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记忆中的年味(散文)
我姑姑家住在兴城北关城墙下。
很小时候,听爷爷说,姑姑家是大户人家,在兴城张家胡同有商铺,住在四合院,廊衙房。一到过年我就去姑姑家拜年,逛古城看石坊。
尽管那时家里经济条件差,妈妈还给做上一件新衣服,妈妈说,去了一人家是串户,要打扮好一些,我还拎上点心,按老规矩进门要给姑姑姑夫磕头。
姑姑家四合院很气派,上面七间正房,青砖琉璃瓦,宽敞前檐,红梁包柱,下边东西厢房,整个院子古香古气。
一大家子十多口人,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爷爷常说,人家老张有老底,日子不愁,亲亲友友沾巴点不在呼。外面的黑色铁大门总是锁着。
撩猪蹄,是姑姑家拿手好宴席。从食品店买来十几个猪蹄,做红烧酱猪蹄,这一上桌香扑扑直贴嘴,吃了一个又想下一个,真香!
那时,每天只有一趟大“花牛”长途客车,有时人多赶不上,只好乘坐锦州至山海关的火车。出了站台,爸爸说,进了柳城过了中间大城门就是姑姑家。一边走一边听爸爸讲袁崇焕、宁远大炮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似乎听不懂,只是一个劲哼哈答应,直到兴城火车站扩建,立起袁崇焕雕像才知道他们是爱国将领。
姑姑说,逛古城看石坊不要说怪话,念咒语、骂人神仙会显灵的。我每次都悄悄跟着大人身后,黙黙念叨着神仙保佑,轻轻抚摸着石坊下的狮子,学着姑姑样双手合依祈祷。
看见石坊两侧全是简陋的民房,一条条又深又长的胡同遍布东西南北城里,高高的城楼缺损掉砖裂缝,有的拐角渗出大洞。不远处传来“冰糖葫芦!”和“小锅白糖!”叫卖声,一群老爷爷缩着袖背靠城根晒太阳,街面显的很冷静。
站在城墙下边,有一种神奇庄重感。一块块方砖这重,古人是怎么运过来的,又怎样彻起上?长城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万里之遥,方正大小石砖分毫不差,古人的匠心精神多么伟大!鼓楼上的钟是一种号角或是报时的军事令吧,再到魁星楼点状元台。我不禁想起在电匣子里的听评书“关公战曹操”那一段子。
边走边看,有一种神奇又好奇感觉,总在听故事,好似进入了那个年代,那厚厚砖,那门门大炮,那阵阵战旗,真进入战火硝烟杀场,一种历史,一种乡情深深印大脑中。我站在城墙中心中震撼,我们的民族多伟大,古老沧桑多么雄伟!
有一年,我看见一伙人用绳子拉狮子,砸石座,说是“破四旧。”把古城街面搞的乱七八槽,第二年开春这里恢复了原貌。在后来,城楼上挂起“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大幅标语,一场修复古城建设长城活动开始了。两侧民房动迁,仿古建筑商铺一踊而起,街面脚踏青石特明显光洁,一种古代印迹重新在世人面前。
古城从古代到近代进入现代,经历战火风霜,历代政冶风波,但不变的是渊渊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深的人脉传续。认识历史就是动力,推动文化就是前进。进入八十年代,我们对文化有了崭新的提程。对修复保护古城提出新的文化理念,树立起建城的大格局。
兴城以旅游休闲发展公示在世人面前。成了中国兴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工作关系,我常参加一些在兴城举办的业务技术会议,陪同外地客人去疗养院洗温泉参观度假。更多的是学习了解兴城古城文化历史,在办公室里我收到一本兴城文史《兴城地方知识500题》成为了解兴城的工具书和工作指南。
后来,由于身体养生之缘,我每一个月带家人来兴城温泉泡澡,15种矿物原素把我们带进了天然之地。自己曾有一种想法在兴城买一套房子,但这愿望至到退休也没有实现。
兴城古城的发展,从内涵上挖掘和开发了很多历史事件,整理了近古时期的文化,传扬了一些重大历史故事,如:宁远大捷、红衣大炮、努尔哈赤、祖大寿等,把城内街、牌、巷都注上原貌明号,保持着历史的风貌,繁华景象,让老城人有一种沉思历史,慰藉乡愁情感。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自信感。
逛文庙,观书院看学府,是古城文化另一个文化相伴点。在城皇庙、城文庙都贯注千年古人训教、名句,如:仁义礼邦、花好月圆、青云直上等等,给人们一种做人善孝之道,务事讲究和气之财。参观了郜家宅院,有与江南水上人家相题论美之感。虽然南北方地域之差,但在生活上共享着尊礼福份之缘,体现出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
穿新衣,串亲戚,游古城,逛庙会,吃冰糖葫芦成了抹不去的乡情,品着那味道,想着那天,那事真美,每逢过年总增加几分甜甜的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