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黔阳古城的宝庆商人(散文)
在古城的青石路上,看一片斑驳的马头墙,品一片古味,偶尔有古筝曲从窨子屋内悠然漂游而出。撑一把油纸伞,汉服衣袂飘飘,一阵美丽香影,出现在古巷青石路,晴也有味,雨更有韵!
黔阳古城,一千多年的文化古城,王昌龄在此当县尉,现在的昌龄井和他所有的痕迹都留给了幽深古巷、青石板路、斑驳的封火墙上。这里有古商道,江西会馆至今伫立在河边,现在叫“万寿宫”,是当年水上商道的聚集地,当年热闹非凡。现在是文化的聚集地,每年都有傩戏(地方戏)等在这里演出,很是热闹!
我们这里有很多来自湖南邵阳的宝庆商人在此经商、生活,他们为黔阳古城的商业带来了繁荣。我2004年才来黔城,近十几年的变化,自然看在眼里!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和外来商家,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宝庆人,在黔城对于商业的发展那是功不可没!
黔阳古城,现在集古玩、玉石、汉服、特色小吃于一体。黔阳“古城值得玩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芙蓉楼,这里有精美绝伦的碑刻和木雕;也有明清时期的保留十分完整的古建筑群和防河堤的垂柳等等,来了这里你会留连忘返。
黔阳古城有很多宝庆商客栈在古城的巷子里人,比如有这么一对夫妻,都是邵阳宝庆人,他们除了经营“老爷巷客栈”外,还开了一家“恒丰古玩店”。他本着“诚信为本,信誉第一”的经营理念,生意一直不错。,2015年装修完毕,向游客开放。客栈是木质结构的老房子改造的,古老但不陈旧,房间布置的挺有特色,现代气息与古韵浑然天成。宁静、古老悠远的韵味与古城融为一体。
他们来黔阳古城也是为了生活。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夫妻俩人都很热情,讲话随和,而且还很谦虚。我说要专门给他们的特色经营写一篇散文宣传一下,老板却说:“我是后来者,而且只是小打小闹,还有不少宝庆人在黔城做了很久的生意,他们有很多是先行者,应该把机会留给他们,特别是那些前辈们。”
我佩服邵阳人,特别是和老板聊天时,他说起一个打火机可以打败全国的火机商,我非常震惊。这一点大家应该知道,小小打火机,只卖一块钱,它灭了火柴,灭了高档打火机,真是推动了全民的“火力”!方便、快捷、好用!
说起老爷巷客栈,就是在老爷巷里,离巷子口往里100多米的地方,巷子窄而直,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从入口看去,左边是两层明清时的木房子,右边是高高的封火墙。而且都是明清时期的木房子,马头封火墙内窨子屋,窨子屋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有单独的排水系统。
2004年9月,我初到黔城,看到很多房子的围墙外都挂着牌子,比如“李家窨子”“张家窨子”等等。我有点纳闷,就特意问了当地的老人,为啥像北京四合院的房子要叫“窨子屋”。本地人说:“外有高墙,高墙内四周有房、中间有天井一样的空坪地,有单独的水井,有自己的排水系统,一切不用担心,不怕火,不怕枪,大门一关,只要粮食足够,十天半月的在里面生活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只是守着自己的产业等等”。当时我听了这些介绍,就觉得“窨子屋”真得好“深”!
我估摸着,这条巷子里,明清时期有很多资产丰厚的人住,在那时对这些人,一般老百姓都叫他们“老爷”,所以这条巷才有了“老爷巷”的名号。
在和“老爷巷客栈”老板聊天的过程中,我才知道他也特别喜欢古玩,他说:“前几天,我费尽千辛万苦,淘到的一个十分完美的古铜镜,被朋友2万多强行“请”走了!”言语和神态里,我发现了他的心疼和不舍。当时我就说:“保存如此完美无缺的铜镜,2万多你就转让给了朋友,实在是少了些,有点可惜了!”见我替他惋惜,他却自我打趣地说“都是爱好者,又是朋友,没法子,只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了!”他可能是怕我不信,连忙打开手机相册,给我看了铜镜的照片。不看不知道,一看那真是漂亮:古铜镜背面龙凤呈祥雕刻精细,那龙鳞,那龙角,特别是龙的眼睛,雕刻无比精美。凤的羽翼细致入微,每片羽毛上的纹理清晰自然,头部雕刻得更是活灵活现。他告诉我那是明朝的铜镜,我非常惊讶。明朝还有雕铜镜的,后来他指给我看,竟然是景泰年间的铜镜。
客栈里的古家具,那更是难得。比如,他收藏的整套明清时雕花桌椅,非常完美,有历史的痕迹,没做任何的现代处理,原汁原味。
说起木雕,老板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说东阳的雕刻,是明朝时期邵阳的师傅走南闯北,带着自己的手艺到了浙江东阳,把手艺传到了那里,后来得到了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才有了如今闻名于天下的“东阳木雕”。
而他经营的“恒丰古玩店”主要以当地的晚清、民国时期的青花瓷瓶、盘、碗,成色高低档次都有,古香古色,颇有味道!除了青花瓷外,还有一些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老少皆宜。
我去过邵阳宝庆,那里土地贫瘠,在家挣不了多少钱,几乎只能糊口。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要么学手艺外出挣钱,要么走街串巷做生意,走南闯北是邵阳宝庆人祖祖辈辈存在于骨子里的一个观念,是他们自己的一种创新、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
黔阳古城,在旅游开发的政策鼓励下,回归古韵的客栈,汉服店等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登场,古城古韵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