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李白与杜甫暨诗歌赏析(赏析)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李白与杜甫暨诗歌赏析(赏析)


作者:刘银科 秀才,1457.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3发表时间:2021-11-06 11:15:10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李白与杜甫暨诗歌赏析(赏析)
   要之,杜甫诗歌无矫揉造作之态,有沉郁顿挫之力;无华丽粉饰之情,有出自肺腑之语;无浪漫夸张之奇,有脚踏实地之坚。高可顶天,低能托地,留万代之仰目,遗稀世之美文。不愧为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位伟大诗人,世界文学殿堂一尊受人崇敬的诗圣。
  
   五、我国唐代诗坛的两座高峰
   李白所处的时代虽已是盛唐末期,社会已呈颓败之势。靡靡之音渐起,享乐之风愈浓;唐明皇更是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权奸乱政世风日下。但毕竟还没有发生大的变故,未有战祸肆虐朝野相对平静。在这样一个已伤未烂、已脓未破的社会环境中,李白的冲天抱负受到压抑、他匡世济时的宏伟理想不受朝廷重视也算是很正常现像。因为当时人才并不缺乏,文人层出不穷。而李白的性格又不喜诌谀,不愿过分攀附权势,自视清高傲然卓立,藐视世俗不屑同流,就更难跻身上流社会了。在精神无以寄托、理想难以付诸时,李白便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方世界,倾注在纵情山水饮酒赋诗的虚幻光阴中,以此来填补心中缺憾,释放不得志的压抑。悲哉!时代所然,个性结果。李白虽不再混迹官场,然不平之心未泯,遗憾之念尚存。不同的是他以另外一种形式发挥出来,以诗歌的形式予以吐泄。把失落的痛苦与不甘融入到文字中,用夸张奇特的浪漫诗文展示出来。所以他的诗歌中豪气贯日却难祛未尽之怨。梦游也罢,咏景也罢,无不打上这一思想印迹。诗篇中始终包裹着一颗不甘心的遗恨,喻体处处隐含着批判的笔锋。
   李白的诗,其艺术特征以大气磅礴为主调,瑰丽新奇,夸张奔放,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世俗约束,冲破了现实的藩篱创造了一个丰富多采、奇妙浪漫的世界,诗人在遨游中也获得了快感得到了放松,得到了一种麻醉的愉悦。但无毋讳言的是,李白的诗赋中没有俯视民情的倾向,没有关注黎庶的习惯,他不干俗流只求隐逸;寻仙访道是一大追求,斗酒释怀是一大内容。充其量只在诗中暗含了几丝不满朝政与几分壮志难酬罢了。这就界定了他的诗歌层次,也许应该是高峡中一支怒放的野花,而不是百姓囿圃中的娇艳。
   但是,李白那些光彩照人的诗篇,并未因思想而影响其艺术水平。其实他的诗从美学意义上来讲也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其浪漫奇绝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不虚诗仙之名。
   下面我们再说说杜甫。
   杜甫与李白在同一时代,但他所处的环境已是唐王朝光环息灭、战争烽烟叠起之时。“安史之乱”几乎吞没了一切美好,山何破碎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百姓涂炭,硝烟弥漫中原大地,正常的社会秩序全被打碎,黎民陷于水深火热,官府疲于收拾残局。杜甫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学士,其志愿同样受到影响,失去了进身效力的机会。但是,杜甫没有就此沉伦,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他不顾自身安危,挚心不改,千方百处寻找报国之机。从长安逃出后他直奔中央政府,愿以自己的生命捍卫家园。也用手中的那支笔写下了不少反映战争灾难民众疾苦的诗篇。后来在受谪贬之后也未灰心,仍矢志为国不计前嫌释然赴任,去华州做他的司马小官,连爱子饿死家中也未曾动摇他为国捐躯的决心。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充分显示了杜甫人格的无私伟大。
   杜甫的诗以现实主义著称。没有丝毫雕刻之痕,没有一丝脂粉气,没有歌舞升平也没有风光绮妮,也很少写缠绵缱绻。杜甫的诗饱溅泪水饱含辛酸,是用战争的血水聚成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何时,无论贬谪还是荣升,杜甫都没有忘记百姓疾苦,始终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投向灾难深重的黎民。思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需,盼望天下人过上好日子,不受冻挨饿,有衣穿房住。他的诗文始终为黎民呼叫为和平奔走,结束战乱是他的理想,泽被百姓是他的目标。这与李白在仕途失意后的作为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我们更加佩服诗圣的人格。李白的可贵在于他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在于他对于官场黑暗的痛恨与嘲讽;他浪迹江湖纵情诗酒,也与以上思想有关。但因之而产出的无数诗作,其光芒却无人能比。那座浪漫主义的高山,千秋万代巍然屹立,令后人瞻仰、崇拜、学习。
   李白与杜甫的共同点是,他们的诗都是实践的产物,而不是无水之萍。李白的诗是用脚丈量出来的,他几乎走遍了祖国名山大川,目测了各处的石头花朵、苔藓和巨松、溪流和尖峰、喝下千觥万斟热辣辣的酒后,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一串串新奇悦耳、动人心魄的歌声。杜甫在经历了大半生战争的凄风血雨,在看到无数惨不忍睹的社会现像,在饱尝了战乱之苦,把社会底层的苦难全部摄入眼底后,发出了声声仰天长叹,写出了和着泪水的不世之作。他们的诗歌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时代的面貌,回荡着历史的风声雨声,是一幅十分珍贵的历史画卷。
   在诗风上,如果相比较的话,我们看到,一个多才浪漫诗风飘逸奇幻,一个敦厚质朴诗风深沉凝重;一个侧重于理想,一个关注着现实。他们的文流传千古,不负唐代诗坛双雄的盛名,不负文学巨星的称谓,无愧于诗歌园地里两朵怒放的奇葩!
  
   注:以上源自《唐诗三百首》《李白诗选》(《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及高校文科教材《唐诗赏析》《中国文学史》等著作。

共 17233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李白和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因为李商隐与杜牧被人称之为“小李杜。”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一位作为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位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是盛唐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浪漫主义的诗人,李白的作具有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奔放的抒情、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作者极为具体地介绍两位历史巨人的诗作,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品赏平台,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11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1-06 11:21:17
  赏析文章,很经典,很突出,很有创意!学习了!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1-06 18:49:29
  感谢黄社亲临留墨鼓舞!祝冬安!
3 楼        文友:鲁芒        2021-11-06 19:31:15
  刘老师用举例的方法,来评论李白、杜甫两位诗坛明星,并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来评论,很有说服力。同时,评论时抓住了作者主要思想性格特征,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怀才不遇和反权贵的思想,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知人论世。感觉作者写文章的认真态度值得学习。文章实属上乘之作。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4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1-06 20:13:26
  感谢总编留墨高评!拙作厚爱,受之有愧。当继续努力!遥祝冬祺!
5 楼        文友:瘦马        2021-11-06 20:52:55
  刘老师大才!
6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1-06 22:29:42
  多谢瘦马老师高评!实不敢当。遥握!祝冬祺!
7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1-11-07 07:10:53
  大师刘老,游遍诗峰;精心制作,饕餮大餐;叹为观止,敬茶敬酒!恭祝先生,文祺冬安!
8 楼        文友:叶雨        2021-11-07 10:36:14
  文学评论,刘银科大哥是一流的,阅读学习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9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1-07 10:48:15
  感谢李老师辛苦编辑!李白与杜甫在唐代诗坛是两座巍巍高山。后来的李牧也罢白居易也罢,还有晚唐的李商隐,他们均无法逾越这一高度。而到了宋代,诗歌逐步被词取代,形成了又一个文学史上的高峰一一宋词。然后到元朝,又被元曲这一民间艺术的崛起,还有戏剧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这些各传千古的作品所冲淡。诗歌逐步走向平淡,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而到明清时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又兴起。四大名著就出于这一历史时期。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最光芒四射的应该是唐诗,而唐诗中最耀眼的两颗明星便是李白与杜甫。他们两人虽风格各异但都成就至伟,后来者再也无人超越。研究唐诗,李杜的诗歌总是居于首位。
10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1-07 10:54:07
  非常感谢茆屋闲客老师蒞临审读美评!远握问好,遥祝冬祺!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