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功夫在诗外”,功夫也在“文”外(随笔)
陆游在其《剑南诗稿》里有一首很特别的诗,是作八十四岁的他,给儿子关于作诗之法的遗嘱。其全文是这样的:“我初学诗曰,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这可以说是陆游对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他说他开始学作诗的时候,总喜欢追求藻饰,在诗歌形式上做文章,到中年渐渐有所觉悟,才写出一些较好的意境宏大的诗歌来,但是却始终不能越过李杜的高墙。元稹、白居易也只能说刚刚到达李杜高墙的墙边,至于温庭筠、李商隐,也是未能达到李杜的境界。诗歌是六艺之一,岂能变成文字游戏呢。陆游的意思是说:你要是想学作诗,必须在生活实践上下功夫,在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上下功夫,在个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陆游这句“功夫在诗外”的名言,拿到今天来看也不过时,而且更加为广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所遵循。
毛泽东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一论断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作家必须广泛地占有这些素材,并进行艺术加工,才能创作出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好作品。
有人说,文学创作靠天才。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总不能说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吧?诗人的创作灵感是长期的生活积累,一朝得之的。不只诗歌,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如此。
我在编辑文章的时候发现,凡是好诗好文章,全是从生活中来的。黄金山老师的创作最能说明问题。黄老师出生在偏僻的农村,后来当了兵,在临沂豫剧团支左,接触到了戏剧知识,后来参加过珍宝岛战役,转业回家当了教师,退休后仍然生活在老家。其经历之丰富,为一般人所不能及。其回忆散文《难忘那“拾秋”的岁月》、《儿时我怕过冬天》、《我爱家乡的香樟树》、《第一次走远路》等写得那么精彩、那么真实,其主要原因就是“功夫在诗外”。其《卧薪斋诗稿精选》中的大量田园诗歌,也是来源于农村生活经历。
另一位来自农村的作者红花草,我感觉其作品的成功基本不在于驾驭文字的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掌握,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是他创作的强项。据作者说,她的《一飞冲天》是有生活原型的,主人翁就是他村里的一个懒汉。散文《回头青的悲哀》等也是取材于身边的生活。
还有足行两行泪的作品,如回忆散文《条带》、《草纸》、《猪孔鼻草》、《捡牛粪》等,都是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写实,因为产生于生活,所以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读起来都感到非常亲切。
当然老作家刘明国的小说,虽然虚构的成分不少,但也是根据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素材进行概括化典型化的结果,如《小梅的尊严》、《大事突发之前》,都是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的艺术世界和典型人物。修成国的《青纱帐深处》、《禄美娟告状》等小说也是如此。这里不做具体分析,有兴趣的文友可以仔细阅读一下,以体会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的语文老师刘广忠跟我们闲聊。我们问他,长篇小说《苦菜花》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就跟真的一样,是不是作者学问很高。刘老师笑着说,光靠学问是写不出那样的小说的,作者主要靠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小说里面好多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他还说,《林海雪原》也是这样,作者曲波亲自参加了东北剿匪的战斗,这是他创作的基础。他又谈到苏联作家,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要不是作者坎坷的生活经历,他是写不出这样的名著的。老师的这一席话,使我终生难忘。后来阅读巴金的《家》,了解到作者就是那个封建大家庭的一员,故有人说《家》是纪实小说。巴金不是学者,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造诣,但是其作品影响很大,直到今天还有些青年喜欢阅读他的作品。
鲁迅的《故乡》《祝福》《孔乙己》等不朽的小说作品,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根据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创作的。
我不想过多举例,仅仅这些例子就足以说明,不光诗歌是“功夫在诗外”,任何样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功夫都是“在诗外”。一个人从小在糖水里长大,一帆风顺,生活贫乏,任凭你有什么天才,也决然写不出好作品的。如果没有生活实践,仅仅在诗歌散文的形式上下功夫,如只讲究华丽的藻饰,玩弄文字技巧,而内容空洞无物,这样的诗文只能令人生厌。
遗憾的是,当今一些人的创作,不是在生活实践上下功夫,不是在个人思想水平的提高上下功夫,也不是在个人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只是闭门造车,或模仿人家的作品,或冥思苦想地杜撰无生活根据的故事,这是不可取的。在诗词创作方面,有些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创造美的意境,而是在藻饰上下功夫,甚至故意用一些生僻字词来装饰自己的诗,以掩盖内容的空虚,其根源在于生活和思想的贫乏。有人把会不会创作诗词仅仅看成是懂不懂平仄对仗,他们的诗词仅仅符合格式,但是没有意境,一看便知是文字游戏,是空洞的口号或华丽辞藻的堆砌。这样的诗,读起来味同嚼蜡,实在是一种折磨。而我们看黄老等人的诗则全然不是这种感觉,其诗,多是从生活获取灵感,然后选择意象,创造出深邃优美的意境的。而其内容之健康向上,也是“功夫在诗外”,是思想道德修养的结果。
当然要想写好诗文,也必须多读多写,多读是为了借鉴他人,多写是为了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写好文章的根本却在于生活实践。
“功夫在诗外”,功夫也在文外。要想写好诗文,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加强道德修养。想走捷径,抄袭模仿,在书斋里杜撰诗文,那是永远也写不出好的作品的。这就是陆游给我们的启示。
2021.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