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宁静】用笔耕耘的农民(散文)
成长的路,每一个人都不尽相同。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悯农》这首诗,知晓农民的不易,粮食的金贵。长大后,循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绘,干着农活,耕耘不止,算得上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如果只是这样耕耘下去,那就与几亿农民一样,春种秋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生活嘛,不都是这样平平淡淡的吗?偏偏就在前些年,不知我哪根神经搭错了,竟然异想天开地拿起笔在纸上码字——写文章,还美其名曰“文艺青年”。这样一来,我便一手握锄一手拿笔,成了一位彻头不彻尾的农民,一个有点小故事的农民。
别看我对种地兴趣不大。可是,自从我用那连半瓶子都不足的墨水写上文章以来,还一发不可收拾了呢!如同人们常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写文也是从劳力者向着劳心者过渡的一个过程。算是“人往高处走”,争做一个新型农民。
最初的时候,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片段,简单整理一下,草草而成。写出来的所谓“文章”,好像街边大爷大妈们聊天的闲言碎语,不但没有章法,更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向我介绍了江山文学网。进来以后,我看到这里的文学作品一下子惊呆了。再回头读我写的那些文章,不,应该是写的字,都是什么呀!心想:他们都是咋琢磨的?咋写得恁好捏?因此,我毅然决然地注册了“江山文学网”。寄希望自己在“江山”这块田地里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便给自己取了笔名——想飞的企鹅。笨笨的企鹅,怀揣梦想,期望高飞。从那时起,我便把之前写好的文章投稿到柳岸花明社团。
像我这样西瓜大的字不识几箩筐的农民去做文章,虽说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小范围内还是“哗然”了一阵子。那些认识我的一部分朋友议论纷纷,焦点集中在:一个农民不老老实实种地,写啥文章呀!你这不是一个厨师不看菜谱瞧上兵法了吗?纯粹是被太阳晒昏了头,明摆着不知天高地厚……
我无言以对,只能淡然一笑。心里十分清楚,人家说的也没啥大毛病。本来嘛,一个农民不好好种地就挺不靠谱了,竟然还异想天开地去写文章?这不是瞎闹吗!可转念一想,像我这样的一个农民去做文章虽说有点儿不伦不类,那也比《守株待兔》里“因释其耒而守株”那哥们儿靠谱一点。再说了,鲁迅先生之前还学过医呢,齐白石大师不是也做过木匠活吗?这样想,我便释然了。最终,本“文艺青年”只能以“走自己的路就好,人家爱咋说就咋说吧”这句话来自我安慰。也许,我这种思想就是所有农民骨子里渗透着的那种率真吧!
提到“率真”这两个字,在这儿,我以一资深农民的身份告诉大家:农民嘛,往好听了说,干的是春种秋收的活儿,说直白一点儿就是在土里刨食儿。
别看我家世代为农,可是我不太喜欢“土里刨食”这个词儿,因为这个词里的“刨”字总感觉像是爬行动物的行状和操作。还好,《论语•颜渊》里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不知从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位高人,给农民在烈日下耕地和除草的工作创造了一个好听的词——“耕耘”。“耕耘”这个词儿挺美,不但让我感受到了上天的好生之德,并且还让我联想到了“牛郎”和“织女”那段爱情故事。
可能是做农民的时间太久了,知道“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只是个民间传说。实际上,农民根本不可能碰见那么美的事儿,也慢慢领悟到,人世间但凡和耕耘有点儿瓜葛的事儿,无非就是成天累死累活地干,盼星星盼月亮地等。那种等待与坚守,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还别说,写的多了,也便有了和“锄禾日当午”不一样的一种“煎熬”。不过,我从这种不一样的“煎熬”中悟出了一点儿道理。这时候,之前“哗然”的那些人又问,就你,一个满身土坷垃味儿的农民还能悟出啥道理?
当然了,我的道理好简单,那就是,虽说种地和写作毫不相干,可是也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写文章是拿着笔在纸上“耕耘”,种地是拿着锄头去田地里耕耘罢了。仅此而已。
就拿种地来说吧,没干过农活的人会觉得戴着一顶草帽站在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干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的活的儿是很美的一件事儿。实际上,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啥叫种地。其实,《悯农》这首诗应该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农民的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的了。诗中另外一层意思是在说,真正的“太阳当空照”时也只有农民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在田里除草。这个时候是很难看到“花儿对我笑”的。写文也是如此,需要深挖生活,甚至要把生活经历“刨”得稀烂才行。之后,所有的收获都是用汗水换来的。只不过,从一个农民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似乎隔着十万八千里。
小时候就听说过“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只是不得深解,自从写上文章以来才真的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精髓之处。慢慢感觉到,写文章真的太难了,不像种地,靠蛮力就能做好。做文章需要谋篇布局,还要认认真真去揣摩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被大众所认可。
也许,像我这种生来就是种地材料的人本就不该拿起笔。
回过头来再想想我的“文学之路”,我写不好文章纯属正常。不是有“术业有专攻”这么一句话么?换句话说,一个农民去写文章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更别提什么“专”了。
不管专不专,我写了也便是写了,仍然继续在江山这里耐心地“耕耘”着。
连续投稿不精品之后,我也有点儿自烦自恼了,甚至丧失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同时,我还觉得那些在我文后留言的也只不过是在形式上恭维一下罢了。
正当我准备退出江山的时候,柳岸花明社团老百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他经常鼓励我,让我多看那些精品文,以此找出差距。现在想想,没准老百老师当时读到我文章,差不多要被气得喘不过气,只是没直说。
在老百老师的鼓励下、在文友的帮助下,我还真的和自己较上劲儿了。也许,我这种脾气就是农民特有的那股子倔劲儿。
经过写了不“精”,之后再写的反复操作,我居然误打误撞地写出了几篇精品。有了精品文的经历,再加上在这里读得多了,我慢慢找到了一点儿写文的感觉。
有了精品文的突破,我更是耕耘不止、笔耕不辍。慢慢发现,“江山”真的就是一片沃土,一片文学的沃土,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耕耘”,可以在这里“春种秋收”。
后来,因某种原因,我又稀里糊涂地迈进了淡泊宁静社团的大门。在这里,我得到了浩渺若尘社长的鼓励与指导。再加上文友的帮助,我的文笔有了新进步,小说、散文开始变得有模有样。暗自下定决心扎根“江山”,执着地坚守“宁静”。
行啦!咱是农民,不管在哪儿,骨子里都离不开土地。既然认定江山是沃土,咱也在这里干吧!就在这片文学的土地上撒开欢地“耕耘”,静等秋后的好收成。
也许有一天,我在这里耕着耕着、耘着耘着,就真的飞起来了呢!

