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托起明天的太阳(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家园】托起明天的太阳(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529发表时间:2021-07-29 16:42:57
摘要:这篇纪实的报告文学,主要向读者展示了曾被国务院唯一挂牌督战的贫困村——方山乡贾山村脱贫摘帽的过程,以纪实的手法报道了村支书杨明金“大山深处的好当家,养羊路上的带头人”先进事迹;乡党委书记高亚丽“誓用青春换‘富颜’”的先进事迹;还有甘肃省农科院旱物研究所的驻村第一书记陈文杰一行“真情驻村,全力帮扶”的先进事迹。作者从正面和不同侧面进行大手笔、全方位的展示和描述。由四位村民连夜给省农科院写的一封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拉开了贾山村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文中反映的那些致富带头人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或一件事,而是一个群体,作者从从民俗风情到乡村民生;从诸多的扶贫政策到种种产业扶贫方式;从各级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员、村“两委”成员,从一个个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到不同层面的创业者,从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到日夜拼搏的贫困户……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与主人公交谈,进而研究资料,找到可以追寻的切入点,再次和主人公沟通,最后才落笔的。正如作者在采访札记中写道:“在深入乡村采访座谈、体验生活的日子里,我的身心时刻被一种澎湃的激情激荡着。犹如当年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的祖国和朋友们……’是啊,此时此刻,我也有这样一种冲动和欲望;十分急切的想把在贾山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股脑倾吐出来,与广大读者分享。虽然前后两次来时间并不很长,但我却好似穿越了时光隧道一样,毕竟也是从去年的庚子年,走到今年的辛丑年,收获不少,感慨良多。我在村里穿行,虽然没有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和他的队友,但我却看到了他们身上有泥土,手上有羊毛,心里有真情的身影,我不知道他们是谁,我却知道他们为了谁。我见到了那四位在麻将桌旁写信的人,好日子使他们尝到了脱贫的甜头,一开口怎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作者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说不完的镇原人,道不尽的镇原事,我无法用有限的一篇文章把你们都写出来,我却想与你们一一促膝长谈,我不仅想知道你们有多少平方米的新房子?一年有多少元的收入?有多少万元的存款?参加了什么样的合作社?有了怎样的幸福感?带动了多少人?我还想了解你们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会战中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那些年轻干部,你们是如何在风吹雨打中懂得了农民、懂得了时代、懂得了中国,你们是不是做好了乡村振兴、承担未来的准备?镇原让我心存感动,流连忘返,让我充满好奇,渴望发现诗意的细节。


   驻村工作队还为塑料大棚示范基地总结了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挖掘利用了当地有限的水地资源。贾山村绝大多数耕地是山地梯田,河滩地是这里仅有的一块川地、平地,并且毗邻蒲河,有很好的灌溉条件。塑料大棚的建设,提高了这一方水和地的利用率,提升了这一方地和水在贾山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个特点是另辟奚径育产业。贾山村传统的种植业是小麦、玉米、黄花菜和小杂粮,发展塑料大棚蔬菜产业是一个全新的探索。第三个特点就是强化了科技因素。塑料大棚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并且我们还利用塑料大棚第一次把“春提早、秋延后”这项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第四个特点是这里成了让科技燎原的星星之火。此前,这里的种植方式是粗放的,下种之后就是自由的生长。通过塑料大棚的示范,这里的老百姓知道了起垄、整枝、促花坐果等技术要点,让科技从这里传播给了老百姓。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文杰和他的队友吕军峰、刘明军,为了贾山村真正富起来,从此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始了挥汗如雨的真情帮扶。
  
   第六章 哭与笑之间
   “在我们亲爱的土地上,有多少默默的花朵开放在荒山野地里。”
   记得路遥在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说过这句话。随着陈文杰在我的笔下出现,仿佛流水似的涌进了我的脑海,让我不得不说,陈文杰和他的队友们,不就是开放在荒山野地里的花儿吗?
   承认他们都是花儿就好了。
   荒山又怎么样?野地又怎么样?也许偏远,也许荒芜,但一点都不影响花儿的鲜艳和盛开。
   我是从方山乡报来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申报表》中看到了陈文杰,于是,又一次把目光移到了他身上。
   陈文杰,男,甘肃高台人,生于1978年11月,中共党员;
   1997.09--2001.07甘肃农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1.07--2005.05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干部;
   2005.05--2007.06省农科院人事处劳资科干部;
   2007.06--2012.03省农科院人事处劳资科副科长;
   2012.03--2013.01省农科院人事处劳资科科长;
   2013.01--2015.06省农科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院工会副主席;
   2015.06--2020.11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副所长;
   2020.11--今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
   2018年8月至今受组织委派从事脱贫攻坚工作,担
   任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接着,我从庆阳广播电视台历时半年时间倾情摄制的《一个也不能少》这部脱贫攻坚纪录片里,看到了曾哽咽了好几次的陈文杰。
   屏幕里一个高大结实的男人出现这样的表情,我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难过起来。
   他之所以哭,源于一个问题。
   有人问他,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到,现在脱贫还没通过验收,换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如果时间延长,你是想继续待在这里还是回兰州?
   “贾山村的老百姓很热情,我挺留恋这个地方的。但我也有家,有孩子,我也想让她有个美好的未来……”陈文杰张了张嘴,话没说完,眼圈却红了。
   他又嘿嘿笑起来:“不好意思,刚才丢人了。你问的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我不好回答。”
   哭和笑之间,系着一位扶贫干部的所有牵挂。
   全市唯一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未脱贫村,就是贾山。
   两年前,陈文杰来到贾山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自然条件太差。他把村里的地形总结为四句话:“平地不到三丈,望远不过五里,邻里遥望不相知,陌客初到路难寻。”
   产业发展由此受到严重影响。
   到处都是山旱地,农业机械化实现不了,只能人背马驮驴驮,并且产业结构单一,基础非常薄弱。“这是村子致贫的一个突出原因。”陈文杰说。
   贾山村山大沟深,一度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2019年六七月份,镇原的雨水特别多,连着下五六天,大棚里的辣椒长得非常旺盛。
   “当时超市着急要辣椒,天天给我们打电话,快把你们的辣椒送来!而我们的辣椒长在大棚里,因为都是60度倾角的烂泥路,一时间运不出去。等天晴了再往出送,价钱已经降半了。”
   陈文杰至今想起还一个劲地摇头:“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影响太大了!”
   更让他忧心的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面貌。老乡文化水平都不高,重重大山阻挡了他们的视野,更困惾了他们的思路。大多数人满足现状,乐在当下。
   陈文杰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要想富,先修路。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积极向县乡政府汇报,申请政策支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2020年前半年的时间里,实施危房改造11户,更换老旧自来水供水管线10.1公里,新建配电变压器5台,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最让乡亲们犯愁的路,也得到了彻底医治:硬化村主干道13.8公里、砂化3.5公里,6个自然村264户群众今年告别“出行难”。
   陈文杰和农科院另两名扶贫队员吕军峰、刘明军,牢记初心。这两年,他们主要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帮助贾山村发展产业。
   首先是围绕“铁杆庄稼”,解决吃的问题。
   陈文杰和其他的队友们来到贾山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村民们引进了抗寒抗旱的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08和胡麻新品种陇亚10号。陈文杰他们的想法很明确,就是通过种庄稼让农民不愁吃、不愁穿。三年来,他们通过省农科院支持,共投资16.047万元,引进冬小麦良1600亩22500公斤、胡麻良种415亩1690公斤,使贾山村的良种率达到95%以上。并通过他们的技术指导,冬小麦平均亩产量由176kg提高到了239.5kg,最高亩产量达到255kg。
   “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不但增加了农民收益,而且为减少小麦种植面积、推动粮改饲、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陈文杰介绍道。
   其次是提升壮大养殖业,解决收入难的问题。
   贾山村素有养羊的传统,但一直处于低水平粗放养殖阶段,经济效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尤其是封山禁牧后,饲草料匮乏、饲草品质不高成了难题。背靠农科院这棵“大树”,陈文杰给老乡引进了粮饲兼用玉米、饲用甜高粱、小黑麦等饲草品种,改变过去单纯种植粮食作物的传统,提高饲草品质,从而提高羊的品质,以种促养,以养带种,把种植养殖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效益。
   2018年,省农科院送了100亩地的玉米良种粮饲兼用玉米陇单339号400公斤、200亩地的饲用甜高粱225公斤,2019年又为全村送来500亩地的粮饲兼用玉米陇单339号1000公斤、500亩地饲用甜高粱750公斤和10亩地的小黑麦良种。
   看着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老百姓甭提有多高兴了。还没到收获期,在蜡熟期就有150亩地的玉米被邻村金岔羊厂整穗承包了,对种植户来说,既提高了收入,还节省了收获的劳力。有老百姓指着玉米棒子说:“你们的玉米棒子有胳膊那么粗,来年给我也给点种子,行吗?”还有村民说:“有省农科院的帮扶,我们沾光了,种的饲用甜高粱喂羊好的很。”
   看着长在地里绿油油的小黑麦,杨光耀说:“这长的和小麦一模一样,羊肯定爱吃”。眼下,正是收割小黑麦的时期,他收割了一半留了一半,他说:“我要留下一半来收种子,明年继续种。”驻村工作队员告诉他,小黑麦收了之后还能复种饲用甜高粱,杨光耀听了嘿嘿地笑着说:“这东西真好”。
   杨光耀是村里第一批种植新品种小麦和粮饲兼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的村民之一,对于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杨光耀而言,他认准了这是改变自己家境的好路子。
   “老品种的玉米亩产也就八九百斤,新品种玉米亩产1300斤到1400斤左右,2018第一年种玉米我就收入2万多元,甜玉米秸秆还是非常好的饲料!”第一年种植,杨光耀就尝到了甜头。
   日子有奔头了。
   2020年,在总结前两年的帮扶成效的基础上,陈文杰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向省农科院争取帮扶资金60万元,不仅为全村提供了1000亩地的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陇单339和300亩地的饲用甜高粱,还购置一套了颗粒饲料加工设备和4000个青贮塑料袋,示范推广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和秸秆青贮技术。
   “通过颗粒饲料的加工和秸秆青贮技术的推广,我们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衔接起来了,以种促养,以养带种。产业链一延长,农业综合效益就提高了。同时,提高了饲料的品质和适口性,还将以前乱堆乱放的秸秆有效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的利率用,增加了收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镜头里的陈文杰说。
   解决了饲料的问题后,陈书记他们又争取到省农科院10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10户贫困户建起了标准化圈舍,向他们推广清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发展养殖业。
   姜虎林家里3口人,他本人智力残疾,母亲近80岁,年老体弱,女儿姜玉玉2019年考到了兰州城市学院,家里养着15只羊,家庭情况比较窘迫。姜虎林有一个继父叫杨延星,73岁,和姜虎林分户另过,但家里的大小事情和农活都是在继父操持下进行的。
   “给姜虎林修个羊舍吧?”有队员提出。
   “帮他修建圈舍倒是好事,只是姜虎林智力残疾,母亲又年纪大了,圈舍怎么修?”因为别人家的圈舍都是自己修建,所以有的队员不无担忧的说道。
   “我们帮扶就要帮困难户,越困难的越要帮。姜虎林一家劳动能力比较差,又有一个上大学的孩子,需要我们帮扶,并且他有养羊的基础,帮他修建圈舍,即可以提高他的养殖能力,增加收入,还能起到鼓舞他的信心的作用。”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文杰说道。
   说干就干。他们来到姜虎林家说明来意。
   他的继父杨延星听了,用苍老的声音幽幽的说道:“事情是个好事情,感谢你们的帮助,只是我年纪大了,那个(指姜虎林)又啥也干不了,怎么修啊?”
   “只要你想把羊养好,修圈的事我们帮你想办法。”陈文杰说道。
   从姜虎林家里出来,他们就去找工程队。
   这时候,正是全乡各村工程建设最忙时期,工程队很难找。几经打听,他们找到邻村的一个包工头。包工头嫌钱少,起初不想接这个活,经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就看在他们也是在帮扶贫困户的份上,答应了下来。
   姜虎林的羊圈已经修好后,陈文杰他们三人及时联系,帮助他选择品种,一下养了20多只羊,望着每隔一两天就来指导的工作队员,不大说话的姜虎林眼里发出的尽是感激的目光。他的继父杨延星说:“现在共产党好的,过去祖祖辈辈要缴皇粮国税,现在啥都不用缴,还要给我们修房盖羊棚,再要好,就差个喂饭机了!”
   正当姜虎林致富有望的时候,熟料一场意外突然袭来,姜虎林得了脑梗,尽管经过医院医生的奋力抢救,还是没有挽留住生命,撇下了80岁的老母亲和正在上大学的养女。陈文杰得知消息后,送去了300元的慰问金。看到其养女姜玉玉正在为学费发愁,他又给资助了1000元钱。
   还有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张伟,2019年考上了大学,全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在了解情况后陈文杰拿了1000元,悄悄塞到张伟手里。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克服困难,无论如何要完成学业,勇敢、乐观面对生活。
   “以前家里用钱,就靠地里种的那点粮食换钱,有吃的就没有卖的,有卖的就没有吃的。现在不一样了,我家现在搞起了养殖,啥时需要用钱,随便拉出个羊卖了就是钱!”镜头里的杨光耀说
   老百姓想种什么,我们帮他们种,想养什么,我们帮他们养,驻村帮扶工作队最怕的就是好东西卖不出去。好在天津市静海区对贾山村进行消费扶贫,今年“消化”了一半的马铃薯。
   “这就圆满了!”陈文杰笑道。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改变村民的思想意识确实太难。陈文杰拿安置房搬迁举例。
   有位叫巫正喜的老人,儿子入赘他乡,家里只剩下他一人。两年前,村里就给他把安置房建好,可他说自己住窑洞习惯了,一直不搬。催得紧了,他撂下一句话:“我哪怕死在窑洞里,那是我自己的事,和你们没关系!”
   一次开会,陈文杰很生气:“我们党把房子修起来,为的啥?为的就是你们的安全!但是你们不搬,这是没有把党的情义领会到心里。你们如果真正领悟这份恩情了,就应该搬到新房去住!”
   开完会,陈文杰又一次来到巫正喜家里,巫正喜又说新房的窗户漏风,电也没接进去,搬进去住哈不舒服不方便。陈文杰心头一喜:“老大哥,那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就搬,行不行?”巫正喜同意了。
   陈文杰开车到镇上买了发泡胶,和同事一起,给弥了窗缝子。又买来电线、开关等物品,从100米外的崖畔上给拉上了电。

共 41716 字 9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9
转到
【编者按】这篇纪实的报告文学,叙述生动详实,从正面和不同侧面对甘肃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进行大手笔、全方位的展示和描述。向读者展示了曾被国务院唯一挂牌督战的贫困村——方山乡贾山村脱贫摘帽的过程,以纪实的手法报道了村支书杨明金“大山深处的好当家,养羊路上的带头人”先进事迹;乡党委书记高亚丽“誓用青春换‘富颜’”的先进事迹;还有甘肃省农科院旱物研究所的驻村第一书记陈文杰一行“真情驻村,全力帮扶”的先进事迹。文末引用了陈书记的十几页《驻村记事》,升华了文章内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1-07-29 16:44:19
  纪实的报告文学,叙述生动详实,从正面和不同侧面对方山乡贾山村进行大手笔、全方位的展示和描述。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