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启】榆钱烀饼(散文)

编辑推荐 【宁静·启】榆钱烀饼(散文)


作者:林火杉 举人,529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6发表时间:2022-04-04 18:24:39
摘要:总有一种味道,萦绕心头,久久不散。我知道,那是故乡榆钱烀饼散出的气息。

每到三月下旬,桃红梨花白的时候,榆树结满一串串淡绿色的果荚,老家人叫它榆钱。“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每逢此时,我总会想起儿时最爱吃的榆钱烀饼,香脆醇美。
   那时,每到春天,我和小伙伴们常去村头的老榆树下,采一些榆钱带回家。母亲勤劳手巧,做成榆钱蒸菜、榆钱团子、烫拌榆钱等吃食,这其中最美味的就是榆钱烀饼,老家特有的食物,藏着深深的乡情,香飘心间。
   将当天采回的榆钱,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在一旁沥干水分。玉米面和黄豆面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搅匀,然后将榆钱倒进面盆,把一撮小苏打放在碗里,用水化开,掌握好量浇到面盆里。当然如果喜欢咸口,也可以在水里加少许盐,一边淋水一边将榆钱和面搅匀,最后揉成团。这个预成品看起来很是漂亮,黄色的面软柔成团,其间杂着一片片淡绿色的榆钱,就像一个穿着花衣服的婴孩儿,静静地熟睡在面盆里。
   盖上盖帘,放上一刻钟,这叫“醒面”。据说这样操作以后,做出的烀饼更加香脆。时候一到,起火烧锅,想要做出原汁原味,就必须得用农村的大柴锅。灶膛的柴火烧得旺旺的,锅底刷上一层油,待到烧到八分热,见到刚开始冒油烟的时候,将榆钱面烀在锅上,然后用手心或铲背将面摊平、摊匀,厚度在一公分以内就可以,想吃焦脆感强的就摊薄一些。
   盖好锅盖,接下来火就不能太旺了,以防烀饼被焦掉,影响口感。大约三四分钟,听到锅里“滋滋”作响,这是烀饼底面的水分开始蒸发了。再过上三四分钟就可以把锅盖揭开,但是火不能停,这样是为了让多余的水分蒸发掉,以保证烀饼焦脆的口感。再等上四五分钟,烀饼表面慢慢变成了更深一些的糯黄色,便可以停火待食了。这个时候,一种勾人馋虫的香味,萦绕在整间屋子里,良久不绝。
   这是我们老家榆钱烀饼的家常做法,从起锅烧油到美味上桌,也就十几分钟。稍稍晾上一晾,入手一块,口水也就在舌头上打转儿了。烀饼的一面黄灿灿的颜色,这是背锅的一面,榆钱陷在饼里,绿色变得淡了。另一面看起来干巴巴的,黄褐斑驳,这就是向锅的一面,表上的榆钱大多已焦糊发黑。正是这看起来没有卖相的食物,吃起来那叫一个香脆。
   彼时,母亲弯腰在大铁锅里摊着烀饼,我们姐弟三人围在她的身后,一出锅就先被争抢着分食了,直到拍着肚皮打饱嗝才作罢。那个时候,过完年就盼着春天早点来到,只有春天来了,榆树才能发芽,我才能摸鱼爬树,才能吃上美味的榆钱烀饼。
   入城参加工作以后,周围慢慢有了新的生活圈子,也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虽然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心理上没有丝毫隔阂,但是由于环境影响,自己感觉对农村渐渐有些疏远了,乡愁似乎淡了许多。
   几年下来,我也像村头老榆树旁的种子一样,在这座小城扎下根。身边多了一些高楼大厦、车流如川,但是这里虽然绿化搞得不错,但是再也见不到榆树的影子。我知道,每到天气变暖,榆树枝干上都会长一种花色的虫子,一堆堆簇在一起,让人看了直起鸡皮疙瘩,而且如果碾死的话,就会冒出一股黄绿色的水,发出一种臭臭的味道,所有我们老家都管那种虫子叫“榆臭虫”。“榆臭虫”很难防治,再说榆树观赏性也不是很强,所以城市绿化不种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也很难再见到榆钱的影子,很难再尝到榆钱烀饼的味道。
   清明节放假回老家,见到村里的榆树上正挂满一串串榆钱。微风拂过,东摇西摆,好像在跟我挑衅一样:“来啊,快来摘我啊!”这不禁勾起了我的馋虫。我跟母亲商议,我去采一些榆钱回来,好久没吃过榆钱烀饼了,做一顿解解馋。
   母亲慈祥地笑着:“你呀,白在城里待了,现在村里人都不吃榆钱烀饼了,你还想吃那个?你们小时候日子苦,口粮不够,靠榆钱能充充饥。现在日子好了,谁还想吃榆钱烀饼。”
   我也陪笑:“现在是不一样了,天天白面馒头吃着,但是都腻了,还是怀念那个榆钱烀饼的味道!”
   “好,好,好。院子里有高凳,你去采一些来,要小心点,现在你也不是小岁数了,不像小时候那会儿,天天摸鱼爬树,钻低爬高的……”母亲无奈地摇头唠叨着,面带笑意。
   三下五除二,我采来榆钱,帮着母亲收拾好。然后看着她和面、醒面、生火、刷油、摊铺……还是小时候记忆里的做法,连在水里加盐都没有丝毫差池。三十多年过去了,母亲摊榆钱烀饼还是那么熟练,只不过看到她头发已白了大半,让我泛起一阵阵无名的心酸。
   一口一口吃着榆钱烀饼,心中莫名生出一些感慨,好像这榆钱、这饼能找回儿时的日子。
   虽然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还是在这不起眼的吃食里,慢慢吃出了味道,令我蓦然间恍惚了自己的年纪。我知道,儿时吃烀饼大部分是为了果腹,现在吃的却是回忆,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现在吃烀饼,只是在给我这半途迁到城里的农村人,烙上深深不舍的印记。
   看着母亲变老的脸,皱纹像村头老榆树一样多,我也不再是爬到树尖摘榆钱的年纪。也许有一天这做榆钱烀饼的厨艺会失传,因为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基本都忘了还有那样一种吃食。
   我也曾从老家把玉米豆面和榆钱带回到城里,然后尝试着用饼铛做榆钱烀饼。不知道是火候不行,还是锅的原因,再或者是我根本没没从母亲那里学到厨艺的精髓。每次都只是做出榆钱烀饼的样子,却再吃不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年龄大了,老家远了。
   想起程琳唱的一首歌,歌名就叫《采榆钱》。歌词写得质朴、淳真、朗朗上口——“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一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歌声勾起回忆,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回到我摸鱼上树的年纪,一把一把采着榆钱,交到年轻母亲的手里,看她烙成榆钱烀饼,然后我和姐姐们争抢分食……
   这该多么美好,怀念家乡的榆钱烀饼!

共 22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榆钱烀饼,儿时的记忆,母亲的记忆,满怀乡思乡情温馨记忆的无尽乡愁,寄寓者传统文学史上常写常新的亘久主题。文章开头点题,从内地流行女歌手程琳的一曲名唱《采榆钱》导入正文。内容由榆钱而烀饼,重点介绍榆钱烀饼的制作厨艺,特写母亲弯腰在大铁锅里摊着烀饼,并我们姐弟三人半围在她的身后等待争抢着分食直到拍着肚皮打饱嗝才作罢的生动场景,其乐融融,和美幸福。长大后入城工作,而家乡榆钱烀饼情结益发强烈。文末一句怀念家乡的榆钱烀饼收束,意切情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编辑:郭永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4-04 18:35:35
  佳作拜读,问好先生。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回复1 楼        文友:林火杉        2022-04-04 18:54:49
  谢谢郭老师悉心编按,祝春安!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4-05 08:37:53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林火杉        2022-04-05 09:04:01
  谢谢老师鼓励。
3 楼        文友:红尘花瓣雨        2022-04-06 12:12:20
  我们总是情不自禁怀念旧时的一些人,一些事。有时候是痛,有时候是幸福。
回复3 楼        文友:林火杉        2022-04-06 17:49:53
  这就是人的感情,谢谢花瓣雨老师留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