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夏夜吱吱声响(散文)
一
清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碧绿的草地上,五颜六色的月季花静静地散发着清香,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忽上忽下地追逐嬉闹着。
我深吸几口气,活动活动肢体筋骨,便像往常一样,沿着马路边的人行道跑步。
突然,几只伸曲蠕动的蚯蚓映入我的眼帘。我停下脚步,不由地多看了几眼。好久没看到这种场面了!是谁让这些长期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大清早的就出人头地呢?亦或是半夜水淹它们的家园时,不得不出来奔波。
毫无疑问,是昨夜的那场雨。
雨中,雨后,都是蚯蚓出洞时。以前在郊区的部队营区,每当下雨时,松软的草地上爬出来了很多蚯蚓,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自从搬进了城里,走在城市的柏油马路边,很难遇到这样的雨后景观。仔细想想,进城这么多年,就没遇到过吗?或许只是没有在意吧!
蚯蚓又名地龙,常在潮湿的地表之下掘地钻洞。它经常出没的土地,其洞穴可顺其自然地渗人空气和水分,这有助于疏松土地和改善土质环境。因此,它也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从农村长大的孩子,对蚯蚓都不陌生。过去,不少农村的不少地方,包括院子和街道,都是土质地面或石板路面,房前屋后都堆积着草垛。夏夜纳凉时,四处都能听到似有似无、此起彼伏的“吱吱”的尖细的声音。
这是什么小东西发出的声音?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那是一种类似于小蛐蛐儿的昆虫发出的声音。可是,有心寻声去找,即使脚步再轻,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于是,我就纳闷。生活在农村里,也常见到蛐蛐儿。如果听到了蛐蛐儿的声音,去草丛里寻找,很快就能发现并抓住它。小孩子喜欢玩,抓住了蛐蛐儿,再用麦秸杆编几个放养蛐蛐儿的小笼子,然后用细绳挂在墙上,夜里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小夜曲了。
但是,蛐蛐儿好找,“吱吱”叫的这个小东西却难寻。
年复一年,夏夜里的吱吱声依然不绝入耳。
后来,我从农村走进城镇的部队营区。闷热的夏日晚上,坐在营区的草坪边凉快,时常都能听到熟悉的吱吱声。我也曾想抓几只这“吱吱”叫的小家伙。只是空闻其声,依然独不见其形。它长得什么样子?一直都是未知的,甚至连它的影子都没见过,又到哪里抓它呢?这让我困惑多年,心里不由地暗暗惊叹,这家伙比蛐蛐儿牛,够神秘的!
那么多年了,那尖细的吱吱声,一直是我心中的待解之谜。
二
忽有一天,当我得知蚯蚓会叫的时候,孤陋寡闻的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
“以为是个王者,原来是个青铜。”事实面前,我惊呆了。这完全颠覆了我以住的认知和想象。千百次找寻过它,而它就在脚下,我却不知。这,也清楚解释了为何营区草坪的周围夜间的吱吱声和雨后的大量蚯蚓出没等现象。大千世界,还有很多自己未知的领域和知识,也会习惯地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已知的。
我总算明白了,这“吱吱”的声音到底是谁的!那声音,原来是蚯蚓身体上的那个平滑泛白的环圈鼓大而发出的。只是没想到,我从无知到已知的过程,竟然如此漫长,多多少少都有点尴尬。
蚯蚓天生的一副弱者形象,那柔弱的软体,任何人都可以把它踩在脚下。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它们处于生物链的底层,既是鱼之饵,也为鸟之餐,太多的天敌和特殊的生活习性,仿佛它们的生命低微到地下,方能好好地存活于世。而跟蚯蚓同样具有伸缩能力且体格比相对较小的蚂蟥,就没有人说蚂蟥是弱者。如果蚯蚓拥有蚂蟥那般的攻击力,必能称霸地域一方,可惜的是它不敢跟任何弱小的活物拼杀,那怕是跟一枝花、一根草、一只小虫斗斗,终身只能以腐物为食,在自然界也算是绝对的弱者,以至于它们不敢轻易露出地面。露头可能就挨打!有多少蚯蚓被烈日暴晒而亡,又有多少被踩得肢解或遍体鳞伤……
有诗曰:“入地非为求生易,出土但知世情难。”
若非雨后所迫,它们岂肯钻出地面逃生呢?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用这句谚语来形容孤独地存在着的蚯蚓,恰到好处。它的肢体没有尖齿利牙式攻击性武器,又没有防御性甲壳,也不像蝗虫、蜜蜂、蚂蚁、蚊子等小昆虫那样群居栖息,掠食时,群起而攻之。它窝居一穴,独来独往,没有伙伴,没有盟友,这或许是不屑参与自然界弱肉强食的争斗吧!
多少世间事,眼不见为净。
蚯蚓身处地下,终生都愿在黑暗的世界里爬行,安分守己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洞穴家园。
对蚯蚓来讲,寻得一片腐土,即是自己的世外桃源。它的梦想,或许很简单——守着几片腐土安居乐业。其实,腐土与净土,是相对的,也是因物而异的。多少天下人,归隐山林乡野,自绝于江湖,自认为找到了一片净土,而现实却上演了一幕幕的江湖恩仇记。不在其中,焉知其味?那些所谓的腐土,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是腐土,但对绝大多数植物和蚯蚓来讲,却是肥沃的净土。
生存是生命最原始的第一需要,而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
向往光明,是人与物的自然本能。为了追求光明,飞蛾尚可扑火,不惜牺牲生命。而蚯蚓,不为寻求光明,终生与腐土为伴,这些都看似有点逆天的本能行为,却令人敬佩。因为,它执着行事,从不看他人的眼色,也不以他人的是非对错来左右自己的思想行为。
蚯蚓有没有自己的思想?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三
缤纷多彩的世界,各个物种都有各自的快乐小世界。蝴蝶戏花,蜜蜂采蜜,蚊子嗜血,蚯蚓则迷恋泥土。
有时,我就在想,肢体柔软的蚯蚓,既无钢牙,又无利爪,是如何生存的?
蚯蚓喜欢松软的泥土,又为泥土的松软而终身劳作。那些硬实的地方,蚯蚓无从下口,又无以为家,更无施展才华的空间。它没有眼睛,且常年生活在地下,根本看不见周边环境,却能择地而栖,并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适者生存嘛!从这个角度看,蚯蚓是有智慧的小家伙,这也说明万物皆有其灵性。
众多的先天不利条件,其生存之道,必有过人之处。
之前,无意间看过一个小视频:有人夜里使用竹板摩擦持续发出“嘎——嘎——”的声音,在微弱的灯光下,附近的蚯蚓似乎不约而同地纷纷钻出地面,趋声而来。这摩擦声,有点类似于蛤蟆的低沉呼声。这也说明了蚯蚓拥有出众的听觉器官,且对某些声音感兴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如此,动物亦是如此,所以可以诱而捕之。
彼时,周边也只有蚯蚓闻声出洞而来,而对其它小昆虫则毫无影响。蚯蚓为何对那种声音如此敏感?这声音,是向它们发出了怎样的信息呢?是捕食?是求偶?是聚欢?还是大雨来临之前的报警声呢?异动必有因,但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走近蚯蚓,时常会被它们渗着血迹的肢体还在顽强地挣扎着而震惊,这是一种不向命运屈服和低头的精神!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遇到重大挫折,就要死要活地折腾。走进医院,才知道健康地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事。雨后,有多少伤残的蚯蚓,它们没有就此倒下长眠,而是积极自我疗伤。不须时日,就能战胜伤痛,战胜自我,也再生一个新的“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羡慕蚯蚓身体的这个再生本能。但是,心理的残疾远大于肢体残缺的影响。那些受挫的人,若有蚯蚓的这种精神意志,又何愁不会东山再起、涅槃重生呢?!
蚯蚓,值得我敬佩!它以柔弱的身姿活出了强者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