去跟春天和夏天的花争艳。在所有的花都开完之后,你自己可以孤独地开放。
   陶潜、许由,作者一个一个慢慢带出来的人,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圣大仁之人,但他们始终让人无法忘怀。
  
   0214
   阮籍与嵇康
   南京的一个墓葬出土了一块砖,上面刻有“竹林七贤图”。在乱世当中,有七个人住在竹林中谈诗唱歌,人们喜欢他们。老百姓把他们的故事刻在砖画上作为一种纪念。阮籍是七贤之一,不过阮籍到底留下了什么东西?我们脑海里有时候会有一点空白。有没有一句诗是阮籍的,或者有没有一些阮籍做的什么文化上重要的事情,不是很清楚。可是阮籍留下很多故事,这正是他有趣的地方。阮籍喜欢长啸,就是大叫。他没事或郁闷时就跑到山里长啸。那声音连绵不断,山鸣谷应,很多人常常跑到山里等他长啸。他有一点疯疯癫癫,可是人们觉得在他的叫声里有某种把忧郁一扫而空的感觉。另外一个奇怪的故事是说,阮籍早上起来找路走,走到没路可走了,他就坐下来大哭。我们叫“穷途而哭”。大仁大恶的人都不会做这种事。
   还有一些留在他传记里的故事。阮籍的时代非常讲究“礼”,儿子要孝顺父母,这是一种礼。你心里孝顺不孝顺没有关系,可是你必须要人家知道你是孝顺父母的。譬如给父母办丧事时,儿女要哭、要磕头,都要磕到额头流出血来,自己哭不出来要花钱请人来哭。阮籍的母亲去世了,所有的人都来看,可是阮籍一滴眼泪都不流。丧事办完,人都开始骂阮籍,说阮籍是不孝的孩子,母亲死了他竟然一声不哭。宾客退尽,一个好朋友在旁边看到,阮籍吐血数升。对阮籍来说,悲哀是他心里的悲哀,当别人要逼着他去表演的时候,他是不表演的。在传统文化的正统里,阮籍并没有被推崇为伟大的人物,可是阮籍的真性情都在这些故事里得到表现。
   还有一个故事。那个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漂亮女人走过你不能看的,以表示你没有欲望,很守礼。阮籍当然不管这种事。隔壁有一少妇长得妩媚动人,他就常常跑过去跟人家聊天,有一天聊得很开心,他聊着聊着就趴在茶几上睡着了。在现实当中我们都不敢做阮籍,因为太难了,他要用个人孤独的力量去对抗整个社会礼法道德的规矩。鲁迅赞赏阮籍,他说阮籍的忧愤诗自古以来都认为不可解,其实心情是可解的,他写的东西都非常悲郁。
   嵇康与阮籍是同一个时代,所有的书讲到嵇康,一定讲他的俊秀,他是一个帅哥,身长八尺,面如冠玉。他被招为驸马,娶了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在当时,当你攀附到皇族的时候,你就不知不觉搅进政治的漩涡里去了。所以他变成一个很奇怪的人物。夏天热得不得了,他穿一件很厚的棉衣,在柳树底下摆一个火炉打铁。所有人都吓坏了,觉得这个人一定是疯了。其实嵇康不是疯子,他的文章写得极好。大概他为了要对抗自己政治上的困境,干脆装疯。很多人认为嵇康很不近人情,可是嵇康为什么不近人情?从他与钟会的故事中可知一二。钟会非常想做官,于是做了一篇文章,希望让嵇康看看。他找嵇康时,嵇康正穿着棉衣在村头打铁,满身是汗,对钟会的造访不加理睬。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忽然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嵇康知道这是一个小人,是有目的而来的,要利用自己,所以他就做出不近人情的样子。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后来借机搜集所有能给嵇康罗织的罪名,置其于死地。
   嵇康的罪状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罪状:“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说他从来不把当官的、有权势的人放在眼里,这样一个人活着有什么用,必须拖上刑场砍头。他有一个朋友,就是竹林七贤里的向秀,在晚年时写了一篇《思旧赋》,最美的一段是讲嵇康赴刑场。黄昏时,夕阳在天,人影在地,嵇康走出来。嵇康是中国最有名的音乐家,写了《广陵散》,当时有三千太学生赶到刑场,求他传《广陵散》。嵇康看了后就哈哈大笑,说:“《广陵散》从此绝矣!”然后就被砍头了。嵇康留下来的是他生命里的一种坚持。
   人们常常觉得这是乖谬的个性,是不近人情的。可是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给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一个空间,这个社会的文化大概就会越来越走到堕落的路上去。《红楼梦》的作者是有感而发地来列举这些名字的。他让我们再一次回溯历史,回顾走向悲剧刑场的这些人,他们是在完成自己,可这种完成是如此地困难。

共 24961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红楼梦》第二回文本细读,不仅给大家梳理了书中的重要人物,也分析了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目的在于引领大家在解读红楼梦的时候,从历史的高度和人性的角度来理解书中的人物,从而学会全面地解读我们自己,毕竟读书就是在读自己。推荐阅读!【编辑:马永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