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清明节里话清明(随笔)
韩愈在《春雪》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河水解冻、万物复苏;小草含青、千枝吐翠;花团锦簇、鸟语花香;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风和日丽枝繁叶茂……
每年到这个春暖花开、春花烂漫、草绿花红之时,中国老百姓又迎来一个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传说清明节起源于汉代,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当到这个节气,大自然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和风送暖,嫩草茂盛,春意盎然,所有的希望都从这个时候开启。
这一天,又是人们专门祭祀先人,上坟扫墓的节日。家家户户到墓地祭祖,为坟墓清理杂草,添加新土,燃上香烛,焚烧纸钱,叩拜默哀。
所以,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似乎都该伴着细雨,唯有这样,才能抚慰那柔软,悼念世者的魂灵。今年,流传千年的“雨纷纷”却被大自然改写成了“雪纷纷”,给人的心情添了另一番滋味。用我同事朋友圈的一首“诗”,更能表达我对春天下雪的词穷。
同事诗云:“清明时节雪纷纷,走在路上冻死人。借问现在啥季节,春夏秋冬分不清”。
天还未亮,屋外呼呼的风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拉开窗帘,厚厚白雪覆盖了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分不清那是路,那是山,那是房子。寒冷从窗缝里挤进来,打在身上一阵寒颤,心头本能地涌出“好冷”。
在往年,清明都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今年确是玉树银花、阳春白雪,大雪封山。难道真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我看未必。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
之所以下雪,是祖先让下的,他们要让中华儿女务必记住这一天、这一节,记住中华民族自己的凝聚着文明与孝道的节日。不要只知道游山玩水,踏青赏花,忘记了自己的老祖宗。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会带我去祭祖。一大家人早早起床,就去给爷爷、奶奶修坟,说修是不准确的,主要是给坟上添加点新土,将坟周围的杂草砍掉,让坟别掩藏在杂草丛中。如果坟有垮塌或受损,那才真要好好的修。一切结束后,砍一根手指大小的竹条插在坟头上,再在顶端挂一串“白纸”,最后回到坟前,摆放上酒、肉、糖果、水果等,点燃香烛、放鞭炮,然后跪在坟前一边燃纸一边和老人说心理话。整个流程都是那么的庄严严肃。那时候不懂,只是跟着父亲和叔叔他们瞎做,甚至还觉得好玩。
直到2016年,大伯父去世和四婶病故,让我真切感受了失去亲人之痛。之前三十多年里我没有感受过亲人离别时的悲伤。下葬完毕,往回走时,回过头看着孤零零的坟上,飘着白色的一长串“白纸”,悲从心起,泪如泉涌。时光凝固了,记忆凝固了,那种阴阳两隔、天隔一方的滋味才真叫人难受。
点一炷香是崇敬,焚几许纸钱是思念,作几个揖磕几个头是虔诚。焚烧的纸钱,在幽静的田野烟火袅袅,似灰色蝴蝶四处飞扬。人生今日有酒今朝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摆在墓前的酒肉,是思念,是寄托,是祈福,是感恩。
清明,承载着太多的惆怅,太多的悲伤,太多的生离死别。此时,又见清明,身在异乡的我,无法为已故亲人扫墓,心头总感觉遗憾。
(2022年3月29日,山西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