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现实的矛盾与成长的烦恼(赏析)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现实的矛盾与成长的烦恼(赏析) ——赏析《红楼梦》第三十回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68.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50发表时间:2022-01-11 15:54:21
摘要:此为《红楼梦》第三十回笔记。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现实的矛盾与成长的烦恼(赏析)
   所以,金钏儿向王夫人哭诉的那句:“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其实已经指出了当时社会风气之下,被逐丫头的悲惨命运。
  
   五
   当然,此时有人就会问:“贾宝玉哪去了呢?他不应该站出来解释这件事吗?”小说写得也十分奇特:“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很多人读到这里,就会批评贾宝玉不负责任,也没有担当,明明是他挑起的事儿,然而见事不妙就撤飘,这太不地道了嘛!
   我初读到这里,也有这样的看法。
   不过这事得从多方面来看,一是贾宝玉面对的是王夫人,旧时社会忠孝仁义的思想在人们的脑子里是根深蒂固的,更何况在贾府这样一个讲读书,讲规矩,晨昏都要定省的大家族里,贾宝玉哪有那个胆量在王夫人面前争辩?二则,想想贾宝玉一溜烟就跑了,这不是孩子气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吗?对于一个有孩子气的人来说,他不会把世俗的事看得那么严肃认真。在他的生命世界里,认为一切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快乐的,而人们一切的活动都是一种自我放纵的游戏而已。所以他不会去思考后果与结局,直到某一天他看到事情的结果后,才会有所醒悟——原来人世间并非有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这一点很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表现,你说孙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功夫了得,还大闹过天宫,然而取经路上总被一些技不如他的妖怪捉住,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把与妖怪的斗争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他内心的单纯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只有两种情况——好与坏,快乐与不快乐,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更复杂的东西了。所以每一次与妖怪打架,他都不会放在心上,他喜笑颜开地对待那些妖怪们,他的掉以轻心往往会让自己着了妖怪的道,直到他经历过很多取经的磨难,才明白生命里的一切。这个取经的路上,每走一步,每打一次妖怪,都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认识和深入,直到最后顿悟生命的真谛。
   那么,我们不仅还是要问,此时贾宝玉究竟跑哪里去了呢?
   原来他跑进大观园,在蔷薇花架外看一个小女生在花下发痴。那女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元妃省亲前买回的十二个戏子之一的龄官。
   “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
   “只见他虽然用金簪画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到:‘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怕忘了,在地下面着推敲也末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里面的原是早已痴了,画完一个‘蔷’又画一个‘蔷’,已经画了有几十个。外面的不觉也看痴了,两个眼睛珠儿只管随着簪子动,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才这么个样儿。外面他既是这个样儿,心里还不知怎么熬煎呢?看他的模样儿这么单薄,心里那里还搁的住熬煎呢?可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那夏日里蔷薇花盛开,一片欣欣然的娇态,预示着生命走向繁盛期。所以贾宝玉所见的龄官画蔷,正是一种青春美好而诱人的状态,这种状态使生命处于一种朦胧的思春之情。思春的少女,带着一种痴病,所以情态极像林黛玉一样——内心孤独,追求自由的个性。这同时也让贾宝玉看得痴了。
   有时候我在想,“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后来从字面意思了解,它应该是一种有情感和智慧的“病”。是人对某事某物的一种执迷,尤其是人在处于青春期,或者涉世不深的情况下,由于志趣和情感的向往,把人的思想和身体都引向执迷的那个地方。所以“痴”正体现了生命的一种执着,当人们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历过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之后,对生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那种“痴”的状态就会减少。
   然而当贾宝玉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时,他也痴了。在他的生命境界里,那种追求个性和自我完善的灵魂,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他对这样的生命给予更多的关照,所以当天空下雨时,他只顾着提醒龄官,却忘记了自己尚且还在雨中。
   “那女孩子听说,倒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花外一个人叫他‘不用写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着半边脸儿:那女孩子只当也是个丫头,再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宝玉,‘嗳哟’了一声,才觉得浑身冰凉。低头看看身己身上,也都湿了。说:‘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恰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贾宝玉对美好生命的担待,达到了忘我的地步。这种舍身为他人的慈悲情怀,正像菩萨一样:面目俊美,慈善而温暖。所以龄管隔着花架,居然把他视作女子。庙里观世间菩萨有这样的情怀,传说他为普渡世人,甘愿化作女儿身,目的是平等地对待众生。而此时龄官的眼中,也一定有一尊大慈大悲的观音形象罢!
  
   六
   作者在这一回里,从宝黛二人的情感矛盾写到现实中的世俗观念对青春情感的压迫——金钏的被逐,龄官的画蔷,都说明了在青春的幽困里,存在一种无法排遣的心里折磨。这种成长的烦恼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有无法回避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最终结局导致了大观园里许多年轻生命的凋零。
   但作者用炫丽的画面来展示了龄官画蔷,宝玉的看痴。也许作者正是用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来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也应该保留一种对美好生命的痴病,否则一辈子生活在理性与妥协之中,生命的过程怎么会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呢?
  

共 735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文章是赏析《红楼梦》第三十回。文章从宝黛二人的情感纠葛谈起,特别注重分析心理变化的影响。文中谈到,因为旁人的几句话,宝黛二人产生误会,感情也轻易发生了波折。好在贾母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俗语,化解了二人心中的苦闷。爱情稍经风雨,就出现危机,这是什么原因?一句话,不成熟。但是,危机也让宝黛二人仿佛长大了。正如作者分析所言,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共同领悟和对爱情的重新认识。爱情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文章继续结合人性、物欲以及追求,谈到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喜欢与支持,就此分析了原著的语言艺术风格——“语言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什么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又从贾宝玉与薛宝钗、金钏的一些对话场景,分析指出贾宝玉灵魂深处的想法——一个内心单纯并不想长大的男孩子。也正是这样的想法,才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一语中的!单纯与爱情是实实在在的冲突!无法回避,何不好好恋一场!文章紧紧抓住了原著特点和人物个性以及心理活动,找到了“现实的矛盾与成长的烦恼”的根源,并一针见血道出化解矛盾的办法。文章有理有据,赏析透彻,感悟深透。好文章,推荐共赏。【编辑:墨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11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林        2022-01-11 18:03:03
  文章有理有据,赏析透彻,感悟深透。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1-11 19:20:49
  赏析精准透彻,感悟独特深刻,有理有据。成长有烦恼,但现实很无奈,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二者之间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值得深思。好文章学习了,祝老师文丰快乐!期待更多精彩佳作!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任盈盈        2022-01-12 14:21:47
  厚重的文章,解析透彻,欣赏,问好!
行到水穷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