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千年风霜芙蓉楼(散文)
五月,浅夏茵茵,柳色青青。这初夏的风却有点清冷,这几天,雨也是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一帘淡淡的烟雨,一直萦绕在黔阳古城。从黔阳古城的东门进去,有一条被烟雨浸淫得发亮的青石板路,伸向古城的九街十八巷。
行走在这条青石板路上,一路都是庭院深深的窨子老屋。不经意间,你就会遇见一段风霜旧事。虚掩的院门里,泛着一段静静的光阴,恍惚之间,你就会遇见那曾经的明月和清风。
一条幽静的古巷,如一段旧时光,散发着淡淡的古韵。漫步在青石小巷,我们恍若一个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儒生,带着寻梦的心境,来到芙蓉楼,聆听“诗家天子”王昌龄那一段千古绝唱。
穿过红墙黛瓦的中正门城楼,一个由“一片冰心在玉壶”组合拢来的大字,镌刻在被烟雨洗得发亮的地坪上。站在柳丝依依的河堤上,㵲水淼淼,远山如黛,云烟浩渺,堤岸上柳条轻摇,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镶嵌在中正门楼的前面。
侧目眺望,掩映在青树古樟中的芙蓉楼,虽不露出她那沧桑容颜,却也在这烟雨中,袅袅着她千年历史的烟霭。千百年来,芙蓉楼迎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送走了许多红尘迷梦人。此时,它有了一种洗去铅华的超脱,更有一段沧桑的岁月,斑驳在它的檐尖黛瓦上。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蔚后,始建芙蓉楼。他常与朋友在这里饮酒作诗,迎宾送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名篇,芙蓉楼因王昌龄作的《芙蓉楼送辛渐》这篇诗章,而名扬天下。后因朝代更迭,芙蓉楼也曾毁于战火。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在旧址第一次重修芙蓉楼,现存的芙蓉楼为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复修。
沿着潕水岸边的柳堤往里走,一路都是烟柳清新,草木水灵。一座檐尖灵巧的六角亭——送客亭坐落在堤岸上。烟雨蒙蒙中的送客亭,仿佛凝聚着一段厚重往事。在梦与醒之间,仅仅隔着送客亭下面那几阶通向河水的台石。被河水打湿的台石,流淌过千年的春秋光影。烟火依稀,唐风犹存,那依依惜别的梦景,又会在送客亭上显露出一怀风骨。
从送客亭往上走,就到了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龙标胜迹门。它建于清中晚期。门楣正中为“王昌龄送客图”,两侧为春、夏、秋、冬四季图,它向河岸倾斜两尺多而不倒,已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度。
指南针都是上北下南,然而龙标胜迹门楣上的指南针却是上南下北,它留给了我们一个不解谜团。可能是它经历了荏苒的岁月后,有些真实的故事,被掩藏在这个指南针上,让后来的我们永远不得释怀。也许,我们只有在这段失落的大唐遗梦中,才能寻觅到它蕴藏在这里的那片世事浮云;或许,多年以后,云拨雾散,龙标胜迹门又会显露出它最最真实的容颜。
走进胜迹门,一条石板小径通向芙蓉楼。芙蓉楼是两层纯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青瓦屋面。一楼中堂内,挂有一幅王昌龄画像。最神奇的是,画像中王昌龄的眼睛,会随着你的走动,而左右移转。时光不羁,在这里遇见“七绝圣手”,无论是彼此目光交错,还是与他的脚印叠合,都会在婉转千回的韵律里,独享一番被岁月拂掠过的离别情愁。
楼后面有一条陡峭的木楼梯通向二楼,楼梯上有一条被游客摸得黑亮的扶手,扶着它可以慢慢地爬上去。站立在临江的轩栏上,雨还在淅淅地下着,眼前已是一片烟雨蒙蒙。对岸的蟠龙山,隐约在茫茫的烟雨中。楼下潕水,烟波渺然,半含春色半含愁。一点白鹭江上飞,楚山孤影入画来。或许,当年王昌龄在此饮酒赋诗的时候,水天一色的景画引起了他的诗兴,吟唱出那一段千古传唱的离恨情愁:“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的后面有一池,池畔有一亭,名半月亭,相传是王昌龄抚琴吟诗的地方。亭中有一柱联“鱼游水底寻月,树插石缝遮青天”,为民国总理熊希龄所撰。亭右侧拾级而上,是玉壶亭。清道光二十年,黔阳辛丑状元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合篆成“壶”字镌刻在石碑上,并立于玉壶亭内。它们与芙蓉楼一起,守望了千百年来如霜的岁月,让世事浮华在这里渐渐沉静。
当我走在墨迹斑驳的碑廊中,无不被如霜的文字惊讶着。镌刻在石碑上的一行行文字,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霜,却依旧可以闻到文墨的清香。从它们或古拙或淡然,或圆润或清瘦的文字中,我们都可以找寻出每一块石碑上不同的历史痕迹,聆听出一段段幽婉的诗韵词律。
站在千年风霜拂掠过的芙蓉楼,一幅幅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段段历史光影的往返,还可以触摸到一丝丝历史留存的余温。也许,多年以后,许多的事,许多的人,都会在历史的烟尘中杳然无迹。而坐落在烟雨中的芙蓉楼,依然会风采依旧,散发出她那如霜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