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观芦笙场歌舞(散文) ——西江千户苗寨游记之四
一
下午2点,芦笙场歌舞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等方面,将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实际上,苗族乐器种类是很多的,以芦笙为主,还有其他管弦乐和打击乐,具体有高排芦笙、大、中、小芦笙,铜鼓,木鼓,芒筒,夜箫和木叶等。
芦笙场,是苗族人们以芦笙为媒,以歌舞为伴,交朋识友,聚会欢乐的地方,同时也是苗寨举行各种节日活动和公祭仪式的场所。西江苗寨的芦笙场,冠名为“嘎哒略”,意思就是大型文艺活动和演出的地方,也是寨子的中心地带。在这里,西江人用“美丽•初心”的华丽词句,来解释“嘎哒略”:真山、真水、真情,西江是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你来西江,初心是追求快乐,是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西江人,就是为来西江的每一位客人找到并帮助实现快乐的初心!“嘎哒略”芦笙场,就是通过原生态民间歌舞表演,体验苗族节日文化,移释烦恼与忧愁,放飞梦想,收获快乐!
二
下午2点,芦笙场歌舞开始。一片直径约有50米左右的圆圆的低于周边看台的平地,就是芦笙场舞台,一位美丽的苗族阿妹,穿着黑色的盛装来到场子正中央,这就是今天歌舞表演的主持人。她的上装在两肩头、两袖口和肚围外,都缀有苗族精美的红花绿叶刺绣,头发高高盘起,额头的发际间插有一朵大大的红花。她的身后舞台边沿,架有一面长约1.5米左右的木鼓。舞台左右两边,各站有两队准备进场的苗族姑娘。她们穿着黑色盛装,衣服的前后外面都佩戴有重重的银饰,稍微一动,老远就能听见叮叮铛铛一片响声。她们头戴苗族豪华银冠,脖戴银圈,腰缠银带,手戴银镯,下穿彩格配紫色长裙。她们的装束从头到脚、从上到下白花花亮闪闪。据说,她们的这身银装轻的有二三十斤,重的达五六十斤之多。在左右两队苗族姑娘的前面,各站有4名苗族年轻阿哥,他们穿着黑色盛装,服装的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是彩边装饰,还佩戴有彩花肚兜。每个小伙的手里,托握着一根约1米多长的芦笙。他们将要表演的是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芦笙舞吹奏人是主舞,其他人是伴舞。一般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跳舞时,男性以年轻人为主,人数不限,吹奏芦笙在前面领舞;女性以年轻姑娘为主,中年妇女、七八十岁的老人和五六岁的孩童均可随意参加。
当主持阿妹宣布歌舞正式开始后,在阿哥芦笙音乐的节拍引导和领舞下,左右两队约30位姑娘扭动舞步,缓缓进场,先排成一字长蛇队跟在吹芦笙领舞的小伙后面,随芦笙曲调和舞步的变化而翩翩起舞。姑娘们舞蹈时,他们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姑娘们头上的银冠也在随着舞步跃跃欲飞。而引导领舞的阿哥,不时在变化着脚步和掌握芦笙的姿势。无论怎样变化,他们都是整齐划一的。随着舞步节奏,所有的舞蹈男女,时而缓缓前移,时而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动,有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移动,变化排成各式队形,有时或进或退,漫舞变化。此一曲芦笙舞将要结束时,姑娘们一拥向前,一手拿着盛满米酒的牛角,一手拿酒碗,来到看台上前排游客观众的面前,向各人敬上一碗苗族米酒,以表达欢迎之情。此时,观众席稍有躁动,没有喝到米酒的观众,有人直往前挤,为的是争抢米酒,也为了近距离一睹苗族跳舞姑娘的芳容。
接下来的第二个节目是表演“游方”。首先出来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男的担当了调皮的小丑角色,以哑剧的形式,与那姑娘商量着什么,或许他们是在“商量”为其他年轻男女们“游方”作准备。不一会,出来8男16女年轻人,他们在舞台上再现了苗族“游方”习俗的全过程。通过对歌、打趣、相中、私下交流等环节,两个年轻男女“游方”恋爱成功,手牵手到一角谈情说爱。最后,“游方”成功的男主角被姑娘们围住而抛在空中,青年男女在嘻笑和打闹声中,结束“游方”。而那个最先出场的小丑男青年,则被姑娘们脱掉了鞋子,拉下了外衣,赤着脚,拎着衣,跑回后台,观众席上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第三个节目是老年人入场表演,有老年男女各30人,他们全部身着盛装,分别从舞台两边进入场内。男性服装为黑色长袍,脖上围着一条粗大的白色项圈,头戴黑色头巾。女性服装为蓝色上衣和黑色刺绣牡丹花长裙,上衣两袖为齐肘部的花格,脖子上戴有一条粗大的白色项圈和一条稍小的银色项圈,足底为绿色花布鞋。主持人介绍,这些老年人都在70岁以上,最年长的已达93岁高龄。他们为大家演唱“古歌”,这是苗族特有的文化传承,而且只限于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演唱。具体演唱的内容,游客没人能听得懂。
接下来的节目是苗族姑娘专场,大约50名苗族年轻姑娘,全部穿着盛装,鲜艳夺目。她们在舞台中变化着各种队形,用她们娴熟轻盈的舞姿和舞步,充分展示她们美丽的笑容,轻摆着她们的纤手,摇摆、踏步、扭肢、扬头……场外观众远听场内服装上的银饰声响,叮铛清脆,不绝于耳,映衬着她们美丽的歌喉,如醉如痴;遥见满场年轻姑娘的苗族服装五彩缤纷,亮刺双眼,目不转睛,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喝彩声,高潮阵阵,跌宕起伏。
姑娘们的专场过后,所有表演的男女老少演员,在8个芦笙小伙的吹奏领舞下,全部整齐有序跟着进入场内。这应该是最后的节目,8支芦笙全部换成了3米多长的长管芦笙,对于他们来说,既要演奏,又要领舞,可能也有几分难度。不过,他们长期演奏,技巧熟练,这么长的芦笙在他们的手中,一招一式,就如同轻巧的小玩具一般,舞弄得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的,把我们这些观众都看得呆了。那些老年男女,也在场上围成圈圈,跳起了欢乐轻快的舞蹈。近百位年轻姑娘的集体舞姿,更是耀人双目,让人眼花缭乱。舞蹈接近尾声时,四围的游客观众鱼贯而入进到舞场中,争先恐后与苗族演员们拍照合影,整场歌舞到此时达到白热化高潮。
看完芦笙歌舞,心潮难平。芦笙场的余音和韵味,一直缭绕在心间;苗族小伙演奏的芦笙,那悠长的响声,一直回荡在耳边;苗族姑娘轻漫的舞踏,那多彩的刺绣盛装,一直跳动在眼前。
三
我们再次回到3号风雨桥边,时间已是傍晚。本想再进“民族歌舞表演场”去看看西江的夜场歌舞,但考虑到还要欣赏夜景,明天下午还要赶回凯里去转车返回益阳,只好再逛一逛西江苗寨的小吃夜市,品尝苗寨饮食味道,以满足口腹之乐。
与人交谈中,得知黔东南雷山县还有个大唐苗寨,非常有特色。特别是那里曾经举办过一次《西江盛典》的大型的实景演出歌舞,引起了较大轰动。如果有机会,可到那个地方好好看看。这,正是再细细品味苗族文化的延续,也是对西江千户苗寨文化传承的必要补充。文化的内涵,是要细品的!
正好,在3号风雨桥头的白水河护栏宣传墙边,我无意中看到了已经过时的曾经在大唐苗寨实景演出《西江盛典》的大型展览画报。
《西江盛典》是全国首部苗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倾情讴歌了苗族“古歌”这部悠远震憾的史诗。有人告诉我:领略苗族五千年文化的史诗盛宴,到了黔东南这里,可一定要到大唐苗寨,更千万别错过了《西江盛典》的缭绕余音。
大唐苗寨是个山村小苗寨,与西江苗寨的规模是不能比拟的。但是这里的特色,却是每个来过的人,无法忘怀。在黔东南雷山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散落着很多苗寨村落。他们之中有一小部分寨子的妇女以一年四季都穿五寸超短裙著称,被人们称为短裙苗,大唐苗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被称为“短裙苗第一村”。而这座苗寨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是妇女的唐代发髻,长发高盘于头顶之上,一柄翘角木梳横插于脑后发髻间,让人不由会想起“云鬓花颜金步摇”的诗句。二是防火、防鼠、防虫蚁的木质吊脚楼结构水上粮仓。特别是这里的水上粮仓,更是有其难解之谜,四五十间连成一片非常壮观,被建筑专家誉为“举世无双的罕见建筑风格”。
是的,全面解读了《西江盛典》的五个篇章《序幕》《英雄》《跋涉》《家园》和《尾声》,也就对黔东南苗寨更增加了一些明确的了解。《西江盛典》的五个篇章,依托原始苗寨风貌和周边的自然景观,通过全息山体投影、灯光、舞美、造型、实景布景等与舞蹈的编创设计融合,全景展示了苗族儿女在祖先蚩尤带领下的迁徙史、发展史以及苗族人民智慧文明的伟大结晶,呈现出了一部气势磅礴的苗族文化盛宴,展现了苗族人民用智慧勇敢,守护家园的精神风貌。
《序幕》篇章向人们表明,自五千年前开始,苗族人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勇敢顽强地朝着太阳落坡的方向,寻找家园故乡,用澎湃的血液颂歌着民族的神话。一部心史铸魂魄,一曲长歌颂家园。
《英雄》篇章向人们颂赞,蚩尤九黎发明了谷物种植,发明了冶炼,发明了榔规,文明从采集、渔牧、游牧跨入农耕。育苗、移苗、壮苗,蚩尤的子孙用智慧勤劳种植了以获得丰收和富强;头盔、铠甲,勇敢的先民打造了兵器以保卫生存的大地;项圈、银角,智慧的先民锻造了银器以装点美丽的家园,他们冶金炼银的火花,照亮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立“刑罚”、制“五刑”,苗族延续至今的“议榔”制度,世代传承。苗家用芦笙舞歌,世世代代感恩天地,感恩先祖英雄。
《跋涉》篇章向人们揭示,在苗族五千年的历史中,是“蚩尤旗”吹响了苗族捍卫家园的战斗号角,涿鹿之战构成了一个起点,战场腾起的土尘遮蔽了残阳,火光映耀枫林,苗家先民从此开始了一场没有尽头的迁徙。数千年不屈不挠、举世罕见的大迁徙,伴随了整部苗族的文明史,铸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苗族是悲壮的民族,又是永远不屈的民族。他们一次次被逐出家园,又一次次为捍卫家园而战。
《家园》篇章向人们指出,苗家人走进了大山,依山筑屋,开荒造田,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捧起幸福的明天。苗家人相信枫木和木鼓铜鼓里居住着祖先的灵魂,他们和着古老的节奏共舞,与蝴蝶齐飞,来共同庆祝家园的复兴和崛起,祈望新的“鼓藏”轮期兴旺富足。
《尾声》篇章给人们展现,数千年的迁徙,数千年的融合,苗家人世世代代“以兄弟之情面对自然,以美丽之心面对苦难,以精平之态面对传统,以包容之量面对变迁”。愿人们在苗家人的诗美旋律中,一起共舞,同唱美好的未来。
从西江千户苗寨的芦笙场歌舞,到大唐苗寨的《西江盛典》实景篇章,我们从内心感受到:黔东南的苗寨旅游,绝对不只是看看那些古色古香的吊脚楼,那些色彩斑斓且歌舞壮阔的芦笙舞,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苗族服装和饰品,就能让我们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的;那深远悠长的苗族历史、非遗传承文化、习俗、传说、灵魂和不朽的精神,更能让我们回味无穷,绵绵无期,永远不能忘却。这,也就是我们在黔东南旅游所要达成的目的。而且,我们收获到了许多,真的很幸运。
所以,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的游记,我前后四篇,共细述了近二万字,也是为了让更多的朋友和游客,能从中了解更多,体会更深,发现更多的美,并有更多的借鉴。能不厌其烦品读这些,即是对游记作者的最大奖赏!
只是,这次无缘安排去欣赏大唐苗寨的风光。明天,我们要结束这西江千户苗寨的浪漫之旅,打道回府,准备作为一个知名公司的VIP佳宾随同游览“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此篇的芦笙场歌舞,热情洋溢,彰显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独特的习俗和习惯,新奇而富有诱惑力。描写生动,活灵活现,如同亲临观赏!(@ ̄ー ̄@)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