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卧薪斋闲读《三国演义》笔记(10)(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卧薪斋闲读《三国演义》笔记(10)(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10.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58发表时间:2021-05-28 17:27:44


   【内部不和,焉能用兵】
   袁绍欲进兵许都,田丰以操暂破徐州,势气方锐,不如以久待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为由,两次劝谏袁绍不可发兵。袁绍却怒斥田丰汝等弄文轻武,使我失大义,绍遣颜良做先锋。沮授谏曰:“颜良性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斥曰:“吾之上将,非吾等可料。”主将无谋,又不听谏言,没有不败之理。荀彧评价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这一评价十分中肯。实现情况正如荀彧所料,许攸不乐审配领兵,沮授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屯兵黎阳,故进兵无果也。举国之战,首要人和,内部不和,谈何战争取胜!
  
   【东征西战•螳螂捕蝉】
   曹操欲东征刘备,西北有马腾为患,且袁绍军屯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在这种复杂而可能多变的情况下,程昱、郭嘉、从马腾、袁绍性迟而多疑的个性断定,曹操可放心东征刘备。于是,曹操起2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徐州,一举得胜,使刘备几乎全军覆灭。在曹操竭尽全力东征之际,许昌空虚,田丰极力劝说袁绍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袁绍却因为家事不发兵。大事去矣,可痛惜哉。田丰气愤地跌足长叹而出。
  
   【孙策•孙权】
   曹操以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远,此乃政治联姻。孙策假意请许贡而杀之,许家客人欲为许贡报仇,孙坚以三十骑轻出而至于死,孙策以单骑轻出而至于伤。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真乃应了郭嘉所料。孙策不信神仙,真乃英雄也。孙策之死是许贡家人伤之过重。重伤之后孙策未能得以安心治疗,故病发而身亡绝非死于吉之手也。可惜哉、孙策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孙策瞩付:“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有可为”。孙策打天下而让位弟孙权者,是因为:“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其能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除孙权外,孙策无人可托也。保江东除非是孙权,后来的事实正如孙策所说的那样。孙策26岁就几乎占据了整个江东,而孙权继位后一直采取了坐守江东的保守战略,东吴历来虽然几次向外扩张,争夺天下的良机,但在孙权保守战备思想的影响下未能得以很好地利用。但孙权坐守江东有成,东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被晋军统一的。守住大业者也当是豪杰一类。
  
   【周瑜•鲁肃】
   孙权登位后,周瑜给孙权提出了一个重大建议,即“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需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使孙权相继得以鲁肃、诸葛瑾、顾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的辅佐,为后稳定东吴江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就鲁而言,周瑜荐鲁肃非因他相赠而酬,实因为鲁肃胸怀韬略。满腹经纶,乃济国安邦之栋梁。鲁肃初见孙权所语,与孔明所见相同,鲁肃说:“窃以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降。为将军计,唯有驻足江东此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降黄祖,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称王以图天下。”鲁肃的这一战略性策略不比诸葛亮出师表中谋划相低,可见鲁肃在总体战略的谋划要比周瑜要高明得多。在赤壁之战的前后,人们似乎只知道鲁肃的为人谨厚、诚实,但不知鲁肃考虑问题多以战略的高度和顾全大局上考虑,时时处处维护孙刘联盟的团结与联合,善于以迂为直的外交活动,所以说,如果没有鲁肃就难有孙刘的联盟,也就汲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大捷!
  
   【刘备•刘备•诸葛亮】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中的这句话,
   已经成为人们讽刺那些善耍小聪明,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的一句口头禅了。周瑜为了夺回荆州,采用孙、刘联姻的策略。然而,在这场妙趣横生的谋略战中,诸葛亮送给赵云的三个锦囊,便突出地体现了孔明的远谋深算。可以说孔明的这三个锦囊使周瑜半筹不展,不仅刘备招了亲,而且荆州万无一失,并进而巩固了孙、刘联盟。诸葛亮作为一代其名的军事试图家事先对“招亲”的全过程透彻的分析和科学的预测:首先,孙、刘之间的荆州之争是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孙、刘之间的必然的军事冲突。孙权、周瑜招亲,明显是场骗局,真正的目的在于以刘备为人质交换荆州。面对周瑜招亲的险恶用心,刘备则处于两畏其难的境地,要么拒绝招亲,这样使东吴处于丢人的地步,必然引起孙权的严重不满,不仅失去了强化孙、刘聪明的大好时机,而且很有可能把荆州三争从外交上的谋划推向军事冲突,这样给曹操南下有机可乘;要么顺水推舟,刘备渡江去招亲,很有可能要惨遭孙权的杀害,不仅得不了夫人,而且要丢失荆州乃至刘备已有的整个基业。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仍然坚持从战略大局出发,自始至终贯彻“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三个至关重要的措施,从而保证了刘备招亲的顺利完成。详细分析一下孔明三个锦囊的神奇之处:首先,周瑜献计招亲是一场骗局,那么可以断定孙权大约不会向东吴内部宣传这件事的,也肯定不会告诉在东吴内政具有一定实力地位的吴国太和乔国老的。因为此事一旦消息露出,必定使孙权、周瑜不好收场。因此,孔明第一个锦囊中告诉赵云,一到东吴就大张旗鼓地制造声势,让城中人尽知此事,并要刘备立即拜见乔国志,并以乔国老为媒直接说于吴国太后,这样使孙权、周瑜处于非常难堪的地步,从而顺利实现了“洞房续佳偶”;招亲成功后,刘备成了东吴的驸马,安全问题不会有什么了,但孙、刘之间的矛盾并不会因此得以解决。孙权、周瑜在招亲失败后,必然会使出软办法,以声色犬马、奢侈生活来腐蚀刘备的斗志。所以,孔明在第二个锦囊中,又安排赵云向刘备谎报曹操起精兵五十万杀奔荆州,以智激刘备携夫人偷偷离开东吴;刘备逃出陷阱后,必然使孙、刘矛盾公开化,孙权必然派重兵追杀。这种紧要关头,单靠赵云一人,武艺再强,也难以抵御。只有靠身为东吴国太后宠女、吴侯三妹的孙夫人才能镇住所有的追兵,使刘备化险为夷,并设下埋伏保护刘备过江。这就是孔明第三个锦囊的谋划。从“招亲”的整个发展变化来看,果然与孔明的预料完全一致,最终使孙权、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权的谋略•曹操的“发交”】
   孙权、周瑜的招亲计谋失败后,居然在采取了令人费解的“上表刘备为荆州牧”。孙权多次派人索要荆州,并发誓一定要将荆州纳入东吴版图,为什么现在又公开奏请刘备为荆州牧呢?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孙权自有他的安排。孙权招亲“赔了夫人又折兵”之后,气急入坏,欲拜程普为都督,发兵取荆州。但又恐曹操思报赤壁之恨。索荆州不成,起兵取之又不成,荆州岂能让刘备所占据。在这种背景下,聪明的孙权听众谋臣之计,居然派人到许都公开表奏刘备为荆州牧。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真正把荆州让给刘备,而是让刘备心安理得。同时挑起曹操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自己从中坐山观虎斗,见机行事从中渔利。可见,孙权的这一招既阴险,又毒辣。十分有趣的是,孙权的这套鬼把戏,早被曹操手下的谋士所说破。面对孙权的阴谋,曹操又处于被动地位。要么不准孙权的表奏,派兵攻取早已属于自己的荆州,但这样必然便自己处于刘备、孙权夹击之中,很难预料这场争夺战的胜败;要么准奏封刘备为荆州牧,这样刘备既能感激孙权的奏请,而且使孙、刘联盟更为团结,不利于实现自己统一江山的大业。在三角关系中,谁要想占据有力地位,谁就应想方设法挑起另外两方的争斗,使自己处于“渔人”的位置上。因此,制造矛盾,利用矛盾,既争取联盟又破坏对方的联盟,外交战在三方军事对立中表现得尤为激烈。正是如此,曹操将计就计,不仅不表奏刘备为荆州牧,相反公开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重用之。曹操采用“踢足球”的办法,把矛盾又踢了回去,而且导致了刘备与周瑜的争斗。由此可见,“伐交”往往可以取得在战场难以取得的成功。善于权变的军事家无疑也是出众的外交家;真正会用兵的将军,并不是不问政治的。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实,“伐交”本身就是精采的谋略。
   曹操两面三刀制造了孙、刘家的矛盾之后,周瑜用“假逢伐”之计,虚名借道,实取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言将计就计,用四路伏军杀败,一时聪明的周瑜也死于军中。周瑜之死,可以给军事指挥员特别是高级将领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要有宏观的战略思想,军事行动都要紧紧围绕军事上的宏观战略和大局进行。在曹操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只有孙、刘联盟,北拒曹操才是唯一的战略选择。身为东吴三军元帅的周瑜都督缺乏应有的战略眼光,他不顾长远利益,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显得步步被动。比如荆州关系到东吴的切实利益,当然要争,但是应把眼光放远一些。从孙、刘联盟的大局出发,不能操之过急,过急则势必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只会对曹操有利。人说鲁肃愚拙,实际上鲁肃要比周瑜更具战略眼光。在军事谋划中,它自始至终同孔明一样,坚持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原则,他三番五次受周瑜之托向刘备讨还荆州,却每次都被孔明所“戏弄”,这并非鲁肃智谋不足,而是有意拖延,搪塞周瑜以权力保护孙、刘联盟。他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自觉从大局出发的精神远比周瑜急功近利,以利害大局要高明得多。其次,军事指挥员远大的战略眼光与个人的思想修养有密切的联系。周瑜是战略眼光上的“近视眼”,多是些鸡肠小肚的急性人,军事指挥员心理素质不健全,这容易失去理智,三气周瑜的全过程就主动刻画了周瑜不能容忍气量狭窄妒贤嫉能,感情用事,心情暴躁等个性弱点。周瑜在客观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为和孔明赌气挥师西进,失去指挥员应有的沉着冷静。我们不难设想,如果周瑜不死,吴军必然西进,吴军免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要有孔明的眼力,莫学公瑾的肚量”,这句话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仍然是十分有益的格言。所以罗贯中把周瑜写死了事,免得以后再出岔子。作家也是极其高明的。
  
   【暂时的结语】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最终归于晋朝的一统。几十年的明争暗斗,穷兵黩武,三方都费尽心机,伤害民力,结果挡不住历史的大潮流。高也罢,低也罢;赢也好,输也好,只是在存在的期间自己给自己不厌其烦地找点事情做做。细细想来争来争去一点意思也没有。要说三国鼎立有意思,那意思就是给我们老人带来了消遣读书的资料,读三国可以探明事理,启迪智慧,为我们的生存发展带来一些可取的地方,少走一些弯路,少碰一些墙壁。近来一点时间我读《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史书,觉得我以前好愚蠢。但是愚蠢已经过去了,读书也是消遣,就跟我写文写戏一样都是好玩,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好说有点用处,就是保证每天充实,做点自我安慰,快乐地过好每一天。用成都武侯祠对联作为我读三国演义笔记的结尾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卧薪斋闲读《三国演义》笔记第一卷终。

共 43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读此篇,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内部不和用兵必败,退而言之,家不和外人欺,国内不团结,外敌必来犯。 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古人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可惜今人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内部稍有不合,便对自己人痛下杀手,导致历史发展出现逆转! 三、鲁肃顾全大局维护孙刘联盟的团结,却是个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由此观之,那些为一己之私不顾大局制造分裂的人一定不是好人。 四、孔明料事如神,三个锦囊使孙权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孔明是个人才。看来人在社会上混,还是要勤动脑子。 五、曹操采用“踢足球”的办法,把矛盾又踢了回去,而且导致了刘备与周瑜的争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要有孔明的眼力,莫学公瑾的肚量”,这句话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仍然是十分有益的格言。 黄老读三国练习现实发出感叹:“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最终归于晋朝的一统。几十年的明争暗斗,穷兵黩武,三方都费尽心极,伤害民力,结果挡不住历史的大潮流。高也罢,低也罢;赢也好,输也好,只是在存在的期间自己给自己不厌其烦地找点事情做做。细细想来争来争去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段话耐人寻味。请大家认真品读吧。(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5-28 17:30:05
  黄老在这篇随笔里面,除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以外,还做了精彩的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8 18:18:12
  读三国知历史也就知人世,看热闹随手看三国,看门道静心看三国。谢鲁老辛勤编按!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5-28 18:53:29
  读书有益,开发智力,写文动脑,痴呆绕道!跟着老师学三国,了解更多历史知识,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祝福老师!
4 楼        文友:叶雨        2021-05-28 22:38:42
  黄老师把《三国演义》读透了,写出这么多的读后感,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5-29 07:32:55
  七绝•夜读
   好书捧手用心参,明月高枝照草庵。
   不觉钟敲零点过,开怀还对古人谈。
5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1-05-29 12:06:10
  品三国故事,内中策略可适应于人间万事万象万物,悟者自万事通达也!欣赏学习,敬茶!
6 楼        文友:雨后笋        2021-06-14 20:00:15
  精彩文章,学习!
寂寞暗中埋, 春归土自开。 当时观尚早, 一翠漫山来。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