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神州】董永故里 革命堡垒(随笔)
小董村位于武陟县西部,东距县城18公里,北距焦作市区15公里,南依沁河,北望太行,人口五千五百余人,耕地四千三百余亩,物产丰富,地杰人灵。
据传说,汉孝子董永是土生土长的小董人,小董村的董永和村东北方二十二里下封村的张七姐(乳名七鲜)互相爱慕,在小董村东去十二里的大凡村的大槐荫下相会成亲,然后二人东去三里到傅村傅员外庄园打工抵债。这个故事具有真实人生的的原生性,遗址遗存保存的真实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故事以小董村为中心,分布周围数十里,后来随着移民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然后又演变成了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
董永在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二月初三日出生于河内郡怀县大董村(今武陟县小董村),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十一月初十日,于怀宫(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被皇封为孝廉。从此大董村被改称为孝董村,含意为“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后被人简写为小董。至今小董村民仍隆重纪念这两个日子,被称为孝子节与皇封节。2006年5月20日,小董村的“董永传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董永采集草药,研究医术,久而久之成为民间医生,积累了几百个不用花钱就能治好病的验方,被后世人尊称为“董永神方”。董永又将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药材的培植方法教给百姓广为栽种,这四种药材被后世人称为“四大怀药”。
两千多年来,小董村不仅是年轻人忠于爱情、孝敬老人的教育基地,而且还是民间医术交流的基地与四大怀药的集散基地。
在董永忠孝为民、救死扶伤精神的影响下,小董自古出名医,是著名的民间医生集中地,历代都有一大批让农民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好病的医术高超的民间医生。
董永陵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小董村又依堤傍水、景色秀丽,是个旅游的绝好去处,也是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历史文化遗产。
小董村现在成立了董永文化服务中心,致力于董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整修了董永故居、寒窑旧址、董永推碾、推磨处、董永手植古槐处、董永墓,董永庙、董永路、董永广场和董永文化园,精心打造孝文化教育基地、爱情忠贞教育基地、民间医术交流基地、田园风光旅游基地、四大怀药集散基地、特色小吃经营基地,把极其珍贵的遗址遗迹建成景区景点转变为旅游产品,以此来拉动小董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现代的小董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属于革命老区,是武陟县革命斗争的大本营。
1938年春天,八路军129师386旅来到了小董大庙,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发展党员,先后有孙传顺、孙文年、孙青河、任福军、孙玉保、孙止敏、张凤英等十几人加入共产党,成立了党支部。由于小董村红色政权坚固,遂成了武陟县的抗日中心。
1945年2月22日,小董村成了修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属晋鲁豫边区太行七专署,辖修武县与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
1945年10月28日在小董村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属太行四专署,辖武陟县西部沁河南北地区。
1946年农历9月18日,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驻小董村的共产党县政府与小董村革命政权连夜北上太行山,转移到了博爱县寨豁乡玄坛庙、干柴凹村一带休整。
1947年4月,共产党军队大反攻,县政府和村政权下山返驻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修(武)、获(嘉)、武(陟)并入武陟县,小董村成了三个县的革命中心。解放以后,小董村也曾经是区、乡政府的所在地。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小董村民众就在共产党的影响下组织红枪会,反帝、反封建、抗粮抗捐、攻打反动民团,前赴后继,英勇斗争。
1935年,小董村的县立第四完全小学校就建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并向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的革命人才。
在土地革命时期,小董村王卯(改名彭施鲁,1916年1月19日出生,1935年底被指派到东北抗日联军任第4军军长李延禄的秘书。1936年入党,1938年任第4军后方留守处主任。1941年春任苏联红军88旅2营3连上尉连长,1945年任苏军佳木斯市卫戍副司令、中共佳木斯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总参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军训部副部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街,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街,1985年为副兵团职离休干部,200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孙双峰(出生于1915年,1936年4月从监狱中获救加入红1军团红4师2团1营3连2排,历任战士、副班长、排长,后调到直属运输队当兽医,1945年转业到陕甘宁边区任某仓库主任,1968年逝世)等人就紧跟共产党干革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小董村孙其永、孙玉杞、孙俊立、孙雷、孙惟昇、陶光亮等二十多人,积极参加八路军129师386旅老二团,其中任福祥、任福久、陈玉皇等三人成为抗日烈士。小董村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红枪会村民及普通群众也有八十多人,虽然他们的姓名无法一一列出,但他们的英魂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董村民众革命热情非常高涨,孙秋山、孙留运、陈振华、孙道武、孙其福等三十多名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涌现出了一百多位紧跟共产党走的积极分子。其中:孙留运、孙孝贵、任德胜等人成了前方烈士;孙传顺、孙传凯、孙以巴、谢用之,孙继升、孙文年、孙惟昇、王晓伦、孙乃杰等人成了后方烈士。
在1947年5月29日、1948年9月两次攻打武陟县城的战斗中,小董村作为县政府驻地,广大军民踊跃参军参战,组织了大批的民兵运输队、战地救护队和担架队,参加战斗。战士们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支前民兵和民工不畏艰险,送弹药,运粮食,抬担架,救伤员,并将一百多名烈士运回根据地小董村,安葬在寨墙外东北角的“烈士坟”里,其中六十多位已成为无名英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小董村青年孙其永、王军、王国英、孙道通、谢文芝、孙其军、孙立荣、孙尚直、陈振华、孙文立、孙立永、孙道武等十二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到朝鲜作战。其中志愿军15军44师131团参谋长孙文立在上甘岭战斗中英勇牺牲,志愿军战士孙立永也为朝鲜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小董村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争取人民解放与自由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他们都是小董村涌现出来的人民英雄。
今天的小董村,革命堡垒更坚强,董永故里谱新章,红色文化与德孝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小董村党支部154名党员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带领5587名小董村民,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正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金光大道上奋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