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阳光洒向斑驳的木门(散文)
走进一所古旧的院落,她不禁一阵恍惚和愣怔。那扇阳光抚慰树影斑驳的木门,封着一段久远的时光,木门早已褪色,褐绿的苔痕向世人无声地讲着主人悲喜的前尘往事。
此情此景,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那么熟悉,好像以前她曾住过这里一样。黄泥色的墙壁,成了树叶和阳光影子表演的幕屏。风儿一吹,树叶的影子就在墙上欢乐地晃动,好像这里的旧主人魂灵正借助清风,借助阳光,借助生机勃勃的绿叶儿表达他或她的热情欢迎。
风声中一阵细碎的声响,树下的枯叶相互碰触着,像一群七老八十的长者,对着闯入的年轻美丽女子发出阵阵窃窃私语:真好看。这妮子水灵灵的,肤白得像煮熟的鸡蛋清,光滑水嫩。中分的自然垂至脸颊两边的栗色发丝,像半开的帘子,恰到好处地显出她那双眼皮下珠宝一样晶莹的眸子,挺俏的鼻梁,唇瓣合得似一只浅红的海鸟展翅在红船儿上方,嘴角淡淡的笑意,欲言还羞,夺人魂儿似的。
她更惊诧枯叶中一片鲜艳水蓝的叶子,这叶子与她身上的衣服一个颜色,她衣服上点缀着只只蝴蝶绣花。于是她赶紧用手机拍了下这一切,留下天作之合的纪念。
她缓缓移动脚步,看着雕花漏空的木格子窗,雕刻的花叶栩栩如生,栖在木格子里的鸟儿仿佛也在对她说:你好,仙女。我在这儿等你千年了呢。屋檐下吊着的红绸灯笼有些泛白,不知是何时挂起来的,灯笼下方浅黄的流苏与阳光辉印着,让她浮想联翩,灯笼在夜光中的样子,不比白天的阳光给人的明亮感逊色,因为灯笼就是夜中的太阳,因夜色的衬托,它会更增几分暖昧或妩媚。
白墙也不怎么白了,在岁月里长出一条一条的黛色,苔色依稀,雨痕依稀,它向她说着这里的也曾风雨也曾晴。最是那些现代建筑再难用到的黛瓦,骑墙而盖,仿佛你能听到雨声正顺着瓦沟往下流的哗哗声。她想起了母亲大人曾讲的一句话: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到现窝里。意思是,大人的表率作用,后辈们也会学着来。她下意识地向下面搜寻雨水的滴窝,只是在墙根边看到苔痕,像堆着无数故事一样,堆了一廊道一墙根。
她是一个心思缜密的女子,眼尖的她,发现墙上写着一个缘字,与这个院墙四围的小院子形成某种呼应。因为院中有一个砖垒起的两条凳腿,上面石板搭起一个茶桌,桌的四周放着三把竹藤椅子。桌子上空是木架铺呈的绿叶鲜蔓,阳光从树叶儿的罅隙中筛下来,像舞台的灯光似的,坐在这下面别提有多惬意了。或许这里曾真坐着几个文人骚客,把酒言欢,吟诗作画吧。有缘千里来相逢,不是吗?
稍偏的角落,像是柴屋街荫的一排旧房子,或许年月太久,窗棂都有些倾斜了,但它还是顽强地站立着。像垂垂暮年的老人拄杖遥望着远方归来的孩子一样。院中的古树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他们仍痴痴地盼着,呢喃着:冬天抵御寒冷的柴禾已劈好,你们,还会来吗?遐思之时,她抬头看见一片灰蓝的天空,像是院子的透明屋顶。心境不免瞬间明媚起来。她赶紧钻进阳光里,与这里的绿叶合影。背墙上的点点黑斑斑,像奶奶脸上的老年斑,这是岁月勋章。她不知,她在院中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们却在看她。她,确实美得让人不忍移开视线。
一个热心的导游热情地给她讲解起来:“安徽呈坎,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早在宋代被理学家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原名龙溪,后改名为呈坎。盖地仰曰‘呈’,洼下曰‘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呈坎八卦村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东为‘乾’(天)、西为‘坤’(地)、南为‘离’(火)、北为‘坎’(水),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穿村而过,形成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大环境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八卦村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呈坎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古徽之最。”
听着他的大段讲述,她不禁为他脱口而出的引经据典而生出几分崇拜感来。就算是背下这段文字,她也会有些吃力。她对于阴阳八卦之类的字眼,特别费解。但此时,听他说后,再结合此时此地此景,她似乎明白了阴阳八卦的平衡理论。她想,难怪,我觉得这里神秘而和谐。她莫明其妙联想起一首诗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拮,此物最相思。然而此时,她却想说一首打油诗:古村古色最相思,物是人非几人识。前尘往事随风落,古木常青难自弃。
这样一个大宅门里,关着多少故事呢?有幸福,有悲愁,历经几个朝代,各个朝代又有多少浮浮沉沉的人曾来过这里?争着的、醋着的人儿都已作古,今昔怀念的人儿也与之没有多少关系。岁月滤尽风月,繁华落幕,观摩的人儿猎奇,追寻,思索,留下一怀幽思凭吊岁月。不禁自问,我们应留给后人什么?
熙熙攘攘的游客,来来去去,他们带着慕名而来,临别又想带走或留下什么?离别的时候,她发现古村一个木门两边的树枝上吊着许多红丝带,那寄予人希望的红丝带,那给人热情的红丝带,像美丽的新娘在向游人挥手作别,向还未从古村的旧时光里走出来的她作别,她剪剪长睫下的门扇,报之以美人深情的回眸一望,惊艳了木门上斑驳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